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六十年來,縣域(農村區域)的發展,似乎難以“啟動”起來。陜西,如何在“農業大縣、工業小縣、經濟弱縣、財政窮縣”的基礎上破解縣域經濟難題?
我們選擇三個地方案例,希望以此窺出陜西縣域經濟“三重奏”:縣域工業化、縣域城鎮化、農業產業化。
從寶雞市區出發,沿著寶平路,不過20分鐘,就來到了兩山之間的一塊平敞的廠房區。園區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這就是寶雞市金臺區金河科技工業園,“2007年成立的,我們已經完成10億元的投資,園區已成為全省重點支持的縣域工業園區之一。”但見園區內機器轟鳴,大型裝載車來來往往,工人有條不紊。
與2003年前后中西部風起云涌的縣級工業園區熱不一樣的是,金河科技工業園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就已經初具規模、蒸蒸日上了。這與2003年前后工業園熱時期縣級工業園“建也快,敗亦速”的寫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陜西,在探索怎樣一條縣域工業化之路?
定位
目前的金河科技工業園區地處寶雞市北郊,距市中心10公里,規劃面積5.67平方公里,以寶平路為軸線從北至南分為陶瓷產業組團、機械加工產業組團和配套功能服務區組團。
金河工業園區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具有較大的優勢。但僅僅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金河科技工業園區之所以成功,關鍵還在于它的園區定位上。”金臺區財政局局長薛睿一語道破天機。
這個所謂的定位,就是金河科技工業園區管委會工作人員白博津津樂道的“中小企業配套產業園”。準確地說,金河工業園區主要是為寶雞市的裝備制造產業、陶瓷業等產業鏈的上游提供服務,提供配套服務。
寶雞作為陜西的重要工業城市,遠在“三線建設”時就積累了相當基礎。諸如石油機械業、裝備制造業、陶瓷業,都是寶雞的重要工業領域。
金臺工業園區正是緊緊抓住寶雞這個龍頭做文章,“為什么很多開發區都辦不下去,而金河卻能行?就在于我們的定位就是給寶雞大企業做配套。”
開始時還有些拘謹的白博此刻滔滔不絕:
園區內的寶雞忠誠鑄鍛公司,是寶雞機床廠的職工集資建設的的,“該公司主要是滿足機床廠的原料需求,基本上沒受金融危機多少影響”;園區內的寶雞萬寶隆陶瓷公司,是寶雞萬全集團投資建設的,主要是供完全集團自己使用;正在建造的寶雞通華石油機械廠,投資是8300萬,產值是13個億,“寶雞給石油化工配套的企業有200多家。相當一部分都與我們園區有關系。”
金河科技工業園區的成功說明,縣域工業化絕不是簡單的“工業下鄉”,工業園區,一定要考慮自己的資源和產業,依托優勢產業、優勢企業。
“當時,我們金臺區的書記武軍和區長李興安對園區建設可謂竭盡全力。他們對工業園區的定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白博說。
筑巢
毫無疑問,準確的定位讓金河科技工業園的成功有了堅實的基礎。而政府部門對園區的大力支持則讓園區在短短兩年時間能內迅速崛起。
“我們工業園區所在地是原來的寶雞市金河垃圾場,2006年金河科技工業園在這片土地上正式開始動工興建,區上采取邊招商邊建設的辦法,在建設初期就形成了要上大項目、出大產值、納大利稅的明確定位,決定在招商引資中,優中選優,精選項目。”白博對此了如指掌。
要引鳳,必先筑巢。對于園區建設,金臺區采取了兩個辦法:一是財政直接投資,二是撬動相關政府部門投資。
“財政直接投資的主要是金河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由于這個工業園區東西長度不到1公里,我們可以憑借寶平路的優勢,公共設施投入不會太大。這兩年我們總共花了2000萬用于道路建設。另外,我們區財政投資3000萬,成立金科公司,用于公司的融資平臺的建設。”2008年剛到任的局長薛睿對情況亦是十分熟稔。
但僅靠財政投入還是遠遠不夠的。怎么辦?撬動政府相關部門投入,高標準、高規格建設園區基礎配套工程,“財政不能一個人戰斗”,金臺區通過行政推動與盈利前景規劃,迅速調動了水、電、天然氣、通訊等國有企業的積極性,迅速加入到園區的建設中去。譬如,水電公司投資1000萬建成生活供水工程;電力公司投資6800萬建成110千伏金河變電站,并投入運行;通訊公司投入巨資進行通訊網絡建設等。
正是這種巨大的努力,金河科技工業園才對外豪邁地宣稱,“目前,園區水、電、路、燃氣、通訊、河堤加固等配套設施已經基本完善,一個交通便利、環境宜人的現代化工業項目發展平臺已經初具規模。”
財政投資3000萬成立金科公司,是不是區財政就是真金白銀的投入呢? “這個公司成立時,注冊資本金要求是1億元。我們將土地等其他國有資產評估打包,值7000萬。因此,我們財政還拿出3000萬元。事實上,我們投入的3000萬是一個種子基金,只是用于金科公司注冊,這筆錢它自己是不能動的。”薛睿對這項“資本運作”侃侃而談。
解困
走筆至此,金臺區這個工業園區的路線圖已經十分清晰了:準確定位+政府服務,那么,接下來就應該是如何撬動民間資本投入了。
目前,金河科技工業園已建成投產項目12個,尚有8個正在建設或即將開工的項目。作為“中小企業配套產業園”,該園區絕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于是乎,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也就擺在了財政人的面前。
很顯然,中西部不能再走東部“村村點火、戶戶冒煙”那種工業模式——事實上,也不可能了。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的民間資本要弱很多,民間融資渠道也要滯后許多。
縣級政府不具備對企業實行免稅的權力,“我們的空間比較有限,最多是在招商項目上,把上交的稅收區上的留成部分,返還一部分給企業。但這一部分不是太大,也沒辦法解決企業的融資困局。”薛睿對此很清醒。
政策之外,財政的第一種選擇是牽線搭橋、穿針引線,為銀行和企業“做紅娘”:金臺區政府今年以來已先后4次召開銀企座談會,對有貸款意向的中小企業和銀行充分溝通創造了良好條件。目前園區企業貸款已近2400多萬。公司是貸款主體,財政是擔保。
可供選擇的第二條路徑是企業互保、聯保。
最有用、最實用的一種選擇就是貸款貼息。為了切實推動中小企業的發展,寶雞市金臺區中小企業發展促進局、財政局等部門于2009年3月26日聯合下發了《關于做好2009年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申報工作的通知》。支持轄區內從事生產加工的中小企業新上項目和技擴改項目,特別是工業園區已建成和在建項目。
中小企業專項資金的支持方式以貸款貼息為主,“這一項政策目前還沒有實施,省里要落實100萬的貼息貸款,預計會通過發行國債來實行。”寶雞市財政局的一位人士說。
2008年,園區企業項目投資已達10億元。“縣級工業園區是政府運營的生產要素聚集的一個系統工程,它是推進縣域經濟的一個最有力的抓手,是啟動縣域經濟的一個核心要件。財政的作為一是體現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二是要擠出一些錢,搞建設,搞貼息。”陜西省財政廳財科所所長武永義談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