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新慧

大學畢業后,郭代模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工作,出于對理想的不倦追求,1978年,郭代模成為粉碎“四人幫”之后財政部科研所的第一屆研究生成員,而這一屆研究生,則被財政學界稱為“黃埔一期”。畢業后他留財科所從事研究工作。1990年調任《中國財政》雜志社任副社長。2005年退休之后,“一直在家里從事自己想做的事情,除了讀點書,搞點研究,帶些學生之外,主要出于個人愛好和追求,想要在書法上有點突破”,郭代模如是說。
人生,本是一條單行線,郭代模在他的一往無前的人生道路上,卻走出了洋溢著溫馨墨香的兩樣味道。
工作人生:激情燃燒
在主要從事財政理論研究和財政宣傳工作的近30年里,郭代模可謂親身經歷并參與了中國的財政變革,這其中,有財政基礎理論的研究,有財政政策的探討,有財政改革的調研,也有參與各種財政會議報告起草和簡報文字工作,郭代模從一名青澀的研究生,成長為一名廣博的學者。
拿著厚厚的一本《郭代模財經文集》,文章研究的財經領域之廣,財經范圍之細,令人嘆為觀止,這恐怕是他們那一代人的特點,對任何事情都要做到事無巨細,這是出于他們那種成長中所受到的潛移默化的一種責任感,
在比較四川、江蘇財政體制以及推行分稅制之時,郭代模曾參加了國務院赴江蘇調研工作組,對江蘇財政經濟問題特別是江蘇財政體制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調研工作;在分稅制實施的過程中,對中央稅、地方稅和共享稅的比例結構問題的調查研究,從而為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特別是為分稅制的完善、可持續發展等,貢獻出了一個財政工作者的智慧。
郭代模的論文曾連續八次獲財政部優秀論文獎和多次獲中國財政學會優秀論文獎。而且,他還憑其高水平論文出席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二十周年大會,接受了胡錦濤等同志的接見。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退休后的郭代模對財政經濟改革與發展的研究,依然一往情深。他寫出了許多時下熱點和難點文章,被以財財科所研究報告的形式發送有關部門和領導。由于研究成果的針對性和前瞻性,得到國務院有關部門的重視和轉載。
對于理論研究,郭代模一貫秉承自己的信念,那就是對社會負責,對讀者負責,沒有深刻的理論認識和實踐考察,他絕不會輕易把它付諸筆端。郭代模在財政科學研究所已經擔任了二十多年的研究生導師,對自己學生的學術研究,他也一直堅持此念。
和郭老相處,觸動人心靈是他的“靜”,交流中談笑風生,靜下來,他表現出的是一種智者的達觀。工作三十余年從事理論研究,得到也只是“名”而已,與眼下一些急功近利者相比,郭代模身上體現了屬于他們那個年代中一群人的獨特價值觀,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的忠誠,作為一個理想者的執著,他經歷且正在經歷著屬于他們的“激情燃燒的歲月”。
退休人生:靜水流深
在財經研究之余,郭代模還有自己的另一種書法墨香,揮毫寫字,樂不思蜀。
“海為龍世界,天是鶴家鄉”,一進郭代模家的客廳就可以看到一幅這樣的對聯,郭代模笑言:“這是我愛人去美國做訪問學者期間揮毫疾書的一幅名聯,寓意是其人四海為家漂泊在外,有點以天地為家的意思……”其實琢磨字里行間,郭老師遒勁的筆法中也透出一位丈夫對妻子的思念之情,也使人看到了一個財政人的精神世界。
書法是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一抹亮麗的色彩,書法對一個人性情的養成有著它獨特的潤澤效力。與郭代模一個多小時的談笑交流中,一個睿智、嚴謹、不斷追尋夢想的靈魂逐步在我們的腦海中顯現……
看著郭代模揮毫潑墨的作品,讓不懂書法的記者也能夠感受到一股清新大氣的墨香迎面撲來,“有人說我的字像郭體,但又不全像,我有我自己的東西在里面,不管做什么事情,你既要有繼承,也要有創新,書法如此,學問更是如此。”
學書法,郭代模純粹是出于自己的興趣,他自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如今的郭代模,生活得依然充實而快樂,他把愛好和退休后的日子結合起來,闖出了一片新天地,應湖南省書協的之邀《郭代模書法展藝術展》即將在湖南長沙舉辦。
郭代模的家鄉是湖南省新寧縣。郭代模坦言自己曾是農村的放牛娃,那么,這條從農村走向城市的道路,郭代模是如何走過來的呢?
“一是要有夢想,二是要靠勤奮,三是要奮斗不止。”郭老摘下自己的眼鏡,用手揉著鼻梁說。“有了夢想,你還要勤奮,勤奮是一個人要獲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節后上班到郭老家校對稿子,又發現了他最新的三首詞作。瀟灑的筆跡之下,看到的是執筆人胸中自有的萬千丘壑。“靜水流深”,這個詞可以解釋為郭代模的人生態度,這句話也可以解釋為許多財政人的人生態度:在不動波瀾的外表之下,能夠洞察一切卻不被現實矛盾所束縛,不被現世欲望所捆綁,這樣得到的是和諧的生命,擁有的是長久的快樂和真正的自由。
對身處鬧市之中的我們來說,郭代模是真正做到了“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想來,這樣的人生也是性靈的一個終極夢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