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麗
2005年,10歲的張炘煬以505分的成績考入天津工程師范學院,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大學生。2008年,13歲的張炘煬又通過了北京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的復試,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研究生。這個被大家譽為“神童”的男孩,究竟如何做到了超越常規,在五年的時間里完成了別的孩子苦讀十二年也不一定能夠完成的學業?這個謎底就是四個字:超凡家教。
我的兒子不是神童
張炘煬今年已經14歲了,從背后看,一米七二的他已是成年人,但等他轉過頭,白皙稚嫩的臉卻無可掩飾地透露了他的年齡。14歲的張炘煬是遼寧盤錦市盤山縣人,他兩歲多就開始識字,3歲時就認識了1000個字,5歲上小學,上了一個月就跳到了二年級,又一個月后,跳到了三年級,三年級上了四個月,就跨過四年級,直接跳到了五年級,五年級上了兩個月,六年級上了完整的一年。別人初中三年,張炘煬就上了兩年,初一、初二各上了半年,初三上了一年。然后高一、高二都沒上,直接就上了高三,高三也只是在學校里上了兩周的課,就被學校分配到小灶去單獨學習,一年后參加高考,以505分的成績被天津工程師范學院數理與信息科學系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錄取,創造了我國年齡最小的大學生的紀錄。接著,張炘煬又用三年時間讀完了別人四年才能畢業的本科,2008年,考取北工大數理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因此,張炘煬被譽為神童,然而,在他的父母眼里,自己的兒子從來都不是神童。
張炘煬的父親張會祥是當地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母親吳慧娟是高中地理老師,相對來說,張會祥的時間比較充裕,所以照顧兒子教育兒子多數都是張會祥的事情。張炘煬真的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的天才兒童,相反,他從小就比較遲鈍,發育不快,說話也比較晚,別的孩子一歲左右就能夠一個字一個字地說話了,可張炘煬卻金口難開,一直到二十二個月的時候才會說話。正因為張炘煬過于遲鈍,父親張會祥才動了提早教兒子識字的念頭。他怕張炘煬像親戚家的孩子一樣,進了小學一年級沒多久,就被老師叫家長,給下這樣的定論:“你這個孩子跟不上,退回學前班算了!”那樣對孩子的打擊是多么大啊。所以,張會祥從兒子學會說話不久,也就是兩歲就開始教兒子學習識字,沒想到, 小炘煬記憶力特別好,教一遍就能記住不忘,就這樣,張會祥開始了對兒子的早期開發。當時的他,從沒想過兒子將來會跳級會成為年紀最小的大學生,他的家教理念極其樸素,就是不讓遲鈍的兒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徒手識字”找到學習樂趣,及時剎車不讓兒子做神童
兩歲的孩子,剛學會說話,卻已經能夠用朗朗的童聲讀書識字了,這件事不能不讓大家驚奇。張會祥倒也沒覺得這有什么好藏著掖著的,兒子認識字是做父親的功勞和光榮嘛,再說了,捂著也沒有用,小炘煬還真喜歡識字,無論在商店里、飯館里還是馬路上,只要看到字,不認識就會問父親,認識的就會大聲讀出來。這樣一來,越來越多的人就認識了小炘煬,豆子大的娃娃,認識那么多復雜的字,于是,夸贊聲也就遍地開花了。從內心講,張會祥不喜歡聽人夸獎小炘煬,傷仲永的故事他牢記在心,總覺得“神童”兩個字是個貶義詞。不過,他也不拒絕大家的表揚,畢竟大家的贊賞對小炘煬來說是一種無形的激勵,可以讓他有更多的信心和動力去學習。
可有一次,小炘煬的小表姐到家里來做客,張炘煬和妻子高高興興地帶兩個孩子到外面的小飯店吃飯。小炘煬進了小飯店,看到張掛在墻上的食譜就眼睛一亮,開始指手畫腳地點起來:“我要這個……我還要點……”小炘煬一口氣說下來,幾乎把小飯店的所有品種點完了。結果小飯店的服務員全都驚奇地圍了過來,像看到一個天外來客,一下子,張炘煬成了小飯店里的明星。就在大家都開心地看小炘煬讀菜譜的時候,小炘煬的小表姐卻一個人走出了店外,表情失落,張會祥突然意識到,小炘煬過于張揚了,這樣是不是會影響他的正常發展?
