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華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茖W探究不僅可以使小學生體驗到探究的樂趣。獲得自信,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而且可以使他們識別什么是科學,什么不是科學。
與“兒童自發的探究”和“科學家的探究”相區別。科學探究實質上是“教師指導下的探究”,需要教師適時的、謹慎的、有效的指導。那么,在教學預設、活動安排、教學調控、介入干預的時機等方面如何有意識地調動兒童的思維參與呢?筆者依據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結合理論學習的體會,提出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調動兒童思維參與、促進認知發展的若干教學策略。
一、從“真正屬于兒童的問題”開始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十萬個為什么”,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敏銳地探尋其思維的興奮點和生長點,精心設計有針對性、挑戰性的問題。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一位教師在上《力在哪里》一課時是這樣提出問題的:
教師用紙杯搭成“堡壘”放在講臺上。
師:誰能用橡皮泥擊倒堡壘?
(請兩名學生擊打)
師:他為什么能擊倒堡壘呢?
生1:是因為堡壘被橡皮泥撞倒了。
生2:橡皮泥對它用了力。
師:力在什么地方呢?
生:在橡皮泥和紙杯接觸的地方。(教師請學生把紙杯上受到力的地方指出來)
師:現在如果讓你們自己做一些活動,你能從中找到力嗎?(學生做各種活動,嘗試找出力)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關于力的經驗。但作為科學概念的“力”對他們而言是抽象的,用“擊倒堡壘”的游戲直接引出問題,充分調動孩子的探究欲望。大量教學案例表明,“真正屬于兒童的問題”不僅是指學生喜歡的問題,還應是落在兒童“最近發展區”的問題。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出:教育對兒童的發展起主導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該理論對于科學教學最根本的意義在于,“真正屬于兒童的問題”能夠迅速地調動兒童已有的知識儲備。在教師的幫助下向更高水平發展。
對于有限的40分鐘課堂教學時間而言,準確地探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是保證教學效率的必然要求。教師要設計“真正屬于兒童的問題”,就必須熟悉各年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充分了解其現實起點和邏輯起點,一方面要養成課前與學生談話的習慣,通過談話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前概念,做到成竹在胸、有的放矢:另一方面還要堅持做好每一課的教后筆記,為后續的教學和研究積累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二、尊重主體。關注學生的思維走向
一位教師在教《物體的形狀改變以后》時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學生做完了拉力的大小與彈簧長度之間關系的試驗后,匯報各自的發現,前幾個小組都認為拉力越大彈簧越長,每增加一個鉤碼,彈簧大約伸長3cm。這時候細心的教師發現有一個小組的孩子在偷偷地擦改記錄單,原來這個小組的記錄單是這樣的:
教師立即和學生一起重新做了一次,數據確實是準確的。教師問:“這些數據說明了什么?”有的學生說:“也可以說明拉力越大,彈簧越長?!边€有學生說:“說明他們的彈簧和我們的彈力大小不一樣。”教師拿出一個彈簧秤問:“如果用他們的彈簧來制作彈簧秤可以嗎?為什么?”孩子們搖搖頭:“不行!這根彈簧沒有規律!”經過一番深入的分析討論后,教師對這個小組的學生說:“你們的實驗數據很準確,如果隨便改了,我們大家怎么能學到這么多科學道理呢?”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密切關注學生的思維走向,因勢利導開展教學。當課上出現“節外生枝”的現象時,教師要及時介入,和學生一起分析研究,查明原因,改進實驗,把“意外情況”轉變為寶貴的教學資源,教育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始終把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與認知能力的發展放在首位。
三、深化探究過程。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
良好的思維品質具有廣闊性和深刻性、獨立性和批判性、靈活性和敏捷性等特點。良好思維品質的養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有賴于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優化探究過程。在教學中,有時由于研究方案不完善、操作步驟不明確、注意事項不清楚,導致實驗操作得出的結論和已有的科學結論不一致,學生產生懷疑之時。往往是培養他們理性思維和實證意識的最佳時機。下面是筆者在教學《冷熱和溫度》一課后寫下的記錄:
課前沒有想到會出現這樣的結果。課的前半部分很順利,學生認識了溫度計,學習了使用的方法。接著我提出問題:一杯熱水的溫度下降是不是有什么規律呢?學生做出了三種預測:均勻下降、先快后慢、先慢后快。明確了實驗要求和幾個注意點以后。學生開始分組實驗。因為課前考慮到這一課的時間比較緊,我預留了大約15分鐘的實驗時間,孩子們很興奮,但是都能夠團結合作。等到匯報實驗結果和分析數據的時候使出現問題了,下面是其中一個小組的實驗折線圖:
這幅圖怎能說明先快后慢呢?已經有好些孩子在下面嘀咕了:“我剛才就預測是均勻下降了嘛?!毕抡n鈴響了,我稍微遲疑了一下:“同學們,今天我們先不得出結論。下節課我們繼續研究,好嗎?”
回到辦公室,我馬上重新實驗(結果見下圖),我分析實驗出現了兩個主要問題:一是熱水的水溫太低,水溫越是接近室溫則溫度下降得越慢:二是實驗的時間太短,記錄的數據太少。我準備下節課讓學生重新做這個實驗,
第二次課上進行實驗的時間很充裕,學生重新分析了數據以后得出了先快后慢的結論,我又把上節課各小組畫的折線圖拿出來進行對比:“為什么我們上節課的實驗結果沒能反映出先快后慢的規律呢?”一個孩子說:“時間短,我們測的次數太少?!边€有孩子說:“我發現了,我們上次畫的圖其實就是今天的圖的后半段,平平的。所以一下子看不出來?!?/p>
《小學科學教師科學素養調查研究》指出:科學這門學科的積累性、邏輯性和經驗性特點,決定了科學學習要比其他學科的學習注入更多的理性思維。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其實就在平時課堂的點點滴滴之中,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教師要善于抓住細節做足文章,將探究活動做細、做實、做深。
有效的科學探究活動應該是有層次的、遞進的、逐步深化的,教師要善于在思維的發散處聚合、在問題的焦點處思辨、在探究的疑問處質疑。這樣才能引領學生圍繞探究主題,逐步深入開展科學探究,促進兒童的認知能力不斷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