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虹錦
【摘 要】本文從產業集群與工業園區內在機理出發,在對產業集群與工業園區發展進行理論分析的基礎之上,對江西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發展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思路性的建議。
【關鍵詞】工業園區 產業集聚
一、產業集群基本理論闡述
產業集聚,簡單地說,就是在一個適當大的區域范圍內,生產某種產品的若干個同類企業,為這些企業配套的上下游企業,以及相關的服務業,高密度的聚集在一起。產業集群形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馬歇爾提出了三要素分析框架,分別是勞動力市場共享(labor force pooling)、中間產品投入和技術外溢(technology spillover)。大部分經濟學家提出自然資源和運輸成本,規模經濟與外部性,企業家精神與制度安排也是促使產業集群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產業集群與工業園區的內在機理分析
產業集群以其種種優勢,為工業園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工業園區是產業集群的主要載體。產業集群形成和產業集群效應得到發揮的第一條件是產業在地理上的聚集性。工業園就是政府劃出這樣一塊區域。這為形成產業集群和發揮產業集群效應準備了條件。在政府的作用下,工業園區有利于產業向產業集群的方向發展,工業園區是形成產業集群的有效載體。
產業集群能夠通過自身集聚效應的發揮,極大地增強工業園區內產業的競爭能力與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1)對生產率提高的影響。大量的中小企業集聚于一定區域,通過區內的分工和協作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產率。(2)擴大和加強集聚本身的影響。集聚本身產生的外部經濟就是外部企業進入的動力,而且集聚的規模經濟能夠激發中間產品和輔助產品的需求,為新企業誕生創造更多市場機會。(3)能夠促進創新。現代產業集聚體內知識技能的產生、傳遞與擴散能夠產生累積效應。(4)產業集群是工業園區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源泉。產業集群能通過自身集聚效應的發揮來加強并改善工業園區的硬環境和軟環境。使園區內的共享設施更好的發揮出經濟效用,形成集群工業園區之外的企業根本不能獲得的經濟效率。(5)產業集群有利于工業園區產業布局的合理化。產業集群與產業競爭力有著密切聯系,使得產業布局在更大程度上依賴于產業集群的優勢。(6)產業集群能提高工業園區的協作性。集群內企業為增強集群的整體競爭能力,群內企業會削弱彼此之間的磨擦而更傾向于協作,而群間的競爭則有利于加強集群內部的協作。這種協作蘊涵一種巨大的潛在力量
三、江西工業園區存在的問題
1.園區中的企業網絡未形成
園區在開發初期盲目引進項目,使園區內的企業產業結構低度化,產業關聯不強,園區內無法形成產業網絡。園區的區域網絡也未形成。由于區域內各個園區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雷同,園區重復建設,資源配置無法優化。
2.園區橫向配套支撐體系缺失,不健全
工業園區產業鏈的橫向關聯的配套機構諸如電信、郵政、銀行、中介、餐飲以及非工業企業等缺失和不健全,是江西絕大多數工業園區企業集群發展面臨的問題。
3.未創建園區的集群品牌
集群品牌不但能提高園區的知名度,而且能為園區內的企業帶來潛在的經濟利益和商機。然而,我們江西大部分工業園區品牌意識不強,不注重自身集群品牌的創建。只是絞盡腦汁拉企業入駐,省外很少人知曉、省內無人問津,更不用說集群品牌
4.尚未建立工業園區創新集群系統由于企業合作的意識不強,缺乏強有力的引導企業之間的技術交流和企業與大學研究機構技術合作的政策措施,使得園區內企業的創新往往是單打獨斗,與外部科研機構的技術合作更是寥寥無
5.園區企業的本地根植性難以形成
一方面,我省的很多工業園區,片面強調吸引外部企業進駐,而忽視培育本地的企業;另一方面,許多外來企業只是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供應商和客戶在外,難以與本地經濟結合起來。這就容易形成“飛地”,區域增長的乘數效應發生于區外,所誘發的新經濟活動不在區內。這些“飛地”型的“增長極”并不能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四、發展江西工業園區的一些建議
1.引進支柱企業,完善配套體系,構筑生產和服務集群網絡系統
地方政府和園區管理部門應嚴格按照產業定位引進或培育產業鏈上的支柱企業,并大力引進和發展與支柱企業相配套的縱向關聯企業,包括上游原材料、機器設備等投入供應商;同時,完善橫向關聯的支撐體系,包括互補商品的供應商、技能和技術培訓機構、大學和科研院所等配套機構。在園區內形成一個以支柱企業為網心、配套企業和機構為網結的縱橫交織、分工協作、聯系緊密的蛛網式生產和服務集群組織系統。
2.打造工業園區的集群品牌
首先,通過各種新聞媒體和參與或舉辦各種形式的商業博覽會做必要的宣傳、把園區推銷出去;其次,政府還應引導園區內企業加強行業自律,制定園區產品的質量、服務標準,并監督執行,提高企業的生產和服務水平,以建立和維護園區在市場上的良好形象。
3.培育園區的創新集群系統
建立創新集群系統就是要整合企業的經濟資源、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資源、政府政策資源,形成園區內企業積極參與、園區和園外科研機構精誠合作的協同創新局面;實施產學研合作,通過企業對技術強烈需求,促進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的技術供給,優化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政府可通過各種政策措施激勵創新,保障創新主體的利益,同時引導創新主體的合作。
4.基于產業集聚特色發展江西傳統特色工業園區
工業園區發展目標應定位于建設具有集聚效應的特色工業園區。由于特色工業園區的產業特色鮮明,園區內企業有明顯的產業關聯性,從而能較好地在企業間形成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同時,關聯企業的競爭與合作又推動著工業園內企業的創新,從而形成產業發展的“自強化機制”。特色工業園區的形成是建立在“根植性”的地方文化和制度之上的,因而其特色是難以模仿的。其模式可以是:以市場為依托,發展特色工業園區;在產業鏈上尋求優勢環節,發展特色工業園區;依托現有或具有形成可能的企業集群,發展特色工業園區;集聚適應性技術企業,發展特色工業園區;發揮傳統農業優勢,發展農業科技園。
參考文獻:
[1]朱英明.產業集聚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12.
[2]張秀生,衛鵬鵬.區域經濟理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10.
[3]錢平凡.培育產業集群、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路[J].城市經濟導刊,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