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w國杰 郭春麗
摘要: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主要類型之一,但人們對其認識不一?;诒本┦蟹可絽^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實踐,提煉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五大功能系統:提升農民話語權,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增強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以及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屬性進行了深入分析,找到其與農業龍頭企業相比具有的七大屬性差異。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五大功能系統;七大組織屬性差異
中圖分類號:F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9)03-0010-03
200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立、建設與發展納入了法制化軌道?!敖ㄒ粋€合作社,興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是人們目前對解決“三農”問題,實現“三農”發展的期盼、評價與定位。北京市房山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立、建設、發展與管理實踐證實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美好的發展前景,但是當前人們在對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政府與農民專業合作社關系上存在模糊認識以至誤區,亟待依據對實踐的深入調查研究,明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功能與屬性,擺正政府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進程中的角色,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五大功能系統
從房山區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建設與發展的實踐來看,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五大功能。
(一)提升農民話語權
沒有組織起來的農民,基本上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因其“小”和“散”,造成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過低,遇到價格波動,單個農戶難以根據價格變化而靈活調整,很難在市場中拿到話語權。合作社的成立,使農民力量由小變大,由散變聚,抱團闖市場,不僅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高,增加了農民收入,更重要的是組織起來的農民,可以在市場經濟中與其他企業平等地對話,有效地維護自己的權益。組織起來的農民,形成了擁有更多“話語權”的相對強勢力量。隨著經濟話語權的提升,農民的政治話語權、社會話語權也將通過合作社的發展壯大而逐步提升。
(二)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農民專業合作社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農民學校,它無時無刻不在教育培訓農民。農民接受其教育培訓,將學會新的科學知識與技術,通過成員與成員、成員與合作社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來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1)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合作社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科技的支撐。合作社聚合農民集中種養,統一推廣新品種,傳播新技術,成為傳播和推廣農業科技的載體和平臺。農民利用在合作社中學到的技術,將其應用到種養生產過程中,提高產品品質與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如房山區的北京眾壘養殖專業合作社,就把對成員的教育和培訓作為合作社的重要工作加以落實。采取技術培訓、觀摩學習、現場指導、分片交流的形式,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相互交流經驗和信息,使得成員的合作意識、道德水平、文化素質都有了很大提高。(2)提高了農民的思想道德水準。合作社通過組織農民學習、交流,想發展、議發展、謀發展的氛圍濃厚了,封建的、落后的、迷信的意識和思想自然也就少了。合作社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必須照章辦事,誠信經營,逐漸使成員養成了“依法生產、文明營銷、誠信做人”的理念,促進成員養成了“文明、誠信、禮儀”的行為規范,提高了農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
(三)增強市場競爭力
我國農業生產的經濟組織形式以家庭小規模生產為主體,市場信息的不完全、不及時和產銷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對農民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合作社將成員的資金、技術、勞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整合在一起,降低了生產成本,形成了規模和品牌優勢,從整體上提升了農業的市場競爭力,不斷擴大市場占有份額。合作社為農民服務,傳遞市場經濟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市場風險,維護了農民利益,增加了農民收入。如房山區的北京眾壘養殖專業合作社,統一批量購買飼料、獸藥、飼料添加劑并配送到各戶,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以往到獸醫站打一針需要1—2元,現在不到2角錢就解決了問題。為保證成員養殖的獺兔能夠及時銷售,并賣出合理的價格,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可靠而穩定的銷售渠道,并注重收集有關的供求信息,先后與10余個毛皮加工和銷售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在銷售過程中,合作社與收購廠家簽訂了長期合作合同,并規定了最低銷售價,大大降低了成員的經營成本和經營風險,確保了成員穩定受益,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助農增收是合作社成立的初衷和根本目的。一個合作社辦得成功與否,關鍵看它在助農增收上發揮了多大作用。合作社促進農民增收的途徑很多,如提高農民社員的生產技術,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農產品銷售,對成員進行“二次分配”等等。通過對房山區51個合作社的4845個人社農戶收入進行的粗略調查可知,戶均收入14000元,比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高5020元(全區平均8980元)。
