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松 龔扣勤
教師如何走出“工作倦怠期”?教師自身的心理如何調適?新時代下班級管理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我們到底為學生提供什么思想?這些是學校管理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如何解決一直是難題。這里筆者試從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人手。闡述它對當下學校班級管理及育人方向的幾點啟發,以期提高管理的效率,提高教育質量。
一、“仁愛”思想與人性化管理
“仁”是孔子儒學的中心內容。在《論語》一書中,孔子提到“仁”字有100多處。孔子在《禮記·中庸》中指出:“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這里明確把人作為管理的載體,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看來,管理的本質是“治人”,管理的核心是關于人的完善、人的義務的思想,管理的前提是“人性”,管理的最終目標是“安人”。儒家管理思想本質特征在于肯定人的價值,反映在現代就是肯定管理主體的創造能力和決策價值。
“仁愛”思想對學校管理的啟發在于,學校管理者要使班主任不僅要有情感、有自尊心,還必須實現自我指導、自我控制,成為有高度責任心和自覺性的人。以“仁愛”之心,激發班主任對真善美的追求,使他們珍惜自己、熱愛學校,把自己的命運與學校的生存發展緊密結合,形成學校強大的凝聚力,構建和諧的以人為本的學校育人環境。筆者認為老師不但可以為有輕微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輔導,還能為自己建立良好的工作心態,提高情緒調控能力,舒緩自身的工作壓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校要將這種“仁愛”真正落到實處,為建設健康而有活力的班主任隊伍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二、“自強自立自信”的精神內核與班風建設
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周易大傳》中有兩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的日益多樣化和復雜化,都要求青少年一代自幼年起即具有頑強的意志和生命力、獨立生存的意識及基于此種意識而不斷強化的生存能力。人生的起點是“自強自立自信”,古往今來多少思想大師、科學巨匠、文壇圣人、藝術名家以偉大的人生實踐所證實的這一人生哲理。已成為當代教育的基本內涵,它不僅體現在正規的學校教育中。而且滲透于社會、家庭教育的各個方面。“好漢不怕出身苦。勤學苦斗有來日”的自立自強精神,也是一個班級中每個成員將來是否能夠成人、成才的基本風向標!
三、“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與師德建設
尚不完善的市場經濟觀念正沖擊著我國存在幾千年的義利觀,在義、利二者之間,青年人無法取舍而產生困惑。儒家傳統文化提倡重義輕利,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為此,人們習慣于把義看得高于一切,君子恥于談利。市場經濟卻是要激發人們對于個人合理利益的追求,只有激發人們對自身合理利益的不斷追求才能提高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效率,最終擺脫貧困狀態。然而,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完善也帶來了一些不擇手段地追求個人利益的現象。那么當傳統的義利觀遭到沖擊,新時期的道德教育又不能很好地引導青年人在義利問題上形成正確價值觀的時候,青年就會徘徊于“重利輕義”與“重義輕利”之間。不知道如何把握“利”與“義”之間合理的度,因而出現諸如“金錢萬能?金錢萬惡?”“干活。該不該討價還價?”“面對‘義和‘利我該拒絕誰?”這樣的困惑是必然的。
首先,教師要做到“重義輕利”,也就是重師道,輕外利。這一點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下尤其重要。試想一個讓一切都與金錢掛鉤的班主任,又如何能得學生的心,又如何能培養出合格的學生呢?教育的意義就是改良社會的風氣,這也是陶行知先生等教育先行者為教育改革搖旗吶喊的原因之所在。其次。教師應該利用家長學校、家訪、班會等向學生家長進行“重義輕利”的思想教育。只要我們每個人都營造出這氛圍,影響孩子的成長,那么“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之后,我們的社會將會多么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