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 西
21世紀的中國人對于西餐已經(jīng)司空見慣,其實早在清朝光緒年間,老北京就開始有了西餐這種洋玩意兒。
洋人請皇太后吃飯的消息在京城之中不脛而走,有不少好奇者也想嘗嘗洋餐的滋味。不久后,在前門外廊房頭條胡同的東口,有人開設了北京的第一家西餐廳,取名“擷瑛番菜館”。其中稱俄式紅菜湯為“羅宋湯”,因在清代初年,稱俄羅斯為“羅剎”,羅宋是羅剎的音轉(zhuǎn)。后來“羅宋湯”在北京家庭的飯桌上頗為普及。進人民國,在王府井大街南口外,建成了“六國飯店”,達官貴人、洋行買辦等紛紛到六國飯店去跳舞、吃西餐。當時稱西餐為“吃大餐”。民國初年。在崇文門內(nèi)有一些外國人開設了私家西餐館,最出名的是在蘇州胡同一個小四合院里,專門經(jīng)營俄式大菜。餐館的主人兼廚師是十月革命后從俄羅斯流亡到北京的伯爵夫人娜塔莎和她的兩個女兒,到那里去的多是中國政府高官和國會議員,進餐時由兩位漂亮的女兒陪酒。
1920年后的北京。才開始陸續(xù)由中國人開設了一些西餐廳。較著名的有:東安市場內(nèi)的“吉士林”;東華門大街路北的“華宮”;東四牌樓北路西的“森春陽”;西單牌樓長安大戲院右鄰的“大地餐廳”;南河沿南口路西的“歐美同學會西餐廳”。文化大革命讓所有的西餐廳一律停業(yè),直至文革結束,新僑飯店才第一個復業(yè)經(jīng)營西餐。
新中國成立之后,在建成北京展覽館的同時,附屬的“莫斯科餐廳”開業(yè)。這家餐廳環(huán)境極佳,寬廣的大廳,通頂浮雕大柱,天花板上潔白雪花形狀的電扇,細木條地板;鋪白桌布的木桌,嵌花高背椅,寶藍金線邊的統(tǒng)一餐具;女服務員穿黑紗連衣裙,戴雪白燕帽,一派莫斯科風格,令人心曠神怡。莫斯科菜品的特點有二,一是純正的俄羅斯風味,二是量太和真材實料。如那里的“首都紅菜湯”,一大盤濃濃的牛肉湯,里面有無白菜、土豆、胡蘿卜、紅菜頭、番茄、芹菜、幾段小泥腸、三大塊牛肉,再向紅油汪汪的湯里澆上一大勺鮮奶油美味絕倫。那里的招牌菜有烏克蘭烤乳豬、黃油雞卷、奶油烤大蝦。大王豬肉餅、高加索炭烤羊肉卷、土豆紅燴牛肉、鐵扒雜拌等。另外,黑面包、黑魚子醬、嘎瓦斯(俄羅斯一種以面包釀造的家庭啤酒,無度數(shù)、味酸甜,內(nèi)有葡萄干),是莫斯科餐廳獨有的食物。這家餐廳的知名度極高,北京人總是喜歡親切地稱莫斯科餐廳為“老莫”。
值得一提的還有“法國面包房”,位于崇文門內(nèi)同仁醫(yī)院對面,二層樓,樓下是店,店里賣西式糕點和糖果,以燈籠烤的橄欖開法式面包和面包棍為代表。冷肉熟食柜臺里以茶腸、小泥腸紅皮小鼓狀的干酪、卷火腿、長方裹皮豬肝醬最受顧客青睞。在靠近門口的柜臺上,放有一臺小電磨,為粉碎咖啡豆所用。買罷現(xiàn)磨的咖啡,從包裝紙袋里散發(fā)出濃郁咖啡芳香。樓上是西餐廳,餐廳的面積不算大,但并不擁擠。羊皮包面的“火車座”中間是玻璃面的長方臺桌,桌上擺著鮮花,環(huán)境顯得溫馨舒適。在餐廳負責點菜的,僅有一位中年男子,他總是笑容可掬,誠摯熱情。據(jù)說,當時法國面包房的西餐不僅做得精致,而且物美價廉,一尺深盤奶油口蘑湯價格兩角:六寸盤火腿沙拉價格一角五分;六寸平盤茶腸價格兩角;五寸平盤酸黃瓜價格一角五分;五寸平盤西式泡菜價格一角五分;一尺平盤吉林炸大蝦價格五角;罐悶雞價格七角;一尺平盤法式煎豬排價格五角;六寸平盤奶油粟子粉價格五角五分。
如今,莫斯科餐廳、新僑飯店、大地餐廳依然紅火,也成為老北京的洋地標,而新開設的西餐廳遍地開花,噱頭也是五花八門,不再贅述。其實,美國的“肯德基”、“麥當勞”,意大利風味的“必勝客”,這些年輕人喜歡的西式快餐,也是新時代的西餐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