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佳
x
用戶對垃圾短信的不滿情緒終于觸動了運營商。6月12日,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消息稱,為防范垃圾短信,運營商將對每日發送短信數量超過一定標準的用戶的發送行為進行攔截。對于數量,三大運營商確定的標準是:非節假日每小時不得超過200條,每天總量不超過1000條,節假日每小時不超過500條,每天總量不超過2000條。
“發送者可以多找些手機號來發送”,“如果用短信群發器來發送幾乎可以逃避監控”,“短信費用畢竟是運營商收入來源,運營商不可能真的杜絕垃圾短信”。“如果真的限制了,那我們這些做業務的怎么辦?”——“限發令”真的有效嗎?我們的通信自由會不會因為“限發令”而受到限制?
其實,垃圾短信不過是手機信息安全的冰山一角,隱藏在“限發令”背后的真相是個人信息泄露問題。姓名、性別、工作單位、手機號碼甚至常常聯系的好友全被陌生人查了個清楚,是誰偷窺了我的手機?
個人信息販賣黑市至今如火如荼。你在填寫個人簡歷、買房買車登記或者參加積分兌獎活動時,你的個人信息就可能被竊取了。如果說這種個人信息的丟失來源于自己的“不小心”,那么在手機通話過程中內容被竊聽、竊取用戶身份等問題讓人放不設防。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似乎讓竊取手機終端上的數據更加容易,病毒和木馬很有可能自動找上門,更危險的是,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SIM卡被復制了。
“預計到2010年,將有超過35%的網銀用戶使用移動設備進行金融交易。”專注于金融服務的分析機構celent給手機銀行勾畫了一個美妙的未來。運營商和電子商務機構紛紛開始部署手機支付市場,但如果連手機安全都保障不了,何談把手機當成錢包?
數字簽名和密碼是保護手機數據安全的關鍵,軟件則是對繞過安全技術的惡意代碼進行實施監控的有效手段。近期,工商銀行推出了防釣魚業務,用戶一進人工行網上銀行就會有相關信息彈出,提醒用戶下載,雖然在進行軟件下載的過程中計算機速度會非常慢,而且需要重啟才能生效,但金融機構對用戶信息安全和個人財產的重視倒也讓人欣慰。
僅靠金融機構的努力顯然還不足以屏蔽手機病毒。盡管相比電腦病毒,手機病毒少之又少,但其呈加速增長的趨勢,每個星期至少有一款新的手機病毒產生。病毒程序可以在用戶不察覺的情況下通過短信或者WAP的方式產生一定的資費,或者將手機中的通信記錄、照片等上傳至服務器,甚至有些時候,藍牙都成為病毒傳播的通道,而且這種病毒異常猛烈,常常令手機處于癱瘓狀態,使得用戶不得不刷機或重裝系統來啟動手機。
小小一個手機已經穿起了一條長長的鏈,手機制造商、軟件提供商、手機應用開發商,以至于運營商等已經選好位置、擺起刀叉準備分食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大蛋糕。然而對于用戶而言,美妙前景背后隱藏著無數陷阱,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人在覬覦著我們的手機。在這個以市場為導向的時代,扭轉用戶心理可能是開發商要邁過的第一道坎兒,如果不保障手機應用安全,對于移動互聯網的任何鼓吹可能都是竹籃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