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坤南
校慶是一種特殊的會議,解讀這樣的會議,可以集中地表明我們的“會議效率觀”。我們思考一項活動的效率,往往是從形式出發去考慮,比如關于會議的思考,我們習慣于從“會議的形式”方面去思考,如“行政例會是否需要”、“教師會多長時間一次為宜”。其實,判斷·次會議的效率,或者要提高一次會議的效率,首先要調整我們的思維方式:從內涵出發來思考。會議形式本身并沒有什么好與壞、長與短,決定好與壞、長與短的是會議的內涵。
會議的內涵是什么?會議的內涵首先指會議的目的,召開一次會議,總是有一定的目的,如果這一點不清楚,或者想得不深刻,那么會議的效率必然是低下的。組織一次“校慶”,是不是“因為學校建校100周年了,不組織校慶不好”?組織一次教師例會,是不是因為“星期一了,下午要開會了”?召集一次行政例會。是不是因為“每周一次行政例會是學校的制度”?——如此等等的思考,其實是從形式出發的,因為這樣的想法并沒有明確開會的目的。會議的內涵其次指會議的主題,時下學校的會議效率是并不高的,關鍵在于會議處于“無主題變奏”的狀態,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的開中藥鋪,但什么是這次會議的主題,誰也不知道,只能美其名曰:“布置工作。”天知道這些“工作”有多少是需要通過“會議”來布置的。會議的內涵最后應瞄準預期的結果,也就是我們希冀通過會議產生怎樣的結果,一次教師會,是把教師的積極性又一次激發了,還是把教師的主動性打消了;一次行政會,是把行政人員的思維激活了。還是把行政人員的創造力禁錮了?——有內涵的會議應該成為教師發展的“加油站”:教師精神的加油站,教育思想的加油站,教育素養的加油站。
強調“從內涵出發來思考”,決不是不要形式,而是強調“出發”!從內涵出發去尋找好的形式,形式才能更好地為內容服務。只有持有這種思維,我們才會從內涵建設的角度去豐富會議的意義。提高會議的效率。而“從形式出發來思考”,先有一個會議形式再去尋找內容,就會有“削足適履”之嫌,就會為了開會而開會,就會為了“校慶”而“校慶”,就會大大地降低會議的效率。——校慶如此,日常會議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