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民
摘要:物理學困生的產生原因除內容難度大、物理情景復雜等客觀因素外,與教師教學方法不當也密切相關。本文將從兩個方面探討“教學學困生”成因,并提出其矯正對策。
關鍵詞:教學學困生;成因;矯正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9)6(S)-0063-3
物理是中學生普遍感到難學的學科之一,尤其高中物理已成為不少學生難以攀登的“高峰”,這給師生均帶來較大的心理負擔。物理學困生產生的客觀原因有高中物理內容的高度概括性、抽象性、情景的復雜多變性,以及家庭、社會方面的因素等等。此外,筆者認為與教師教學方法不當也密切相關。我們把因教師教學不當而造成的學困生稱“教學學困生”。本文將探討“教學學困生”成因及其矯正對策,供同行參考。
1 “教學學困生”成因分析
筆者通過大量的課堂觀察和個案分析,發現因教師教學不當而導致物理學困生形成的情況,大致分為以下兩種。
1.1 因學習“欠債”,導致越學越困
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某一物理小問題“欠債”,小問題累積,便出現了物理知識的脫節,于是學習物理的自信力就下降,學生心思就會游離于物理課堂之外,越學越困導致掉隊而成為物理學困生。

如高一學習彈力時,由于剛接觸受力分析,學生如果對圖2(a)所示F1、F2和G三個力的聯系與區別沒弄清楚(觀察了解到不少學生對此是模糊的),如誤把重力當平面受的壓力,對支持力F1與壓力F2的施力物、受力物及兩者大小關系沒有搞清楚,這些小問題不及時排解將成為學生后續解決如圖2(b)所示壓力和摩擦力問題的障礙,也會為以后學習超重和失重等知識點帶來更大困難。

又比如學生在學習摩擦力時,如果學生對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和摩擦力方向的判斷“欠債”了,必將對后續的受力分析、力和運動關系等相關知識點的學習帶來很大障礙。對這樣“小節點”的教學不可小視,應進行系統化安排,不斷滲透。在學習摩擦力時可設置圖3情境,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等教學方式探討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及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學生對概念、規律的理解和掌握往往受挫于疑難點。提高“第一教學成功率”,防止學生物理學習“欠債”,是避免“教學學困生”產生的重要措施。關于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幫助學生化解學習過程中諸多小問題,避免知識出現脫節,在進行教學反饋意見收集和課堂教學設計時要予以高度關注。
1.2 因設置“門檻” 過高,學生被課堂所排斥
目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不分清階段性目標和終結性目標,搞“一步到位”, 教師急于用自己的認知去“同化”學生,教學目標與學生基礎不匹配。教師用課堂排斥了學生,導致的后果是課堂最終被學生所排斥,從不能參與到不愿參與,學生的物理學習便進入如下惡性循環:

有研究表明:學生常常會把主要精力用在高成功率的任務上。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擁有較低錯誤率(高成功率),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從而增強對學科內容和授課老師的接受程度。在物理教學中要建立起良性循環的學習機制,關鍵是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力。教學中要時時掂量學生可接受的程度和學習的情緒體驗。當他們不能成功解答問題時,教師應提供進一步的指導,把任務簡化至他們能夠掌握的程度。一切教學都要根據學生原有的認知狀況來實施,溫故知新的本質是化難為易。這樣因學習內容變簡單,他們就容易學會,也就容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2 “教學學困生”矯正對策
2.1 教學思路
通過對物理“教學學困生”成因的上述分析,筆者認為“教學學困生”矯正的基本原則是提高“第一教學成功率”,增強學生的自信力。為此,筆者建議采用“低起點、緩坡度、多活動、快反饋”的教學策略。“低起點”就是降低教學起點,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出發,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情況。“緩坡度”就是增密問題“臺階”,延緩問題梯度,給學生向上攀登的“腳手架”,循循善誘地引領學生一步步前行。“多活動”指在課堂上多安排學生觀察、實驗、解釋、分析、概括、交流等活動。學習能力主要是在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的,所以筆者認為應該讓學生在親歷探索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和能力的逐步提高。“快反饋”就是通過時時觀察、問題咨詢、課堂練習等方式快速獲取反饋信息并及時調整教學設計方案。
2.2 具體作法舉例
案例1:筆者曾到區內一所學校跟幾名高三藝術生作一次關于力學復習的交流。這些學生的學習狀況大致是:基本物理概念、規律不能再現,不能將簡單事實與物理知識建立聯系,平時測試成績較低。筆者圍繞受力分析、力的等效處理和牛頓運動定律應用等問題模塊設置了幾個典型情景,配以層次遞進的問題,引導他們通過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在解決問題中理解知識和領悟方法。
情景1:如圖5所示,質量為m 的木塊在水平恒力F 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向右運動,兩者之間動摩擦因數為μ。

