石 破
中紀委9號文件、10號文件發出后,河南很多地方還在觀望,但三門峽市在大紀檢組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文件進行了突破,揭示出基層紀檢工作的真實生態。
“現在我們市紀委已有正縣級干部47人,如果根據中紀委文件,再按這個職數配齊50%的紀律檢查員、監察員,一共是70人,市里哪個部門也沒有這么多正縣級干部!”河南省三門峽市紀委分管干部室的常委余秋華興奮地說。對于一個專司紀律檢查和行政監督的部門來說,紀檢干部的職數、排位從來不是一件小事。多少“扯不斷,理還甜”的問題由此而生。
2008年底,河南省三門峽市紀委、監察局撤銷對所駐在單位的一對一派駐,實行完全獨立于駐在單位的“大紀檢組”制。紀檢組的規格也由原來的副縣級提升為正縣級,10名新的正縣級紀檢干部也應運而生。隨著“大紀檢組”的推出,以及紀檢干部政治待遇、社會地位的顯著提高,是否公眾將收獲一個基層紀檢監察工作的新局面?
為什么恨舉報者
2009年6月24日上午,三門峽市林業局辦公樓603室,市紀委第八紀檢監察組設在這里,他們分管監督的單位為市林業局、水利局、農機局、槐扒黃河提水工程管理局、市殘聯及市扶貧辦。
第八紀檢監察組的副組長馬煥春,原為三門峽市某局紀檢組長。談起工作職位的變化,馬煥春說:“原來一對一的派駐,雜事多。班子成員各有主要任務,紀檢組長還分管其他科室……紀檢干部都想與局長搞好關系,監督談不上。你要敢在黨組會上提批評意見,一把手當著其他黨組成員的面,嘩嘩熊你一通,你的面子往哪兒放?因為監督太認真而受打擊報復的紀檢干部,沒有,因為能當上紀檢組長的人都不憨。人家是正職,你是副職,適者生存,你得自我保護。”
“原來相當一部分局委紀檢組的人都很自卑,沒有歸屬感。”三門峽市紀委常委余秋華說,“人家各單位的業務是主業,紀檢工作被看成副業,紀檢組長啥都往后排,老是攬些雜事,自己的活都沒時間干。現在市紀委編制136人,一半人員是縣級干部。大家都覺得充實,有進步空間了。”
既然派駐單位的紀檢組長吃力不討好,為什么還會有人愿意去當紀檢組長呢?余秋華分析說,他們主要是看中了這個副縣級的職數。“有的紀檢組長兼任單位黨委副書記,排名在局長之后。一大部分人原來在單位做行政副職,想從紀檢組長這個職位向上轉,如果沒有這個因素,100%的人想當行政副職,也不愿意干紀檢組長。”余秋華說。

由于紀檢組長在單位黨委書記領導下工作,監督主體與責任主體不允作用發揮不出來。甚至有的單位出了問題,紀檢組長還來回跑,想辦法擺平。
現在的干部體制下,評價單位副職工作好壞,決定其升遷貶黜,單位“一把手”的意見很關鍵,頗具威懾力。紀檢組長監督“一把手”要冒很大的風險。往往被“一把手”認為是不和諧因素,“我有問題你就去查,不想混了?”
三門峽市紀委特約研究員尚柏仁說:“現在不管是評先、提拔、晉級、行風評議、民主測評等都搞票決制。這是有問題的。因為干活的人,心思都在干活上;不干活的人,心思都在拉關系上。票決制看似公平合理,其實不然。紀檢干部往往是工作開展越多,得罪人也越多,選票也越少,在其他工作中也得不到有力的配合和支持,處境十分尷尬。”
這種情況下,有些紀檢組長的思想產生一定程度的混亂。某局紀檢組長曾在民主生活會上說:“我在這個局搞紀檢工作十幾年,從來沒有查過一起案子,沒有處理過一個人。”為此而自得。
余秋華常委回憶道:“有的市直單位多年來不查辦一起案子。我們發現問題后,紀檢組長還當起了說客,這邊剛去初核,那邊就有反映了。我說你別忘了你是干啥的,你說這話合適不合適?”
