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勇
扶持中小企業,中央財稅政策再發力。落實財稅政策,地方政府如何接力?
最近,《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6號)(下稱“《意見》”)發布。該意見要求加大對中小企業發展的財稅扶持力度。
前一階段,更多的財政資金與信貸投入多為大企業所得。同時,對于中小企業的部分扶持措施并未落實到位,影響了政策的效果。融資難、擔保難等問題仍然很嚴重。而經濟的真正企穩需要啟動民間資本,需要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
做大還是做強
政府扶持中小企業的方式多種多樣,財稅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種。《意見》要求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財稅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二是落實和完善稅收優惠政策;三是進一步減輕中小企業社會負擔。這些要求切合中小企業實際。下一步主要是落實問題。
在市場經濟下,市場與政府有各自的活動范圍。中小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權屬于企業自身,政府越俎代庖,盲目干預,只會扭曲市場行為,不利于企業的發展。財稅扶持措施的落實只能在公共財政框架內完成。
財稅扶持中小企業,需要適應不同種類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從中小企業的發展趨勢來看,一部分中小企業經過發展會成為大企業,對這些企業來說,中小規模只是企業發展的一個階段;一部分中小企業可能會在長期內維持既有的規模,因為這樣的規模已是這種企業生產經營較為合適的規模;一部分中小企業則會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這是新陳代謝的正常結果。因此,財稅扶持中小企業不是要讓所有中小企業都做大規模,而是做強中小企業,讓不同行業、不同發展前途的中小企業,最大程度地釋放活力。
設立條件還是指定企業
在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上,政府通過財政資金投入引導社會資金進入中小企業。
然而,不同的中小企業競爭力不盡相同,必須接受市場競爭的選擇。政府所能做的是創造條件,讓中小企業融資難、擔保難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并不是給所有中小企業提供大鍋飯。在市場中,缺乏競爭力的中小企業無疑最需要幫助,但此類企業很可能不是政府扶持的重點。政府設立擔保基金,擔保條件的設定應借助公共決策程序,在民主化、法治化和科學化的前提下確定。
在中央財政擴大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的同時,地方財政也要加大對中小企業專項資金的支持力度。地方財政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必須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進行。地方財政要設定支持中小企業的基本條件,而非指定具體的企業。中小企業只要符合條件,都可以申請地方財政專項資金的支持。通過競爭,財政資金的運作效率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提高。一般說來,地方財政所設定的基本條件應該與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要求一致,即將鼓勵的重點放在促進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節能減排、擴大就業等方面。
稅收環境的優化利用
在稅收扶持方面,首要是創造良好的稅收環境,降低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
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不僅僅是企業的法定稅收負擔,還包括企業的實際稅收負擔。從某種意義上說,后者更為重要。近年來,隨著稅收征管率的提高,同樣稅制下,企業的實際稅收負擔也相應地提高。減輕中小企業稅負應是財稅部門落實和完善稅收優惠政策時的著眼點。
減輕稅負還應作為設計適應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制度的基本原則。《意見》規定,自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對年應納稅所得額低于3萬元(含3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其所得稅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該規定屬于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舉措,屬于短期稅收政策。稅制應服務于中長期中小企業發展的要求。
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制度設計,還應與國家的產業政策相配套。優惠的稅收制度設計應結合產業政策進行,鼓勵中小企業進入國家鼓勵發展的行業。國家鼓勵發展的行業,中小企業容易得到更為優惠的稅收政策支持,相應地,中小企業也能獲得相對更好的生存條件。
稅收扶持中小企業應是一整套稅制體系綜合發揮作用的結果。《意見》對中小企業的進口關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的征收管理作了規定。對于地方政府來說,應用好用足中央所賦予的稅收權限,在城鎮土地使用稅的征收管理上采取更加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措施。
地方財稅的自由空間
不管是征稅,還是收費,都構成了企業的負擔。稅權高度集中于中央的現實下,地方政府所能做的是盡可能降低企業的收費負擔。
地方政府應及時清理各項收費,以盡可能降低企業的收費負擔。手續未齊全的收費均應取消,手續齊全的收費也應重新審查;同時,公共服務應回歸由稅收融資的本來面目,減少相應的收費項目,更要規范政府行為,杜絕“經營性收費”的存在。對此,我們應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進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讓政府行為處于公眾和社會輿論的監督之下。
此外,各級政府的財政部門應全面掌握同級政府所屬各部門的收入情況,通過綜合預算(全口徑預算),取得政府各部門收入的全面信息,在發揮各部門積極性的同時,對各部門的收入行為進行全方位的監控。在此基礎之上,各級政府就很容易取得企業實際稅費負擔的綜合信息,從而對中小企業的稅費負擔高低給出更準確的評價,以此真正實現減輕中小企業稅費負擔的目標。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