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抽取身體生活的教育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幾年前,我在思考中國(兒童)的童年生態狀況時,曾經指出當前的童年生態面臨著根本性危機。并且認為:“其中的一個主要表現就是童年的身體生活的被擠壓甚至被剝奪,從而造成了兒童生活中的身體不在場。出于功利主義的打算,成人(家長、教師們)對書本文化頂禮膜拜,卻抽取掉在兒童成長中具有原點和根基意義的身體生活。這種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教育,不僅難以使兒童成才,甚至難以使兒童成‘人”。
為什么我說抽取掉身體生活,膜拜書本文化的兒童教育是一種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教育呢?因為身體生活是五種感官相互活化所感知的生活,通過身體的行動獲得的生活,立足于堅實的感性基礎;書本知識則是省略掉個人感性經驗的普遍認識,當它脫離學習者的感性體驗之后,便容易被懸置成空中樓閣。我認為,這種情形與當年盧梭對約翰·洛克的批判有些相似。盧梭說:“用理性去教育孩子,是洛克的一個重要原理;這個原理在今天是最時髦不過了;然而在我看來,它雖然是那樣時髦,但遠遠不能說明它是可靠的;就我來說,我發現,再沒有誰比那些受到許多理性教育的孩子更傻的了。在人的一切官能中,理智這個官能可以說是由其他各種官能綜合而成,因此它最難于發展,而且也發展得遲;但是有些人還偏偏要用它去發展其他的官能哩!一種良好教育的優異成績就是造就一個理性的人,正因為這個緣故,人們就企圖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盧梭認為,這種教育打亂了教育的次序,得到的只是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對兒童而言,沒有身體生活作為感性根基,直接的理性知識或觀念的灌輸是難以接受的。可是,我們的教育長期以來就忽視身體生活,眼睛總是盯在書本知識或抽象觀念上。我想結合與教育有血緣關系的兒童文學作品,作一具體分析。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嚴文井在上個世紀50年代曾寫過童話《小花公雞》。故事里寫的小花公雞在家里“淘氣”。在學校里“調皮搗蛋”。有一次,老師上課講什么是“果子”,老師說:“果子是一種很好吃的東西。很多果子是紅紅的,又甜又酸,吃下去對身體很好,這樣的果子在野外很多……”小花公雞想嘗嘗果子是什么滋味。就從課堂里溜了出來,跑到野外,找到很多海棠、山楂等果子,吃了下去。后來,他又把紅辣椒當成果子吃了,結果辣得嗓子像著了火?!耙院竽?,小花公雞可再不敢亂淘氣了,遇見了什么事他都要想一想。”小花公雞“變成了一個用心聽課的好學生了”。
在這個故事里,作家是把小花公雞當作壞孩子、壞學生看待的。作為“不好好地聽老師講課”的事例。作品主要講述了小花公雞去野外品嘗果子,結果誤吃了紅辣椒,受到了不好好聽課的懲罰的故事。但是,從這個故事中,我感到小花公雞是一個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并為學習知識去積極行動、實踐的真正的好學生。他去野外親自品嘗果子的滋味,并從吃辣椒的體驗中得到了有的果子是紅紅的,但是,紅紅的東西不都是果子這一以感性認識為前提的邏輯思考。可以說,小花公雞以兒童真正應該采用的方式,學習到了正確的知識,這種方式,比書本上、課堂上的單純理性灌輸要可靠和有力量得多。但是,我從這個故事里看到的是,作家似乎在主張,學習“果子是紅紅的,但是,紅紅的東西不都是果子”這一知識,只需要“用心聽課”即學習書本知識就行了。而對走人大自然的小花公雞的身體學習卻不以為然。