(五)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合作社上聯市場、下聯農戶,把種養大戶、加工大戶、購銷大戶、科技示范戶等有序地組織起來,形成有機的整體,實行產供銷一條龍,既保持了家庭經營的獨立性,又克服了單家獨戶的分散性和勢單力薄的局限性,提高了農民和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增加了農業的綜合效益和規模效益,促進了農業向產業規?;l展,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步伐。成立合作社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有效途徑,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有效載體。房山區長陽鎮成立了10個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引進新技術,提升了果品生產檔次,形成了全鎮“四季有鮮果、四季可采摘”的果品產業格局,同時還帶動了旅游觀光產業的發展,全年共接待采摘游客3.1萬余人次,同比增長16%,促進了產業發展。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龍頭企業相比具有七大屬性差異
只有認清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本質屬性,才能夠將它與其他社會主體區別開來,才能依據其獨有特性制定相關政策,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但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與管理過程中,有部分部門、領導和工作人員,甚至合作社負責人,對合作社的性質認識不清,本質把握不準,與龍頭企業的經營管理運作方式相混淆,影響了農民對合作社的認識和入社的積極性。故應該著力分析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龍頭企業之間存在的屬性差異。
首先要明確指出,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相近的作用:(1)都能夠帶動農戶增收,帶領農民走向市場;(2)都能夠促進農業增效,引領農業產業化發展;(3)都能夠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但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畢竟只是形近,質卻不同。
(一)立法依據不同
龍頭企業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建立
起來的公司型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成立的互助型經濟組織,這是二者的根本不同。
(二)原始產權的性質不同
龍頭企業的原始出資是其今后獲得分紅的依據,是出資人獲利的依據。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原始出資只是獲得成員資格的憑證,獲利多少與出資多少無直接關系,卻與成員的交易量(額)直接相關。
(三)與成員的關系不同
龍頭企業與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勞動雇傭關系,成員很少能夠真正參與經營管理與決策;而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勞動者的聯合,成員能夠參與管理、監督、決策,從而形成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決策,合作社成員就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人。
(四)決策方式不同
龍頭企業是資金的聯合,決策實行的是一股一票,控股者在決策中有絕對的權威;而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勞動者的聯合體,實行一人一票制,并不根據出資多少分配決策權。出資額較多或者與合作社交易量(額)較大的成員,按照章程規定,可以享有附加表決權,但也不能超過成員基本表決權總票數的20%,無礙大局。
(五)分配機制不同
龍頭企業所獲得的凈盈利按股份額度分配,即按資分配;而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所獲得的凈盈利主要按成員與合作社之間的交易(量)額分配,故更易于與勞動掛鉤。這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區別于其他企業、其他經濟組織的本質性特征。
(六)利益動機不同
龍頭企業追求的是出資人獲得更多的剩余分配額,對員工給予的是勞動報酬;而農民專業合作社追求的是成員獲得更多的盈余返還和農民面對市場的話語權。
(七)退出方式不同
龍頭企業的出資人退出時,不退回股金,只能以內部轉讓股權的方式退出;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員享有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權利。退出可以按照章程規定的方式和期限,退還記載在該成員賬戶內的出資額和公積金份額。
三、小結
根據北京市房山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實踐,我們提煉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五大功能系統,界定并劃清了它與最相近似的龍頭企業之間存在的本質屬性上的七大差別,據此提煉出如下兩點結論:
1、在家庭聯產承包經營這一基本制度下,小規模農戶經濟將與現代化經濟共存。面對競爭激烈、千變萬化的市場,分散、弱小的農戶難以克服自身規模小、信息不靈、專業技術和專業水平低、經濟實力差等弱點。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農業發展進入了一個“低水平均衡陷阱”。2004年農業直補政策的出臺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經濟不能長期依賴政策性補貼,而要靠制度創新,應該而且只有選擇農民專業合作社這種最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從更高層次、更大范圍進入市場,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小群體與大規模的有機整合,實現農業的科學化和專業化,跳出“低水平均衡陷阱”。
2、目前推動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之一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其組織有效的標志有二:一是有穩定的生存環境,二是有與農村經濟增長相適應的組織運行效率。前者有賴于政府職能轉變和新的制度安排,而后者必須依靠既定的制度框架下以農民為主體的組織內部治理結構和管理機制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