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尤其是1949年以來,中國人念茲在茲的就是現代化。
現代化轉型,在我們看來,至少包含四大關聯課題:經濟建設之路如何從快速增長轉型為科學發展;農村區域(縣域)發展之路如何得以真正啟動;社會建設之路如何從根本上促進民眾福利之增加;政府自身建設之路如何進行關鍵性的系統改革。
2009年9月中旬,本刊采訪組走進了陜西。十余天中,采訪組驅車千余公里,西逾寶雞,東至商洛,南越寧陜,北迄白水,馳騁關中,穿越秦嶺。在寶雞陳倉區縣功鎮焦峪溝村村民的窯洞里,在商洛比亞迪公司的巨大廠房外,在寧陜縣財政局局長激情四溢的談吐中,在白水縣一覽無余的蘋果園旁,在藍田縣湯峪鎮熱火朝天的工地上,記者感受到了陜西難能可貴的相應探索:
借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國家試驗”,陜西,客觀上在探索著一條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新路,而不是走東部那種被人形容為“財富拼盤”的經濟發展老路;
毅然啟動一直難以真正啟動的農村區域(縣域)發展之路,陜西,開出縣域經濟“三化”(工業化、城鎮化、產業化)的組合“藥方”;
在財力并不富裕的情況下,陜西,讓民生工程成為系統性、規范性、長期性的制度安排和職能實踐,民眾福利的大同世界首次浮現出其初步輪廓;
此中的牛鼻子,當屬陜西拿出的《關于促進科學發展的年度目標責任考核暨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試行辦法》,通過對官員政績考核的變革與進步引領了政府自身建設之路。
這四大變革與進步,都可體現為政府的財政行為;而陜西財政,更以財政自身的變革與進步踐行和助推著整個陜西的變革與進步。
陜西,新中國曾從這里走來。作為新中國的“龍興之地”,中共中央曾在陜西寓居13年,并自此走向1949的新紀元。
而今,陜西的種種變革和探索,給我們貢獻著難能可貴的二次“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