下面,我們看看另一篇兒童文學作品所蘊含的兒童教育觀念。
《我一直走》是日本的一篇幼兒圖畫故事:奶奶給“我”(幼兒)打來電話,讓他一個人到奶奶家來?!拔摇眴柲棠搪吩趺醋撸棠谈嬖V“我”,沿著你家窗前的大路一直走就會走到。“我”又問,哪座房子是奶奶的家呢?奶奶讓他自己去問。于是“我”出發了,沿著窗前的大路一直走。一直走就來到了鄉間的小路,路邊有一朵野花。“我”去摘下野花,然后又一直走(其實已改變方向,走進了田野。以后,“我”每遇到一個事物,就改變一次方向)。在“一直走”的路上,“我”遇到一群群蝴蝶,又采摘下野草莓(自己吃了一枚,給奶奶留了一枚),蹚過小河。翻過山坡,遇到一間木屋(馬廄)、一間小屋(狗窩)、一座養蜂棚,在探明都不是奶奶家后,又一直向前走,最后走到一間屋前,伸頭探望時,奶奶迎了出來。在吃著奶奶為“我”準備的大蛋糕時,“我”將那只野草莓送給了奶奶。
也許對成人來說,這是一篇十分荒誕的作品,但對特定年齡階段的幼兒,它卻恰恰是真實的作品。男孩兒在走向目的地(奶奶家)的路上作了許多“游玩、閑逛”,但是正因如此,他的旅途才充滿了樂趣,并獲得了關于大自然和生活的真實的知識。“游玩、閑逛”賦予他新鮮的經驗,讓他了解到野花的芬芳,野草莓的美味,知道了什么是馬廄、狗屋、養蜂棚。并學會靠自己戰勝困難(遇到小溪,脫下鞋子膛過去),向奶奶表達愛心。我覺得,《我一直走》對兒童的“游玩、閑逛”這種身體生活是作為有價值的成長方式給予充分肯定的,而“我”因游玩而不斷改變“一直走”的方向,但卻最終到達了目的地這一情節設定則顯示了作家對“游玩、閑逛”的兒童走向健全的成長道路是抱有堅定信心的。
顯然,《我一直走》與《小花公雞》不同,前者是尊重身體生活、主張身體教育的兒童文學作品。
我想到了美國的教育哲學家杜威說過的話:“為灌輸知識而組織的實物教學,不管有多少,絕不能代替關于農場和田園的動植物的直接知識。這種直接知識是通過在動植物中的實際生活,照料動植物而獲得的?!倍磐挠^點在今天似乎更具有啟示意義。在電子媒介的映像技術手段十分發達的情況下,教育者們往往陷入一種錯覺:以為講述果樹吐蕊、開花、結果的過程,只消用五分鐘的教學片來演示,就活靈活現,就是直觀的了,用不著花費那么多的時日進行實地考察。對此,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不以為然,他認為,映像技術的發達和普及既是好事,也是壞事,因為“技術手段拉近了世界同兒童的距離。為他們迅速地認識各種事物和現象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但與此同時,它又使兒童遠離了自然界,假如與大自然的直接接觸被對個別自然現象的‘簡化和‘假定地觀看替代的話。大自然比任何‘簡化的有關信息要豐富有趣得多……自然界中包容著對兒童來說通俗易懂卻又紛繁的事件、物體、現象和因果關系、規律性。這些信息是無可替代的,因為它們易于為兒童接受,它們正是兒童所能進入的世界。它們也正是兒童觀念、概念、思想、概括和判斷的直接來源。換句話說,大自然乃是‘兒童思想的發源地?!?/p>
二、“讓孩子的心靈去閑逛”
我認為,比蘇霍姆林斯基所警惕的技術信奉更危險可怕的是拔苗助長、立竿見影、膜拜書本知識的功利主義教育觀念。這種觀念不僅使兒童與大自然隔開,而且還使兒童與“兒童社會”以及一般社會隔開。功利主義教育者最想做的,是盡可能地讓孩子面對書本,特別是面
對教科書上的知識。
杜威在論述教育哲學時,指出教育的最大弊病,是把學科看作教育的中心,這可謂點到了問題的根本處。杜威說,教育有三個要點:“(一)兒童的方面;(二)將來兒童要進去做人的社會方面;(三)介乎二者之間的學校和教材。”而“第三點最重要。因為他的目的是要使兒童進到成人社會里面去。教育學就是指揮他聯絡兒童與社會兩方面,使他成為一個過渡的橋或擺渡船?!倍磐赋觯芏嗳税呀楹鮾和c社會之間的學科看得太重,將兒童和社會看得太輕,從而使學科與社會,特別是與兒童相脫離。把學科獨立,與兒童實際生活脫離關系,其流弊有:“(1)學科與真生活斷絕,生活自生活。學科自學科;(2)學科變成紙上的假東西,不是真實的東西;(3)學科在實際上不能應用?!?/p>
