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鋒
當前。我們的教師在課堂教學尤其是公開教學中,喜歡為學生安排自主探究活動,但是筆者在聽課中,經常發現一些探究活動的效率低下甚至是無效的。究其原因,筆者發現一些教師常常不能準確把脈教學起點,量準新問題與學生已有經驗知識固著點之間的“潛在距離”。筆者下面就通過幾個案例說明如何量準“潛在距離”。引領學生有效探究。
一、“潛在距離”過遠探究鞭長莫及
[案例1]國標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認識圖形”
教師出示一個由多邊形組成的圖案,讓學生找出認識的圖形。學生分別找出了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
師:還有一些圖形(注:任意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大家不認識,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認識圖形”(教師板書課題)。老師為每一組小朋友都準備了10個圖形,請大家小組合作探究,把圖形分類,請大家看屏幕。(圖略,多媒體出示下列要求。)
(1)先看圖形,然后討論你們是按什么標準來分的?
(2)分一分,給每一類圖形起一個名字。
學生四人一組活動,教室里頓時熱鬧了。我觀察坐在我周圍的幾組學生的分類情況,有的小組把大小差不多的分成一類,有的小組把看起來較規則的圖形分成一類,有的小組按是否有尖尖的角分成一類,有的小組的學生爭執不下,但是沒有一組學生能夠按邊的數量來分類的,更不會給圖形起名字。
師:大家不會分,那你們就把圖形按邊來分類好嗎?
學生還是茫然不知所措。
[分析]本案例中,教師提供了豐富的圖形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期望學生能夠按邊的數量來分類。學生不會按老師的期望把圖形分類也是必然的結果,因為該教師沒有準確把握教學的起點。學生的已有知識起點是直觀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學生根本就沒有把圖形按邊的數量分類的知識基礎。“潛在距離”過遠,使學生無法探究,這樣的探究活動是無效的,是我們教學中應該避免的。奧蘇伯爾認為,能夠實現有意義學習的重要條件之一是“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適當知識基礎,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點能力”,“如果這種條件不具備,教學任務是先教這種起點能力”。
本案例中,教師不妨按照教材設計的教學線索,即從已經認識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開始,引導學生注意圖形的邊,通過看看、指指、摸摸等活動體會圖形的邊,并數出兩個圖形都有四條邊。在這些活動的基礎上,教師告訴學生像這樣有4條邊的圖形都是四邊形。當學生已經擁有了把圖形按邊的數量分類的知識基礎時,再為學生提供一些不同的五邊形、六邊形,要求學生把圖形分類,學生就能運用已有知識和積累的活動經驗實現知識的正遷移,順利地把五邊形和六邊形分類,主動建構多邊形按邊的數量分類的方法。
二、“潛在距離”過近。探究索然無味
[案例2]五年級下冊“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中例題1的教學片段
課件出示長18厘米、寬12厘米的長方形。
師:如果把這張長方形紙剪成邊長6厘米或者邊長4厘米的小正方形,剪成哪種小正方形正好沒有剩余?請你用老師發給你的兩種小正方形分別擺一擺。
學生活動后匯報。
生:剪成邊長6厘米的小正方形正好沒有剩余。
師:為什么把長方形紙剪成邊長4厘米的小正方形有剩余呢?
生:因為沿著長方形的長擺,擺了4個后有剩余。
[分析]該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時,一句“請你用老師發給你的兩種小正方形分別在圖中擺一擺”,為全班五十多個學生的探究活動規定了整齊劃一的“必選動作”,想當然地認為學生都站在了統一的起跑線上,從而扼殺了探究活動中學生充滿個性的各種“自選動作”。和執教者交流,她認為像這樣的問題解決對于一般學生來說比較復雜,用動手擺的方法,是學生解決問題的比較可行的策略,何況又是教材提供的方案。“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必然會呈現出多樣化的現象。這樣的教學過程只考慮了一小部分學生的知識基礎,縮短了另一部分思維水平比較好的學生學習的“潛在距離”。他們的數學探究活動變得索然無味,其實質已近乎“包辦”,是一種資源的極大浪費。如果教學中,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探究,可能有的學生用筆在圖中畫一畫,可能有的學生借助老師發的正方形學具擺一擺,也可能有學生直接列式算一算。探究活動一定會精彩紛呈,也就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三、“潛在距離”適度探究其樂無窮
[案例3]四年級“因數和倍數的練習”教學片段
教師組織學生回顧了奇數和偶數、素數和合數的概念以及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征后。給出一組判斷練習。
師:看我們哪些同學是火眼金睛!
(1)所有的素數都是奇數。()
(2)所有的合數都是奇數。()
(3)6是2和3的倍數,所以6的倍數也是2和3的倍數。
師:同學們,如果你會直接判斷,就簡單地寫出理由;不會直接判斷的,就借助老師為你準備的教表圈一圈、劃一劃后再做出判斷。
學生作業紙的第一個判斷題下方有1~20的自然數表,第二個判斷題的下方有1~40的自然數表。
學生獨立探究后,教師組織了反饋。
生1:我是先把所有的素數圈出來,然后觀察發現素數中有一個數是2,但2不是奇數,而是偶數,所以這句話是錯的。
生2:我想因為最小的素數是2,它不是奇數而是偶數,說明這句話是錯的。
師:通過舉例的方法,只要找到了一個反例,就能證明這句話是錯的。說明“2”是一個很特殊的數。
[分析]案例3中,教師為不同的學生設計了不同的探究路徑,學生可以利用數表寫出判斷理由,也可以直接寫出判斷理由。我們有的教師經常做類似的判斷練習,但是常常令教者困惑,練習完了原來懂的學生懂了,原來不懂的學生做了幾乎還是不懂。究其原因,是因為所有學生從已有知識經驗到新問題的“潛在距離”有長有短,教師沒有為學生自主選擇探究路徑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
教師之所以沒有規定學生用哪一種方法來作判斷,是因為教師十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經驗、學習方法、思維水平是存在差異的,每一個人從已有知識和經驗到解決新問題的“潛在距離”并不相等,讓學生自由選擇不同的方法恰好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尊重了學生的客觀差異。通過交流活動,差異就成了課堂教學的有效資源。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設計,所有的學生都能進行符合自己學習水平的探究,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
綜上所述,教師只有準確把脈兒童的知識基礎、經驗和思維水平,量準不同兒童的“潛在距離”,為學生的活動設計不同的路徑,給學生多提供一些選擇。課堂中的探究活動才能凸顯其無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