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彥

雖逢危機,湖南旅游產業依然蓬勃發展。政府如何引導,財政如何支持,答案在討論中漸漸清晰。
9月28日,“湖南財政與旅游發展論壇”在湖南省郴州市召開,一場關于旅游和財政的熱烈討論也同時展開。該論壇由湖南省財政廳、湖南省旅游局、財政部《新理財》雜志聯合舉辦,與會者對于湖南旅游產業現狀、財政如何扶持旅游業發展等問題做出了闡述與辯論。
財政扶持的軟肋
湖南省財政廳黨組成員、總經濟師歐陽煌對于湖南旅游業的產業地位、財政扶持現狀有著清醒的認識。
“湖南省是旅游資源大省,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民族風情,湖湘名人構成的獨特人文景觀。憑借豐富的資源,湖南省旅游業迅速發展起來。去年湖南的旅游在我省GDP比重達到了7.63%,超過了5%的GDP的比重,可以說旅游業已經成為湖南GDP的支柱產業”。
對于節節攀升的支柱產業,湖南財政部門充分利用財政職能促進其做大做強。在促進旅游文化的編制、完善、營銷、市場、管理上面,湖南財政投入了大量的資金。
“2008年,我們的發展專項資金增長了14.3倍,達到了1600萬。現在還成立了專題研究小組,增加了2000萬的資金,同時為旅游局籌建興辦了省局旅游中心,又投入了2500萬。也就是說,今年的預算就有4500多萬,而且2000多萬列入了預算基數”。
雖然財政資金投入數量不斷加大,歐陽煌還是指出了財政扶持旅游業的問題所在。
目前,湖南財政部門在扶持旅游方面呈現出“低、散、單、粗”的特點。支持方式偏向宣傳促銷方面,支持的目標比較低端的。“在張家界,90%的韓國游客都是老太太、老爺爺,連一瓶礦泉水都不愿意出錢買,真的是一個面包和一個雞蛋就吃一頓。”歐陽煌說。
此外,通過調研和一些資料,他發現旅游扶持資金稀缺,沒有形成合力。同時,旅游資金支持的方式較為單一,基本上是授予財政數選的方式,財政的工具運用的單一。再者,深度的調研和監督管理不夠。
財政投入的效用
財政對于旅游業的支持資金是有限的,如何能讓直接投入的資金發揮更大的效用?
著眼于提高旅游產業自身的素質,財政資金投入才能聽見更大的回響。工作在旅游產業一線,湖南省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熊健熟練地講述了湖南旅游業發展的諸多措施:
加大政府的主導力度;突出項目帶動戰略;培育市場主體,爭取持續擴大財政性資金對旅游業發展的投入;大力推進集約發展,最大限度的發展旅游資源要素,滿足市場需求,加快接軌融入,實現旅游業的國際化;創新市場營銷手段,創新市場營銷手段,把游客的旅游需求和目的地旅游產品銷售有機結合起來;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推進人才興旅工程。
對于旅游產業本身的發展,不少論壇嘉賓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歐陽煌建議形成規模經營,降低營銷成本;旅游資源的聚集要專業化;實現個性化,以特色留住游客,最大限度挖掘旅游產業的價值。《新理財》雜志社長兼總編輯陸曉平也通過多方舉例指出,旅游業發展必須走差異化的發展道路。
同時,立足于財政本身,歐陽煌從資金運用方面闡述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對財政資金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促進旅游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推進財政精細化管理,提高旅游資金使用效率,具體包括決策科學化、投入集中化、績效導向化、監管規范化。
陸曉平則認為,財政和旅游的關系最重要是財稅政策。稅收轉型后,旅游業存在稅負不平等和稅負過高的問題,旅游業要從根本上去爭取財稅政策的調整。同時,他也表達了冷靜而理性的態度,“因為稅收是長治久安的問題,稅權集中在中央,這需要長期的考慮,社會也是需要理解的”。
行業融資的空間
發展新興的朝陽支柱產業,湖南信心滿滿。近五年的發展目標是,實現湖南省由旅游資源大省向旅游產業強省的轉變。具體的目標是:總量翻一番,同時躋身全國十強。
對于這個的目標的實現,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所長、博士生導師裴長虹認為,大量資金是關鍵。“財政就那么點錢,幾千萬夠打造湖南旅游業嗎?我以為是說三千億呢?”
他認為,財政資金可以通過融資平臺撬動更多的民間資本。除了財政資金,各個城市自身的資金投入也可以建設投融資平臺。此外,還有加強招商引資,直接吸引國際資金和國內其他資金。
對于裴長虹的看法,業界人士、長沙先導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投資管理部的鄧文斌深有同感,并在會上提出了詳細的實操建議。
除了財政擔保下,最常規的銀行貸款,他建議考慮信托。“期限特別長,然后成本特別的低,財政在這一塊也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憑借融資操作經驗,他還建議可以考慮基金。“如果財政廳有相應的三千萬扶持基金進來,可以考慮建立引導基金。具體模式是:政府引導基金不是投入到某一個具體項目,而是設立一系列的資金,如此,這個基金就可以達到數倍放大的效果”。
同時,湖南可以著手旅游產業基金建設。一方面是利用中央的旅游產業基金,作為湖南省的投資主體。另一方面,可以聯合國內比較大的機構投資者,在全國范圍募集資金。
(本文根據會議發言整理,未經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