另外,一些大案要案不能徹查或草率處置,對檢查對象處理過寬,起不到應有的警示作用,使相當部分基層紀檢監察干部對搞好紀檢工作缺乏信心,對辦案或查處工作熱情不高,期望值不高。
按說,案件處理該是什么結果就是什么結果,要達到“處理一個人,教育一大片”的目的。但是,現在有些地方,是該刑事處分的黨紀處分了,該黨紀處分的罰錢了事。對當事人處理得輕描淡寫,違法亂紀現象就更變本加厲了。
2001年河南省盧氏縣前縣委書記杜保乾案發后,處理了幾十個縣、鄉干部,大都從輕發落了。今年5月,盧氏縣人大常委會同意對盧氏縣原交通局長、縣人大代表揣予蘇采取強制措施和決定逮捕。揣予蘇因涉嫌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被三門峽檢察院立案偵查。這個揣局長,杜保乾案發時就曾被查過,卻未受嚴肅處理,直到又貪幾百萬元,才被戴上手銬。
尚柏仁說:“為什么人們對腐敗分子恨不起來?一個單位本來挺穩定,這時有人舉報貪官,紀委來查了,大家開始挺高興,放鞭炮慶祝。后來,隨著辦案的擴大,一下子牽出很多人,大家都感到危及自身了,不知道明天還會弄誰?紀委把單位的賬也抱走了,連油錢都報銷不了了。單位形象大受影響,‘文明單位稱號取消,全員獎也沒有了。而且一兩年內,沒有人敢用你的干部,怕再出事受影響。等你耽誤夠這幾年,年齡也超了'再也提拔不上了這時候大家就開始恨舉報者。”
大紀檢組:游擊隊變正規軍
近幾年來,中紀委一直強調“紀檢監察隊伍的統一管理”,深圳、成都、呼和浩特等地都進行了相應的創新嘗試。2007年5月,河南省紀委、省監察廳提出了“全面推進省轄市紀檢監察派駐機構統一管理指導意見”,鼓勵各省轄市因地制宜創新,科學確定派駐機構設置模式。
去年,三門峽市紀委、市監察局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并獲市委、市政府采納。在全省18個省轄市中,率先確定了“大紀檢組”的模式。河南商丘市紀委跟三門峽紀委同時有這個思路,并進行了先期宣傳,但方案最終未獲通過。因為這項創新涉及市財政局、組織部、編辦等多個部門,有很多困難,沒有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強力支持,很難開展起來。
所謂“大紀檢組”模式的具體內容是:市紀委、監察局撤銷原有的“一對一”派駐紀檢組。成立10個大紀檢組,覆蓋全市63個設黨組的工作部門及直屬事業單位等。每組負責6-7個單位。紀檢組由現行的雙重領導改為紀檢監察機關直接領導,力圖改變過去存在的隸屬駐在部門、監督難等弊端,用三門峽市委書記李文慧的話說,是“我市紀檢監察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也是“目前全省唯一的管理模式”。
這次變革獲得了河南省紀委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關注,并建議他們“分兩步走”。去年12月,對三門峽市63個市直單位的十大紀檢監察組派駐全部完成,今年春節后,又完成了配套工作。
下一步,三門峽市紀委、
監察局將向設黨委部門派出紀工委,與單位紀委合署辦公。這兩步走完后,三門峽的紀檢監察派駐(出)機構統管便會覆蓋全市所有副縣級以上黨政部門。
