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著名學者費孝通提出過“小城鎮,大問題”的觀點。這里的“大問題”,指的是小城鎮在中國經濟社會中的重要作用。這一命題放在當前的語境下就是:城鎮化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
總起來看,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20世紀80年代設置地級市,通過地級市的設置,打破城鄉二元體制,推動城市化;二是21世紀初以來推行的“省直管縣”(首先表現在財政上),“擴權強縣”,將縣作為推進城市化的一個增長極。
陜西,在此基礎上邁出了第三步:“擴權強鎮”。陜西除了將城市作為一個經濟增長極外,也將建制鎮作為增長極,力圖為社會發展安裝多個馬達,從而使經濟發展出現倍增效應。
陜西,107個建制鎮正在踏上擴權之路。
一踏入西安市藍田縣湯峪鎮,就感受到一種熱火朝天的景象:到處都是腳手架、混凝土、鋼筋水泥。
嘈雜聲中孕育著一種特別的活力。在我們午餐的農家樂里,老板告訴我們,“我們現在生意很不錯,因為近年來政府大力打造溫泉文化,來我們這里泡溫泉的人越來越多了,我們的生意也就越來越好了。”
溫泉,是湯峪鎮的名片,也是湯峪鎮成為陜西首批“擴權鎮”的最重要的籌碼。
“做好溫泉這篇文章”
湯峪自古以溫泉而久負盛名,早在漢唐時期就極具規模和影響力,曾被唐玄宗李隆基賜名“大興湯院”。
這一資源,因而也就成為湯峪鎮著力打造的核心產業,“東部的城鎮化過程,是通過鄉鎮企業帶動起來,是一個自生自發的過程。相比較而言,內陸的城鎮化過程,就必須有一個政府推動的過程。但城鎮化,絕對不能僅僅是把城鎮街道上房屋顏色統一起來。城鎮化,必須有造血功能。”藍田縣財政局副局長龔衛的這一看法了頗有代表性。
湯峪鎮鎮長何平郎向記者表示,“湯峪就是要做好6眼溫泉這篇文章”。
為了將這6眼溫泉文章做足,藍田縣政府于2004年聘請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制定了《湯峪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隨著湯峪城鎮化的迅速推進,2008年底,縣財政又出資300萬,聘請同濟大學的專家為湯峪編制規劃。”藍田縣建設局副局長張春濟如此說。
規劃之外,就是湯峪的基礎設施建設,出任湯峪鎮鎮長之前是藍田縣財政局副局長的何平郎對財政的作用十分清楚,“從省、市到縣,對湯峪的投入在不斷加大,2008年,省、市、縣財政對湯峪鎮建設專項資金各為100萬,財政資金的投入,有力地支持了小城鎮的建設。”
據統計,近年來,各級財政先后投入2500萬,修建了1.4公里的溫泉大道;實施了湯峪主街區仿古改造工程;完成了鎮區電網改造;對5公里城鎮主干道全面綠化;安裝各類路燈510盞,實現了城鎮亮化;埋設供水排污管道2.5公里,極大地改變了城鎮的面貌。
但很顯然,財政投入基礎設施的錢是非常有限的,“省里有相關政策,城鎮化建設要整合或構建融資平臺。我們縣借助西安市的融資平臺為城鎮化建設進行融資,推動我們的城鎮建設。” 張春濟坦言。
除此之外,何平郎還搞了一次資本運作:鎮文化廣場旁的道路建設需要380萬,鎮政府通過轉讓12畝土地給一家企業,而讓該企業承擔了修路的成本。
溫泉水的衍生產業鏈
抓好了基礎設施建設這篇文章,城鎮化就有了產業依托,湯峪鎮這種做法正是陜西“城鎮化帶動產業化,產業化促進城鎮化”的生動寫照。
把溫泉的品牌打出去之后,湯峪的地價“飆”上去了,人口多了,民間資金越來越多地聚集于此了。
“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對鎮進行扶持后,省里的土地出讓金全部留在縣上,縣里正在逐步落實到鎮上,全部用于鎮上的建設。”何平郎對此頗為滿意。
與此同時,湯峪的人口也越來越多了。湯峪鎮政府所在地的塘子村,2003年,人口不到1000人,目前已經達到5000人,還可以增加1萬人。“從西安開車過來也就一個多小時,很多西安人在這里買房,泡溫泉,來這里療養。這刺激了湯峪的‘周末經濟,順此,該鎮的房地產價格也開始上揚,目前的價格已達到2900元/平方米”。當地一戶農家樂老板向記者透了個底。
湯峪鎮從周邊農村吸引的人口越來越多,反過來又刺激了湯峪的服務業與休閑產業,湯峪眾多“農家樂”的迅速普及就印證了湯峪城鎮化的帶動功能。
但溫泉水衍生產業鏈中最核心的還是民間資本聚焦的休閑產業。目前,湯峪鎮已建成和正在建設的主要項目投資達6.4億元,碧水灣溫泉度假中心、湯峪湖森林公園、南山湯院養生公寓等休閑服務場所全部是民間資本投入,“財政的四兩撥千斤,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龔衛如此評點到。
“擴權強鎮”的煩惱
通過鎮域經濟的發展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這是陜西此番“擴權強鎮”的主要緣由。
“‘擴權強鎮讓部分鎮享有縣級管理權限,省財政廳出臺的促進縣域經濟財稅政策表明,我們鄉鎮一級的財政實力有了增強,省上進一步加大了對小城鎮建設的支持力度,我們今后發展的速度會更快一些。”何平郎的言語中抱有極大的希望。
但“擴權強鎮”說易行難。在當前的行政體制之下,鄉鎮一級政府正在不斷被弱化,特別是2006年我國全部取消農業稅之后,“鄉鎮政府名義上是一個預算單位,但由于鄉鎮沒有收入與征稅權,鄉鎮在很大程度上已被成為一個‘報賬單位了,這種趨勢近年來越來越明顯。”一位對鄉鎮體制頗有研究的學者對記者不無憂慮地說。
盡管前幾年關于鄉鎮何去何從的問題曾引起諸多學者的廣泛爭議,但從解決“三農問題”的長遠視角來看,隨著我國不斷加快的城市化進程,鄉鎮應該強化,而不是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