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俊
巴菲特的傳記《滾雪球》中文版越賣越火,已經連續數月穩居暢銷書排行榜,短短時間即多次加印。而且,一些基金公司、資產管理公司、證券公司等專業級粉絲加入,或冠名印刷,或批發采購,大量買下送給自己的客戶或者員工與朋友,一時洛陽紙貴。
專業投資機構熱衷派送巴菲特的《滾雪球》,大概隱藏了一個不好意思明說的潛邏輯:我是(或希望是)巴菲特;巴菲特的滾雪球,我也能!普羅大眾熱衷看巴菲特的《滾雪球》,除了少數胸懷遠大的“前巴菲特”,大多數的人其實無非是想看看熱鬧,看看中國哪里能找到滾雪球的人。
這個需求真實而廣泛。自從《投資與理財》雜志封面印上熱線手機,我們每周都能接到數十個讀者來電。投訴、咨詢、問候,什么內容都有,而且來電者大多集中于像烏魯木齊、蘭州、大連、保定、東莞、張家界、攀枝花等這樣的二三線城市,他們對學習的熱情與對專業投資理財的渴求,屢屢讓人感動。中國,已經確確實實進入了人人都要、都想理財的時代。
這個市場有多大?有人估算9萬億。相比20萬億的居民儲蓄余額,考慮到中國特色的各種暗金潛銀,9萬億的估算并不多。
那么在中國,誰最有可能幫我們滾出巴菲特的雪球呢?
基金公司無疑被寄予了厚望,也是管理層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的功績業證。盡管經歷了2008年的慘痛虧損,基金,仍是目前中國老百姓理財最具廣泛性的選擇。原因很簡單,一是其它可選擇的產品太少,二是有國家信用的光環。所以經歷風雨,人們還會一次次地把錢交給基金打理,寄望更遠處的雪球。
銀行理財與保險理財正在迅速成長。銀行有最強大和最靈活的產品組合創新能力,保險有最厲害的資金歸集能力,假以時日,肯定能雄霸一方天地。以我個人判斷,銀行理財的綜合服務能力尤其值得看好。
陽光私募與PE投資,則是草根生長,但憑借其最市場化的生命力,他們最具有滾出雪球的基因。遺憾的是,陽光與雨露始終不曾照耀他們,極度缺乏國家信用支持的私募們完全靠其市場化信用在苦苦生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管理層再度開閘基金“一對多”專戶理財,“收編國統”的意味更加濃厚。從“一對N”共同賬戶到“一對多”集合賬戶,再到“一對一”特別賬戶,基金公司的理財賬戶已經完成布線,管理層對公募基金發展的扶持意圖一覽無疑。
只是,前有“基金黑幕”,后有“基金老鼠倉”,公募基金的公信力與信托品格正在遭受空前挑戰。“一對多”專戶理財業務如果發展不好,就有可能不但成不了滾雪球的長坡,反而成為摔碎雪球的斷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