“大紀檢組”成立后,迅速配齊配強了10名正縣級紀檢監察組長和10名副縣級副組長。第八紀檢監察組的組長雷雨川說:“大紀檢組是正縣級規格,這也是監督工作的需要。過去你是副縣級,人家是正縣級,沒法監督。現在咱們到被監督單位那兒一站,不比你矮半截。”
今年6月,中紀委9號文件、10號文件發出后,河南很多地方還在觀望,但三門峽紀委迅速組織縣、區紀委書記們進行研討,并起草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紀檢監察工作的意見》,由市委市政府研究通過后下發,其中的規定對中紀委9號、10號文件有不少突破。
如9號文件要求,縣紀檢委副書記,干夠兩屆,工作成績突出的,可以提為副縣級。“我們取消了‘工作成績突出這個條件,”三門峽市紀委常委余秋華說,“他要‘工作成績突出,還用等10年再提拔?紀委干部查處一個人,往往就得罪一個關系圈,在民主推薦時很吃虧。縣、區紀委副書記往往是資歷老,工作好,但民主推薦卻上不去。我們定的是干夠8年,一屆半,直接提為副縣級。因為10年就是兩屆,必須得交流走了。”
河南省紀委分管干部室的常委李建設說:“三門峽的十大紀檢組,這么多人員由市紀委統管,好比游擊隊變成了正規軍,不是簡單相加,而是整體水平提高了,徹底改變了以往看臉色監督的狀況。”他希望接下來,十大紀檢組能查大案要案。實際情況,仍有待工作檢驗。
第八紀檢監察組的雷組長說:“現在我們的主要工作,一是學習,調研,二是各種制度、文件健全,并逐步開展監督檢查。市委李書記說,我們面臨新的問題,是如何能夠及時了解被監督單位的情況和信息。我們原來與被監督部門都在一個單位,現在還要能‘進得去,增加親和力,糾正人們認為紀檢組就是‘找事,整人的印象。否則人家大小事不跟你說,還要學習駐在部門的業務,不能兩張皮。”
雷組長說,大紀檢還有一個好處:10個組的人員可互通使用。哪個組辦案,人不夠用,可從其他組協調。
鄉鎮紀委書記的迷茫
如果說,與原駐在單位全脫離的大紀檢組模式,讓三門峽市的紀檢干部看到了解決對市直各部門、各單位“一把手”監督問題的希望。那么,更為困難的監督同級黨委問題,他們還不敢有更多的話可說。
“監督同級黨委,是個敏感的政治話題。高層不提,基層可以做些探索,誰要能突破了這一點,不得了。”三門峽市紀委調研法規室姚主任說。
今年春天,尚柏仁和另一名特約研究員,受三門峽市紀委的委托,對鄉鎮紀檢監察機關辦案工作的困難和問題進行調研。他們考察了三門峽的澠池、湖濱兩個縣區,訪談了幾十名鄉鎮紀檢干部。調研中,他們發現,這些鄉鎮紀檢干部多數窩窩囊囊。有的年輕干部提拔時當上紀檢書記,但提拔過后,就不想再干紀檢了。現任的鄉鎮紀檢書記大多是老同志,資歷老,因其他地方無法安置,在這里過渡一下。組織上對鄉鎮紀檢干部的選拔標準,第一條是人老實,第二條是資歷老,至于能力怎樣,再說吧。“能力強的干部早就讓他去當鄉長,抓經濟了”。
另外,鄉鎮紀檢書記分工過多,其他工作擠占了他的時間。一是鄉里干部少,紀檢書記確實得兼職,二是他自己也不想專搞紀檢,因為這是個清水衙門,又容易得罪人,想躲還躲不及呢。按照國家撥付的經費,鄉鎮各部門費用都不夠,想干事得通過亂七八糟的罰款、賬外收入等等。鄉鎮紀檢書記普遍兼管計生、信訪工作等。這樣好有車坐,年底能發個福利,手里有條子也能報銷。