做家長的、做教師的都一心想讓孩子們早日成才。這種急切的心情導致的做法就是,要讓孩子們抓緊時間,要心無旁騖,要一心學習,不要浪費時間,這是我們普遍的做法。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味地這樣做,對孩子的成才并不能帶來根本的幫助。
在功利主義者看來,很多兒童的身體生活都是在浪費時間。因為處于身體生活中的兒童的身心呈現出“閑逛”的狀態。但是,我恰恰認為,我們的教育應該讓兒童的身心去“閑逛”。兒童身心閑逛的時間,是那種心靈自由、解放、充盈的時間,這些時間,是哺育心靈成長的非常好的養料,人生由于有這些閑逛。就有更多的可能性和豐富性,有更廣闊的精神發展的空間。相反,如果沒有閑逛的話,如果用書本學習的時間將孩子的生活填滿,人生就會變得很單一,很局促,精神世界就會被壓迫得無法伸展。
“浪費時間”是童年期里正當合理的一種生活態度和方式。盧梭曾提出這樣的兒童教育法則:“不僅不應當爭取時間,而且還必須把時間白白地放過去。”他這樣解釋“浪費時間”的辯證法:“你看見他無所事事地過完了童年的歲月,就感到驚奇!唉!難道說讓他成天高高興興的。成天跑呀、跳呀、玩呀,是一事不做、浪費時間嗎?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書,大家都認為是寫得很嚴肅的,然而他在這本書中是完全通過節日、體操、唱歌和娛樂活動來教育孩子的;因為當他教他們玩耍的時候,他把其他東西也一起教給他們了?!?/p>
讓身心去閑逛,這是兒童的利益和愿望,是他們渴望的“現在”的生活。但是。功利主義的教育卻要拿它去做“將來”的犧牲,它告訴孩子們,人生只能是先苦后甜。將童年人生與成年人生對立起來,為了預備成年的“將來”而犧牲童年的“現在”,這是功利主義教育犯下的不可饒恕的錯誤。“預備將來,應該是教育的結果,不是教育的目的。倘能把現在的生活看得重要,使兒童養成種種興趣,后來一步一步過去,自然就是預備將來。倘先懸一個很遠的目的,與現在的生活截然沒有關系,這樣預備將來,結果反而一定不能預備將來。”杜威80年前在中國講的話,觸及的卻是80年以后的中國兒童教育的根本弊端。
我們的教育為什么就不能種植兩頭甜的甘蔗。給予孩子一種童年和成年都甜美的人生呢?
注釋:
(1)朱自強:《童年的身體生態哲學初探——對童年生態危機的思考之二》,載于《中國兒童文化》第二輯,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5年12月。
(2)(8)(9)(法國)盧梭著:《愛彌爾》,商務印書館,1978年6月第1版,1994年4月北京第6次印刷第89至91頁,第96頁,第119頁。
(3)(美國)杜威:《學校與社會》,見《杜成教育名篇》,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4)(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學校與大自然》。見《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5卷),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5)(6)(7)(10)(美國)杜威著:《教育哲學》,見《杜威五大講演》第93頁,第95頁,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