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
為什么微軟要懲治盜版了,我們就黑屏了?為什么國家要保護青少年了,我們就綠壩了?為什么一款游戲換運營商了,我們就得重新打怪升級了?
本期封面文章《我們缺乏安全感》提出了一個重大問題:網民的權利在哪里,現實社會的權利是否可以映射到網上,形成網民的互聯網權利,從而給予信息時代的安全感?
沒有權利,就沒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就沒有商業社會的繁榮。
按照以賽亞·伯林的說法,權利可以分為消極的自由和積極的自由。消極的自由,是“不想怎么樣”的權利,積極的自由是“想怎么樣”的權利。網民不想的是被垃圾郵件商強制擺布,想的是自由自在地交流。目前,網民這兩種權利的保障都還不充分。一方面網民想躲開垃圾郵件、躲開隱私泄露而躲不開,另一方面網民想自由交流,又受到商業和非商業“超人”力量的種種限制。
阿民權利問題,從商業的角度講,主要是網民權益問題,即權利加利益。權利和利益的交集,是一個“利”字。從“利”字看出去,是不是利益主體越欺負網民越有利?未必。
拿微軟黑屏來說,微軟想黑就黑了,真是痛快得緊。實際上,它已經構成了對他人權益的侵害。別的不說,法律規定的“合理使用”的那一部分權利,就被微軟侵害了。微軟一時好象占了便宜,但算總帳,并不一定便宜。因為網民發現微軟的操作系統不安全,下回可能就不跟著它走了,就可能轉向谷歌的操作系統了,轉向開源軟件了。到頭來微軟很可能得不償失。再比如,廣告推銷者一心想把垃圾郵件塞人消費者的信箱,雖然可能得逞于一時,但與正常提供窄告服務比,從效果來看并未見得劃算。
權益與付出是對稱的。不充分考慮網民的權益,就不能得到網民的付出。這種付出,從權利的角度講,是義務;從利益的角度講,是付出報酬。網民沒有安全感,感到沒有享受到應有的權利,就不會盡義務,感到沒有得到應有的服務,就不會付報酬。
阿民權利是互聯網商業社會的基礎。離開這個基礎,就不會有正常的交換秩序,就不會有正常的制度建設,也不會有商業的繁榮和社會的穩定。
怎樣才能切實保障網民權利呢?首先,要有尊重網民個體的意識。從web2.0模式,而不是從集中模式看待網民。無論涉及權利,還是利益,都要充分尊重他們的主體價值,發揮網民的能動作用和創造性。對網民來說,強推是不靈的。其次,要讓網民參與制訂互聯網的游戲規則。沒有網民參與制訂的規則,難以充分體現網民權利,網民就不會自覺遵守。第三,要從服務于網民出發,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設計商業模型或管理機制。在互聯網商業中,網民代表需求和市場,脫離了網民,再大的勢力也沒市場。
我們發現,互聯網商業的真正基礎,不是技術,不是管理,而是網民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