他們還發現,鄉鎮紀檢靠原則辦事的不多,都是靠人情在辦。鄉鎮紀委辦案經費不足,基本上靠化緣:你這個部門有錢借給我點,有車讓我用一下,吃個飯麻煩在你這里報了。時間一長,就不好去查人家了。辦案看黨委書記臉色。鄉鎮直屬部門負責人有問題,鄉鎮紀委可以初核,立案要報同級黨委同意,縣紀委也是這樣,雖無明文規定,但你不報告黨委就立案了,等于是大不敬。“鄉鎮紀委有初核權,已很不得了了。”尚柏仁說。
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鄉鎮普遍重經濟,輕紀檢。黨風廉政建設年年考察,但都是走形式,主要還是看你經濟抓得好不好,城鄉面貌有無變化,鄉里有幾家企業,效益怎么樣。
鄉鎮紀檢干部大多家在本地,子女上學、就業等,都與當地有關系,監督干部有后顧之憂。凡是敢于監督的紀檢干部,日子都不好過。
澠池縣城關鎮的紀委書記對調研者說,從大環境來看,紀委的地位是上升了,干部怕紀委,因為紀委能辦案,有這個權力。但紀委不辦案沒有社會地位,辦了案又影響穩定,兩敗俱傷。所以,他們這些紀檢干部是主動辦案少,被動辦案多。
鄉鎮紀檢委辦案有三種情況:一是上級批示要查的;二是老百姓反復上訪告狀,影響大的;三是查其他案件帶出來的。凡是案件涉及鄉直部門領導人的,必須經書記、鄉長同意后才能查。雖然沒有這個明文規定,但很多地方都是這樣實行的。
因此,現在鄉鎮紀委查辦案件的對象主要是村支書。凡老百姓告狀很厲害,領導批示下來,紀委才去查辦。然而,除了城中村改造、占地建廠等情況,村干部貪污幾十萬、上百萬的很少。“小干部犯小錯誤,大干部犯大錯誤”。他們又不是公務員,不是國家財政支付的對象,但在老百姓眼里,他們的小腐敗就是大腐敗。有時鄉鎮紀委沒法處理,不了了之。
這種情況下,一些鄉鎮紀委書記對自己的身份也感到迷茫:我在為誰工作,為誰的利益辦事?
在尚柏仁等撰寫的調研報告中,他們也提出了鄉鎮“大紀檢組”的設想:“取消鄉鎮紀委,按照‘毗鄰相近的原則,幾個鄉鎮成立一個大紀檢組,脫離這個人情網。但三門峽市紀委常委余秋華認為,鄉鎮紀檢委還應該保留,為整合力量,再派駐若干紀檢組,5人一組,鄉鎮紀檢書記兼任紀檢組副組長,鄉鎮紀檢委負責日常教育管理,并把要辦的案件整合起來。目前我們定下來的是,每個縣設8個左右大紀檢組,管六七個單位,包括四五個局委,一兩個鄉。
實際上,余秋華是復述了三門峽紀檢、監察工作的另一項新規劃:撤銷縣、區直單位原設置的紀檢監察機構,設置若干個派駐紀檢監察組,每組分管若干個縣區直部門和一兩個鄉鎮,鄉鎮紀委書記任所在組副組長,不參與鄉鎮黨委其他分工。這一思路創新,目前尚屬全國唯一。余秋華說:“現在把他們與縣紀委掛在一起,超脫了,受鄉里的約束少了,他們會真正成為紀檢監察工作的有生力量。”當然,三門峽市紀委調研法規室姚主任也承認,嚴格說,鄉鎮紀委仍受鄉鎮黨委領導。
今年5月,這項規劃以三門峽市委、市政府兩辦的名義轉發,本擬于6月底前完成。但由于金融危機影響,河南省委、省政府今春提出“決戰二季度經濟戰役”,所有工作為此讓路,全省機構改革因而推遲。為配合大局,三門峽市紀委改為要求各縣區6月25日前報告方案,擇機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