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情感設計風潮中的移情現象引入審美中的移情現象的內涵、產生條件,并對應用于產品設計中的移情特征和規律做了初步描述與解釋。
關鍵詞:移情;審美;設計
對于手機市場而言,大名鼎鼎、聲名遠揚的LG巧克力手機無疑是一道最具心靈穿透力的風景。自06年初進入中國,它迅速在城市戀人間風靡。人所共知的“一觸即紅”、浪漫性感,深入人心的“I Chocolate You”,讓手機在冰冷的科技外衣下擁有了許多的情感內涵。到目前為止,深受歡迎的巧克力手機已擴展為一個巧克力家族,從滑蓋巧克力到超薄直板巧克力、翻蓋巧克力,從黑巧克力到白巧克力、粉紅巧克力,越來越多的城市戀人選擇浪漫的它來傳情達意。而與此同時,巧克力手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贏來競爭對手的爭相效仿,能與消費者建立獨特親密感的“情感設計”被推向風口浪尖。
情感為什么在手機工業設計中成為一個越來越被頻繁提及的關鍵詞?LG巧克力手機在市場研究的前端對手機的消費群體進行了聚類分析,發現80后人群有著濃厚的巧克力情結,在他們的成長歲月里,巧克力是一個不可抹殺的記憶符號。若干年后的今天,當他們以25、26的年齡成為社會的新銳勢力時,巧克力,無疑成為了他們回憶過去的情感密碼。LG將巧克力手機塑造成了一個溝通“巧克力一代”過去與現在的“情感按鈕”。只要“巧克力一代”一看到LG巧克力手機,他們就會立馬想起曾經的愛情回憶,LG巧克力手機成為愛情的見證。
這種經由對手機這一現實對象的審美觀照而引發的主體的情感體驗,審美心理學上稱之為審美的移情作用。
移情,是指作為主體的人對客觀事物進行審美觀照時,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心境、人格等移注到對象中去,使對象獲得生命和意義。最早提出審美中的“移情作用”這一概念的是德國美學家羅伯特· 費肖爾,但在理論上最有代表的人物則是著名的美學家兼心理學家立普斯。“情感移置”現象在審美活動中是極為普遍的,費肖爾說:“這種把每一對象加以人化的作法,可以采取極其多樣的來進行。它因對象的不同而不同。有的屬于自然界無意識的生命,有的屬于人類的范圍,有的對象則又屬于無生命的或有生命的自然。借助于經常提到的親切的象征主義,人把自己投射到自然中去,藝術家或詩人把我們投射出去。”可見,移情既包含對物的移情,也包含對人的移情。對物的移情就是一般修辭學意義上的擬人或人格化,即對于本來沒有生命的物或有生命但無感覺、無意識的物賦予人的主觀情感和情趣,使之人格化,將它們看成是同我們一樣有知覺、有情感、有思想的東西。審美中的移情不同于一般的情感表現,當然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它的關鍵是賦予審美客體以生命。如杜甫的《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里的“知”、“潛”就給春雨賦予了人的生命、情感和意志。
移情雖然是非自覺的,但其產生是有條件的,井非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事物都可產生移情。移情的產生既同主體的審美態度、心理素質有關,也同審美客體的性質與特征有關。從主體的角度來看,移情的產生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是審美靜觀,或者叫凝神觀照;一是要有真摯的情感和情趣。
前者是就審美態度而言的,要求審美者在對對象進行審美觀照時必須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在這種情況下最容易產生審美幻覺,從而也最容易產生移情。正如象征派詩人波德萊爾所說:“你聚精會神地觀賞外物,便渾然忘記自己存在,不久你就和外物渾成一體了。”藝術家在創作時,由十全身心的投入,注意力集中指向作品中所描寫的事物——人物、景物或生活場景,在這種藝術創造的氛圍中,常常會產生一種將藝術世界與現實世界相混淆的藝術幻覺。
而后者的意義在于,移情既然是情感的外射,就要求藝術家必須具有真摯的情感,甚至要有類似兒童的心態。中國明代的李贊就提出“童心說”,主張寫詩作文要有兒童般純真的心靈;在他看來,一切優秀的作品都是出于童心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在產品設計中,能讓使用者產生移情的設計一般都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
第一,它們都揚棄了現代人們所常見常用的具有現代主義特色的簡潔形態。
第二,他們都選擇了一種為現代人所使用過的舊的物品或過去的熟悉的環境空間作為各自設計的參照物和起始點,抓住某一典型結構,進行歸納夸張,提取神韻,用自己獨到的設計組合去聯合、融洽,使之轉化為特定產品的造型語義,以強調設計文化的時代變遷及創新,使產品在表現文化傳統的歷史延續中更易為消費者了解與親近。
第三,在產品設計中注入了濃厚的情感、趣味。讓人們聯想回憶起過去的歲月,讓人們沉浸在抽象藝術環境的品味之中,并讓人們深刻感受與意識到歷史與現實、傳統于現代的共生。由此激發情感,產生一種生命上的共鳴。在審美中要達到“物我同一”,必須經過“由我及物”和“由物及我”兩個過程。即一方面主體把自我的情感、情趣、心境和人格等投射到客體中去,使客體帶上自我的色彩和印記;另一方面,主體也必須對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有確切的把握、深刻的認識和真切的體驗,并從客體中汲取力量,在內心里對客體起一種同情、同感和“內摹仿”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曹方.視覺傳達設計原理[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5.
[2]趙江洪.設計心理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1.
[3]周憲.美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
[4]吳晨榮.思想的設計—黑川雅之與日本的當代設計文化[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7.
[5]騰守堯.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作者簡介:曾軍偉;性別:男;出生日期:1982.3;籍貫:湖南常德;現工作單位:廣州市南華工商學院 計算機系;專業:多媒體技術;職稱: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