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摘要:隨著經濟發展和資源的緊缺,循環經濟理論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并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分析了生態城市建立的條件和步驟,提出了循環經濟生態城市建設若干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循環經濟;生態城市
所謂循環經濟,就是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把傳統的、依賴資源凈消耗線性增加的發展,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其理論萌芽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具體原則形成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杜邦公司提出的”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 、再利用(Reuse) 、再循環(Recycle)原則。它的思路是改變了傳統經濟中“資源——產品——消費——污染排放”的單向流動線性經濟模式為“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自然生態模式,其理想境界是追求污染的“零排放”,最基本的精神是清潔生產。簡而言之,就是按照生態經濟規律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最早利用循環經濟的國家是德國,亞洲搞得最好的國家是日本,而我國的循環經濟理論是從2003年起進入了實踐推進階段。
1 建立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制約條件及步驟
1.1 生態城市的內涵
生態城市概念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BA)計劃研究中提出的,是代表一定地域空間內人與自然系統和諧、持續發展的城市類型的高級階段、高級形式。具體的說,生態城市是全球或區域生態系統中,分享公平承載系統份額的可持續發展子系統,它是基于生態學原則建立的自然和諧、社會公平和經濟高效的復合系統,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與人工協調、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理想人居環境。一個城市不管多么貧窮或富有,只要能高效利用資源,在系統內部及外部建立和諧的生態關系,城市擁有充沛的活力,這個城市就處于健康狀態,即生態城市。由于生態城市建設和發展要充分融合社會、文化、經濟等諸多因素,以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自然與自然的充分和諧。因此,根據現代化進程生態城市可以被分為工業型生態城市、人文型生態城市。
1.2 建立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制約條件
國內外研究認為,生態城市應是資源高效利用、環境和諧、發展持續的社會——自然——經濟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人類居住區,而良好的生態城市規劃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保障。1984年,聯合國在其“人與生物圈”(MBA)報告中提出了生態城市規劃的五大原則,其實也就是建立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五大條件:第一,生態保護戰略。就是把整個生態城市建立成為田園城市、花園城市、森林城市、理想城市、健康城市、無污染城市、綠色城市和風景城市的綜合體。第二,生態基礎設施。生態基礎設施可以包括污染凈化處理設備、能源基礎設施、資源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市政服務體系、社會基礎設施等。第三,居民的生活標準。作為生態城市的居民希望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較低的環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綠化、完善的資源利用體系、舒適清潔的環境、齊全的區域生態格局、良好的城市生態基礎、可恢復的生態系統。第四,文化歷史的保護。就是要建立一個高素質的社會人文生態文明體系,把古老的文化和現代文明結合起來。第五,將自然融入城市。在發展高效增長的城市經濟體系中,優化投入產出的生產系統,布置合理的經濟產業格局,發展綠色產業體系,不會因為城市發展而破壞環境。
1.3 建立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步驟
在目前的研究領域中,雖然人們都認為生態城市不同于以往“綠色城市”、“健康城市”,但是在實際建設中,卻大多偏重于自然生態系統和整齊劃一的城市規劃,沒有以循環經濟模式來估量生態城市的系統,即包含基礎設施、農業、工業、人文、消費等各方面的設置。要建立好一座循環經濟生態城市,其應遵循的原則和步驟是,首先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體系的物質消耗量;其次,通過精良的售后服務等手段延長產品的使用時間和服務時間;最后,通過工業凈化等人為或自然凈化的手段來將廢棄物重新變成資源后再次循環利用。經過循環經濟的實施,就可以將工業廢料或半成品用于農業,把凈化后的城市廢水用于農業灌溉,把種養的動植物作為工業原料、消費產品,從而將工業、農業、消費連接成為大的循環圈。
2 對建設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幾點建議
2.1 制定相應的財政稅收政策,從宏觀上支持環保產業發展
環境優美、宜人是循環經濟生態城市標志,良好的城市環境能帶來良好的投資環境。為了鼓勵個人、企業和城市建設者們提高環境保護的綜合能力,應加大立法步伐合理的制定相應的財政稅收政策,從宏觀上支持環保產業發展。對個人,應賦予原先“誰污染,誰付費”條例新的內容,提高個人污染的罰款力度;對企業作到優惠政策引導,從價格、稅收、資金、水電等方面優惠那些通過資源綜合利用而生產出來的產品;對于城市建設者而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生態城市發展的關鍵,提高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和處理深度,鼓勵節約用水,為此城市污水處理過程中如涉及到籌建污水處理廠以及鋪設相應的管網項目,應盡量參考國際慣例將廠、網分開,污水處理廠的投資、建設和運營全部進入市場,而污水管網投資則仍主要由政府承擔。目前,我國全國人大已經通過并實施了《清潔生產促進法》,這是從法律上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良好開端。
2.2 樹立綠色消費觀念,建立新的循環經濟倫理體系
綠色消費應包括綠色產品、物資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對生存環境和物種的保護等。其不僅應涵蓋生產過程,還應和人們生活消費過程息息相關。要樹立綠色消費觀和價值觀,建立新的循環經濟倫理體系,必須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在法律上,政府通過頒布一系列的法令、法規來強制規范人們的行為,如加大罰款力度和強制實施IS014000等措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加強“道德”、“意識”方面的宣傳和社會輿論來自覺規范人們的行為,使人們充分意識到環境和資源對可持續發展的制約,以及循環經濟模式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目前,中國大多數消費者已經逐步認識到,環境的破壞,必將危及到人類的生存,所以帶有“環保標志”的產品和綠色食品特別暢銷。
2.3 推行住宅生態化
進入21世紀后,購房和裝修成為人們的主要消費之一。生態住宅作為一個新興的概念,也隨著房地產熱和經濟發展漸入人心。生態住宅應符合以下三大主題的住宅,即以人為本,呵護健康舒適;資源的節約與再利用;與周圍生態環境的相協調與融合,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居住環境。作為生態住宅的主要著眼于城市居住環境的系統化、生態化、經濟化和人性化,使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協調統一。 在建設部發布的《綠色生態居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的征求稿意見中,對能源、燃氣的優化、室內外公用場所等環節都有了相應的規定。
2.4 完善綠色循環經濟核算體系的研究
據統計,美國20世紀90年代,用于環保投資額就占工業總產值的12%;英國電力公司計劃耗用70億美元的防治費用以達到歐共體SO2排放指標;我國每年用于改善環境的經費高達2 830億元。建立循環經濟生態城市所產生的費用和效益必然是各大中型企業考慮的問題,所以在傳統的會計核算體系中應增加補充考慮綠色資產、社會成本、環境成本、綠色利潤等諸多問題,特別在編制會計報表中,應重點突出綠色會計的核算資料,充分披露綠色會計信息。在報表附注、財務狀況說明書中還應客觀揭示企業生產活動所消耗的資源、環境污染的程度及所造成的社會責任成本、罰款等情況。
總之,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建設將有助于人類利用有限的資源,有利于協調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符合經濟發展的需求,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關鍵性的保證,也是未來社會發展前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吳季松.循環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2]馬文銀.城市生態住宅評價及規劃設計[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3(6).
[3]張旭.對建立現代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思考[J].學術交流,2003(10).
[4]劉學敏.循環經濟挑戰現代經濟學.光明日報[M],2004-2-12.
[5]婁性義.循環經濟與資源綜合利用[J].中國環保產業,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