問題(1):分析木塊受力。
問題(2):求木塊所受的摩擦力。
問題(3):求木塊所受到的合力。
問題(4):你是否還有其它方法求合力?
情景2:上述木塊在與水平方向成α角恒力F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右運動,木塊和水面地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

問題(1):分析木塊受力。
問題(2):平面對木塊的支持力是否等于木塊所受重力?
問題(3):求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和所受合力。
問題(4):說說用正交分解法分析受力情況的好處。
情景3:上述木塊放在傾角為α的斜面上。用水平恒力F 作用在木塊上(斜面固定,分μ=0和μ≠0兩種情況考慮)。
問題(1):分析木塊受力。
問題(2):木塊將怎樣運動?依據是什么?
問題(3):求木塊所受到的合力。
問題(4):為什么要沿這樣的方向正交分解?
情景4:如圖8所示,質量為m1的小車與質量為m2的物塊通過滑輪用細線連接,當釋放物塊,求小車的加速度?
問題(1):分析兩物體所受的力。
問題(2):小車水平方向所受拉力是否等于物塊重力?
問題(3):物塊處于超重還是失重狀態?
情景5:如圖9所示,質量為m 的球置于斜面上,被一個豎直擋板擋住。現用沿水平方向的力F 拉斜面,使斜面在水平面上做加速度為a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忽略一切摩擦,你判斷以下說法正確嗎?

(1)若加速度足夠小,豎直擋板對球的彈力可能為零。
(2)若加速度足夠大,斜面對球的彈力可能為零。
(3)斜面和擋板對球的彈力的合力大小等于ma。
(4)斜面對球的彈力為一個定值。

反思:問題起點符合這些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首先讓他們能夠介入進來參與討論。問題構建聚焦于教材中的重點、難點,由易到難,由單一到綜合,緩慢推進,讓他們經歷知識的比較、判斷、推理和應用等過程,實現對知識的實質性理解,提高學習中的“第一成功率”,這樣就能使學生信心大增,達到意想不到的交流效果。筆者堅信,在教學中只要我們摸準學情,定好問題的起點和設問的坡度,設計好導向性的問題,鋪設好“認知的橋梁”,學生就能在獲得一步步成功中建立起學習的信心,逐步形成完整和良好的認知結構。
案例2:筆者近期到渝中區一所中學聽了一位老師的一節高三物理課,這位老師講課內容是關于復合場的習題課。該班學生學情大致是:學習程度屬該校較差的班級,有超過半數的學生感到物理學習困難,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學生常“游離”課堂之外。上課時,這位老師先將下面題目通過多媒體投影進行展示。
題目:將帶電量為-q、質量為m的絕緣環套在豎直的足夠長的桿上,金屬環與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整個裝置處于相互垂直的勻強電場(場強大小為E,方向水平向左)和勻強磁場中(磁感應強度大小為B,方向垂直紙面向里)。現從靜止釋放金屬環,如圖10所示。試求金屬環下滑過程中達到的最大速度?
這位老師讓同學們先思考5分鐘,然后他引導學生進行解答,課堂上只要少數幾名同學跟老師有呼應,但老師仍繼續進行下面教學。學生參與程度便成了時間的遞減函數,越到后面參與者越少。下課后我與這位老師進行交流,在另一平行班上課時,這位老師采納了筆者的建議。上課時對原題進行情景改造,將問題進行分解,并通過有目的的追問和互動探討,把問題緩緩推進,逐步拓展延伸。
(1)情景改造:
①不加電場、磁場;②只加電場或磁場;③同時加上電場、磁場;④改變原磁場方向。
(2) 原問題重構:
探討金屬環①受力情況;②作何運動?有無最大速度?若有,怎么求?③定性分析能量是怎么轉換的?④原題解答。
(3)原問題拓展:
現將上述帶負電的絕緣環沿粗糙的豎直墻面,如圖11所示,讓它從M 處由靜止開始下滑。
①絕緣環作什么運動?
②絕緣環由靜止沿豎直墻面滑動過程中,摩擦力所做的功是多少。
評析:同樣層次的班級,通過優化教學設計后大多數學生能夠主動積極思考,參與課堂討論,效果明顯改觀。這位老師針對學情,采取了“欲進則先退” 的策略,運用問題分解的方法,把原問題分解成一組環節相扣的子問題,化繁為簡,降低教學起點,求其“所以然”,并增強問題的建構功能,即把“自古華山一條道”似的結果性問題轉化為有利于知識自主建構的過程性問題,通過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或對知識適度拓展,或引導學生反思,修正原有認知,使學生的思維沿著擬定的目標逐步推進。
物理“教學學困生”的矯正關鍵是針對學情,在學生現有水平和潛在水平之間搭臺階,提供向上攀登的“支架”,他們就能在體驗成功中激起巨大的學習潛能,進而一步步超越自己獲得更大的成功,從而可以達到建立起課堂學習的良性循環機制,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勇攀物理“高峰”的目標。
(欄目編輯張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