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源
漢文學并非單純指漢語言文學作品。從中國歷史文化與文明的發展來看,漢文學是以漢字為表現形式的歷史文化典籍與文學作品及其研究成果的總括。簡單地說,漢文學就是用漢字書寫的歷史文學,是漢民族長期積累、傳承、傳播和發展中,不斷吸收國內先進文化與世界歷史文明而融匯的巨大精神財富。
漢文學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基石和根本,凝聚著中華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和中華文明特有的基因。漢文學從開創到發展成為燦爛的文化與文明,始終以宏大的氣魄與包容的寬廣態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為獨步全球的最悠久的人類文明與文化。漢文學歷經近3000年,大約萌發于西周,漢為繁榮,兩晉發達,至唐極盛,而兩宋再度興旺,至明清復興并持續發展。中間歷經南北朝、五代十國、元、清等朝代的各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與傳承,但整個發展進程始終在繼承、發揚、創新與傳播中不斷向前發展和推進。
光輝燦爛的漢文學孕育與建立起來的文化與文明的精神家園,不僅僅是漢民族的,而且是整個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所共有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永不沉淪,得益于漢文學的生生不息的源泉和恒久不滅的精神動力,自不必多說。而它對近鄰各國的文化與文明影響作用和貢獻,也是無可比擬與無以代替的。盤點漢文學的家族,今天可以算成四家:中國一家、日本一家、韓國朝鮮一家、越南一家,從歷史上說,還有古代琉球國一家,現在是算了日本一家了。這些鄰國,數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歷史文化,是賴漢字記錄下來的。日本至今還部分使用漢字;越南、朝鮮、韓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才正式使用本國文學。列寧說過,忘記歷史就等于對國家和民族的背叛。研究這些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史,漢文學和漢文典籍是一道不可繞行的歷史關山。
這些鄰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漢文學是各國的意識形態的主流,是社會公認的文化價值觀的體現,也是各時期文化擔當者所必須掌握并首先使用的文學樣式,是社會通行觀念和作者個性張揚的通用載體。而各國對中國文學、文化與文明的選擇,內容也大體相同。如儒家的“大同”理想和安邦定國的使命感,道家的順其自然的生命觀和宇宙想像,佛家的無常觀和慈悲觀等等,以及文學的文體價值、審美意識、語言技巧等等,無不烙下漢文學的鮮明印記。像日本的《源氏物語》、《太平記》、《南總里見八傳》,朝鮮的《燕行錄》、《李春香》,韓國的《均如傳》、《東文選》等等文學名著和歷史典籍,無不是漢文學傳播與文化交流的寶貴結晶,也是漢文學為核心文化的見證。無可置疑,漢文學本身,就是各國的“國文學”。至于歐美各國,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燦爛耀目的文化,同樣是高山仰止的,歷史上不少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文學家,奉《論語》為治世經典,精神導師;將《孫子兵法》視為軍事秘笈和外交、商戰的寶籍。各國又大量翻譯中國“四大名著”等漢文學著作和歷史典籍,以便“中為洋用”,從浩瀚的中華文化與文明中汲取精神營養。
漢文學這座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家園,以其巨大的精神財富與無國界的開放性為世界所共享。但是,歷史是發展的,人類追求文明的腳步從未止步。輝煌燦爛的漢文學,曾經照亮歷史的天空,也將照耀人類的未來。因此,面對當今世界各國文化的迅速崛起與發展,以及漢文學、“中國文化年”在世界眾多國家興起的潮流,我們既不要固步自封、孤芳自賞,也不應妄自菲薄、唯洋獨尊;既要守住經典,又要創新成果;既要了解國外文化發展動向,在與世界文化的交融中揚棄升華,以民族優秀文化為根基,以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主體,積極吸收和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以外來健康有益文化為補充,不斷增強我國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時代性,又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使中華文化在傳承、變革和創新中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根本,在開放、共享中不斷充實、豐富、繁榮和發展,建設成為中華民族共有、世界人民共享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