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杰
[中圖分類號]J6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3-0149-01
聲樂藝術通常包括,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在我國北方農村還有廣大農民非常喜愛的“二人轉”唱法。民族唱法、二人轉唱法來源于民間、根植于民間,深受廣大農民群眾的喜愛,已成為發展農村群眾文化,活躍廣大農民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現形式。因此說,聲樂所包含的演唱形式在農村文化建設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聲樂藝術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一)聲樂藝術是農民群眾自娛自樂、自我陶冶的重要表現形式
從目前農民需求的文化層次和藝術層次上看,歌唱類藝術深受廣大農民群眾歡迎。他們利用空閑時間唱唱小段,編點小曲來抒發感情、展示才華、自娛自樂、陶冶情操已成為現階段農村文化生活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改革開放后,在廣大農村的村文化室、屯文化戶里匯集一批各村屯的文化能手,他們利用農閑時節開展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其中主要的藝術形式還是演唱聲樂歌曲。這一藝術形式之所以深受廣大農民群眾喜歡,很重要的原因:一是具有表演場所的靈活性。獨唱、重唱、小合唱、表演唱等演唱節目都不受場地限制,場院、庭院、家里、甚至炕頭都可以排練演出。組織者組織活動極其方便,表演者排練演出也極其方便。二是具有簡便易學的優越性。學習排練這樣的節目可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受文化程度高低的限制,只要愿意參與都可以,從中既可愉悅身心,還可得到藝術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三是對群眾而言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和娛樂功能。革命歌曲、現代歌曲都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和娛樂功能,兩者交織在一起,雅俗共賞易于接受。借用藝術表現形式讓農民在表演和欣賞節目的同時得到啟迪受到教育。
(二)聲樂藝術是構建和諧農村社區的重要手段之一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音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離不開音樂,人們開展藝術活動更離不開音樂,因此,在農村文化建設中,聲樂藝術對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的文化需求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構建和諧農村的重要手段之一。聲樂藝術的廣泛流傳和相關活動的普遍開展,使農民群眾和農村村屯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風尚和文明風氣,形成了和諧、安定的社會氛圍。聲樂藝術的宣傳教化功能,能迅速反映現實生活或配合黨的中心任務,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表演,宣傳黨在各個時期的方針政策,宣傳積極健康的道德風尚,不但培養了農民的高尚情操,而且還能幫助他們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培養農民群眾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抵制賭博、封建迷信、法輪功等社會丑惡現象都有積極作用。聲樂藝術的普及與發展,對社會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的增強,對民族優秀文化的弘揚,對當地文化特色的保護,對日益增長的廣大農民群眾文化需求的滿足都有很好地推進作用。由此可見,聲樂藝術在農村文化建設中所具備的作用,決定了它必然是構建和諧農村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聲樂藝術在農村社區發展中不同唱法之比較
聲樂藝術在唱法上,通常分為美聲、民族、通俗三大類。三種唱法各有所長,同時,他們各自也都有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美聲唱法有一個如何更好地“洋為中用”,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問題。世界上各聲樂學派的唱法都是在本民族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我們在學習先進唱法時,也有一個漢語重新協調重新結合的問題。如何既讓專家認可又為百姓喜歡是我們基層老師應該時刻注意并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民族唱法也有如何學習借鑒世界優秀聲樂理論。不斷提升歌唱技術指標,提高科技含量的問題。通俗唱法目前風靡一時,包羅的樣式多、問題也比較復雜,良莠不齊。從我的教學實踐上看,好多基層通俗歌手應該加強民族化、藝術化和現代化的修養。讓聲音更好聽,更有藝術魅力。總之,在農村文化活動中,聲樂藝術應該各種唱法并存,要因地制宜:因條件而宜,和諧發展全面發展,這樣才能有利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發展農村聲樂藝術的幾點思考
黨的十七大報告從戰略和時代的高度,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刻論述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要性、緊迫性,指明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前進方向。這一要求落實到基層,就要尋找到切實可行的工作載體,發展聲樂藝術無疑是一條很好的途徑,有必要很好地去研究,很好地去組織。
(一)加強領導,精心組織
任何一項活動的開展,要想取得扎實成效都離不開黨委和政府的正確領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藝術,在廣大農村開展起歌唱藝術的傳播和展示,也同樣離不開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有力領導。一是應把發展農村文化納入基層村、鎮(鄉)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年初有計劃(規劃),年內有檢查,年終有評比。這些都落到實處,基層文化工作也包括歌唱藝術的健康發展才能得到應有的保證。二是納入目標管理。農村基層組織是我們各項工作的重要載體,俗話說“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無論什么工作落到基層后都得往村級行政領導這一根針里穿。實踐證明,目標管理是有利于把基層工作抓實抓出成效的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因此,發展農村文化工作,促進基層語言歌唱藝術的健康發展,也應積極采用這一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加以推進。
(二)開展活動,營造氛圍
通過各種渠道,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藝術活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是農村歌唱藝術發展的重要手段。由于歷史的原因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農村情況差異很大。發展農村歌唱藝術、編排農村語言類節目,要從農村的實際出發,結合縣情、鄉情、村情、民情,編演適合農民口味的聲樂節目。應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要突出特色、大膽創新。要注意把先進性和廣泛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思想性和娛樂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要注重群眾性、經常性和特色性,培育更多的受眾群體,把農村的歌唱藝術活動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可以通過舉辦匯演、調演,作品征集等方式來促進普及,讓人們身臨其境,從中感受到歌唱藝術的魅力,自發的培育農村的藝術土壤,更好地創造發展農村文化藝術的良好氛圍,使廣大農村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文化藝術的大發展大繁榮。
(三)加大投入,建設隊伍
開展好農村文化藝術活動,只停留在設想和要求上是不夠的,必須在投入和隊伍建設上作一番文章、下一番功夫才能取得實效。一是要繼續實施農村四級文化網絡建設。即:縣有文化館、鄉鎮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動室、屯有文化活動戶。近些年來有些村屯由于重經濟輕文化的思想干擾,致使很多活動場所被取消占用,這一現象不立即扭轉,發展農村文化、繁榮農村歌唱藝術只能是一句空話。二是要繼續對發展農村文化、開展農村文化活動給與必要的資金支持。每年鄉鎮都應從“統籌”中、村應從“提留”中相應的安排出一些經費用于開展文化活動,從而促進語言藝術在廣大農村健康發展。三是抓好聲樂藝術人才的隊伍建設。抓好隊伍建設是傳承發展農村聲樂藝術的關鍵所在,要通過開展活動不斷地發現人才,目前,一些地方電視臺組織的“村村都有文化人”活動就是一種非常好的做法。各地不定期組織的調研匯演也是一種非常好的辦法,都能使組織者不斷地發現新人新作,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積極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定期地舉辦各種各類藝術活動的學習班、培訓班也是培養農村文藝人才,加強農村文藝隊伍建設的一種切實可行的好做法。
聲樂藝術是農村群眾文化需求的主體部分,是農民群眾聯絡感情的重要紐帶,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基礎,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關部門要提高認識,加大力度發展這種藝術,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提供良好的文化條件和精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