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置地企業稱
大陸房市并未顯現泡沫
香港《南華早報》8月5日文章,原題:大陸市場并未顯現泡沫 新加坡嘉德置地集團表示,中國房地產市場將受國內需求刺激而復蘇,并未顯現泡沫。中國業務是該集團上季度唯一的盈利點。
嘉德置地集團首席執行官廖文良(音)說,購買該集團住宅項目的消費者都屬于終端用戶。他說:“到目前為止,我并沒有發現房地產業存在過度投資。現在的價格已經超過2007年和2008年,但低于危機之前的亞洲水平,因此仍存在上漲空間。”
隨著經濟刺激方案推動投資和國內需求,大陸今年前五個月的房地產銷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長45.3%。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上月表示,今年6月,70個大城市的住宅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0.2%,比今年5月上漲0.8%,而且是連續第四個月上漲。
嘉德置地集團一直在尋找機會,利用手中42億美元現金在中國獲得降價資產。但該集團表示,房地產市場的復蘇讓獲取這一機會變得更加困難。廖先生說:“我們原以為會有許多降價資產,但現實卻是,中國市場的恢復速度太快,各公司財務管理不再畏首畏尾。”
上季度,嘉德置地集團虧損1.569億美元,是2003年以來的首次虧損。該集團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地均擁有項目。新加坡華僑銀行投資研究分析師傅子鳴(音)說,來自中國市場的盈利使該集團的虧損減少。▲(王曉雄譯。本文英文原文見8月6日環球時報英文版第15版。)
家長借DNA預測孩子未來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8月4日報道,原題:在中國,DNA檢測用于確定孩子的遺傳天賦和事業 在重慶少年宮,專家們希望在科學的幫助下對孩子的培養進行徹底革命。約30名年齡在3到12歲的孩子和父母參加了一個新計劃:利用DNA檢測來確定遺傳天賦,預測未來。
科學家說,通過仔細觀察基因密碼,他們能獲得關于孩子智商、情緒控制、注意力、運動能力及更多信息。“就打籃球來說,我們能檢測出(孩子未來)身高”,該計劃首席科學家黃欣華(音)說,“通過檢測聽力,能知道孩子是否具有音樂天賦。”DNA檢測通常應用于確定患遺傳疾病的可能性。但據中國科學家說,這項技術在中國是第一次用于檢測孩子的天賦。
臨床心理學家羅布·布林恩博士說,DNA檢測可能是準確的,但“只在有限領域才準確”,他說,“你不能預測出某個人將成為下一個愛因斯坦……”但(中國)家長們卻相信這對孩子有幫助。“只生一個孩子”的政策常會制造出充滿焦慮和野心的中國父母,對唯一的孩子寄予厚望。
與父母一樣,中國政府也有興趣讓天才孩子早日開始他們的事業,常挑選年齡很小的孩子在國際舞臺代表中國。未來的音樂家和運動員被送到嚴格的培訓中心和體校培養,有時還發給薪水。
那么,這些父母是給了孩子領先優勢,還是在走捷徑呢?持批評態度的人說,這種基因分析會產生令人擔憂的影響。“孩子,尤其是年齡很小的孩子需要盡情玩耍,需要發現生活的意義”,布林恩說,“對接受基因檢測的兩三歲的孩子來說,這真的有好處嗎?它看起來更多是為了父母們的最大利益。”▲(作者艾米麗·張,陳一譯)
《印度時報》8月4日文章,原題:印度鉆石商在中國找到朋友 還不清楚中國能否帶領世界走出低迷,但毫無疑問,這個亞洲巨人正在幫助印度鉆石商人脫離困境。
許多印度公司正忙著在中國建立鉆石加工廠和零售經銷店,他們將賭注押在了亞洲市場,希望這些市場不僅僅是對傳統大客戶——美國、歐洲和日本需求量急劇下滑的彌補。“印度和非印度籍的鉆石商正在上海、北京和中國南方的城市地區建立零售商店”,印度鉆石有限公司董事長潘迪亞·巴威恩如是說,該公司由58個印度鉆石零售商聯合組成。根據他的說法,今后5年,來自中國大陸及韓國、新加坡和香港等其他東方市場對成品鉆石(經過切割、打磨、拋光的成形鉆石)的需求將與美國持平。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鉆石市場,但其成品鉆石進口在去年12月份幾乎下降25.72%。全球經濟下滑造成的需求驟降迫使制造商大幅削減鉆石生產,成千上萬的印度鉆石打磨工人去年因此丟了飯碗。據印度珠寶首飾出口促進會公布的數據,2009年4月至6月期間,印度出口的成品鉆石價值46.6億美元,同比下降近5%。
復興珠寶公司執行總裁素密·沙阿指出,想在中國銷售鉆石的公司必須在這個國家建立加工廠。不過沒人對此抱怨。就像印度一樣,中國提供廉價勞動力。但與印度不同的是,中國擁有現代化的加工設備。在稅收、關稅和基礎設施方面,中國當局給出許多優惠條件,從長遠角度來看,這才是印度制造商關心的問題。
鉆石商們認為,印度要效仿中國出臺鼓勵措施以幫助這個行業擺脫蕭條。“中國直接從安哥拉和其他國家進口裸鉆。印度也應該為國內鉆石加工建立這樣的機制”,孟買鉆石商聯合會前主席梅塔赫·納溫說,“中國政府還為鉆石行業設計了利率更低的一攬子貸款計劃,這推動了該行業在經濟下滑期的發展。
盡管如此,中國看起來不太可能挑戰印度在鉆石行業的主導地位。已在華建立加工工廠和零售店的印度最大珠寶制造商Gitanjali Group的負責人表示,“與中國同行相比,印度工人有能力加工更加復雜精細的產品。中國工人需要高品質的毛坯原料,而印度人能用根本不合標準的裸鉆創造出奇跡。”▲(作者穆里克·伊亞斯,穆弈譯)
環球時報200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