張會祥讓小炘煬提早認字的目的是讓他做好知識上的準備,是想讓他養成以學習為快樂的意識,是一種智力開發,而不是為了炫耀也不是了制造神童。他意識到,如果過分張揚,可能會讓兒子以炫耀為目的去學習,那樣就誤入歧途了。于是,張會祥教兒子學會了躲,盡量不去展示自己,小炘煬也因此樹立了正確的學習觀念,學知識是為自己,不是為了炫耀和表演。
最后,小炘煬還是不可避免地成了大家感興趣的對象,父子在一起的時候,遇到熟人或者朋友,對方總會要求小炘煬朗誦詩歌或者讀報紙,這時張會祥決定暫停教小炘煬認字。他堅持了及時打住,見好就收的原則,認定在幼兒的成長時期,還是要陪孩子多玩多開心,不要讓他因為太早的榮耀而忘乎所以,一定要順其自然成長。
對不愛睡午覺的孩子實施反幽默教育法
小炘煬從小不愛睡午覺。在幼兒園的時候,每天中午都要強熬兩個小時,天天一回家就叫嚷睡午覺太難受。張會祥心疼孩子,既然不想睡午覺,就上小學讀書去吧,于是, 5歲的小炘煬進了學校。因為早期教育做得好,小學一年級的課程沒幾天就被小炘煬背熟了,孩子沒得可學了,就嚷著要讀新書,張會祥趕緊借來了二年級的課本,沒想到,沒用多久,二年級的課程也被小炘煬背熟了。這可難壞了張會祥,如果讓兒子用一年的時間去聽已經學會的知識,他肯定不會踏踏實實地坐在教室里,那怎么辦呢?于是,他有了跳級的想法,沒承想,從此一發不可收。
讀書歸讀書,張會祥的家教目標并不是培養一個高分低能的考試“神童”,而是培養一個好兒子,將來成為一個生活豐富、事業順利、家庭幸福的好男人。所以,張會祥很多時候,是和兒子一起玩的。不過,這個父親不夠幽默,也不夠溫柔。在家里,張會祥時常陪小炘煬一起看《藍貓3000問》、《天線寶寶》一類節目,通過和兒子一起分享天真爛漫快樂拉近父子的距離,可他仍然保持著自己的風格,不因為孩子小就放低姿態,模仿他的語言或者嬉皮笑臉地用他的方式跟他說話。他這樣做不是為了刻意在兒子面前保持父親的威嚴,而是為了堅持自己的反幽默教育法。
張會祥認為,父親有理由保持一種“正”的不幽默的形象。大多數母親都在扮演幽默溫柔的角色,幼兒園老師也多采取童趣盎然的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柔和的教育方式。所以,作為父親,用反幽默的方式教育孩子非常必要,有的家長跟小孩子交流,總試圖用孩子的方式說話,逗孩子開心,以為那種幽默很有趣,其實更容易產生副作用:讓孩子認識不到世界的嚴肅性和認真性,反而覺得什么事情都不用自己去管,父母會讓自己快樂舒適。于是,在學習和生活上,孩子也就沒有了責任感,覺得自己沒必要去認真努力。這種觀念對于孩子的成長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只有充分認識到獨立認真的必要性,孩子才能夠有足夠的內在動力去學習知識,完善自我。
所以,張會祥從來都不騙孩子,不哄孩子,他跟兒子說話從來都是一是一、二是二,不會用半真半假的話來糊弄兒子,市面上那些所謂“創新”的少兒讀物,什么“腦筋急轉彎”,什么“大話”,什么“Q版語文”,他絕不讓兒子看,用他的話說就是,“輕松活潑可以,吊兒郎當絕不可以”。
從不告訴兒子“你是最好的”
很多人都認為,教育孩子,激勵最重要,所以我們常常能夠聽到家長們對孩子說,“你是最好的”, 張會祥卻從來不跟兒子說這句話,也從來不用物質激勵兒子學習,倒是兒子上大學的第一年對父親說,“我要是拿了獎學金,先給你分一點”。因為張會祥認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成長,而不是學習。學習只是成長的一個手段,你付出了,收獲就是你的,不是你最好,只是你應該努力。張會祥對小炘煬的表揚,頂多到“嗯,還可以”、“還湊合”、“這道題你做得還行”、“這個卷子答得不錯”這種程度,他的不溫不火,讓小炘煬從來都沒有產生過驕傲的心理,因為從父親的態度中他得知,自己考多少分,上什么學校,都是正常的,算不得成功,只是因為喜歡學習所以去努力,因為努力了所以收獲。
正是因為如此,張炘煬一直走得很穩很堅定,內在的“強大的人格”讓他從來沒感覺自己有什么與眾不同,也沒有什么可以驕傲可以放松的,自己的路是自己走的,對自己負責,為自己努力,是做一個人成長必須承擔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