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亮
摘要仿生,在科學技術中有著廣泛的運用,在教育教學及其研究中也應該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很久以來,人們在教育教學中一直在不自覺地運用仿生的思想、方法。為了改變教育教學及其研究的現狀,我們應該自覺地運用仿生思想,直至建立教育仿生學。
關鍵詞教育;仿生;研究新視角
人們對仿生學并不陌生。仿生機械、仿生運動、仿生建筑、仿生飛機等等,仿生學的許多研究成果正造福于我們。
仿生學這個詞來源于希臘文“Bion”。其含義是生命的單位。仿生學主要是通過觀察、研究和模擬自然界生物各種各樣的特異性能,并且將這些優異的性能運用到科學技術中去。來改善舊的,創造新的裝置和系統。國際知名的動物學家Wemer Naehtigll博士認為,仿生學就是“學習自然界的現象并將其作為技術創新的模式”。
回顧和分析18至20世紀科學技術發展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許多重大發明創造都得益于仿生學。在人類社會邁進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要想解決諸多復雜的問題,途徑之一是要對生物原型進行研究,探討和學習其中的奧秘。事實上。我們所碰到的問題。在生物界很早以前就解決了,剩下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從生物界本身和大自然中去尋找、學習和模仿。模仿生物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最能激起人類創造靈感的領域之一。
科學技術對于仿生學是如此的偏愛,而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那么,我們自然要問,仿生學的原理能否運用到教育研究中去,回答應該是肯定的,不僅是因為教育研究的對象:人,與自然界、生物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人的生存、發展與現有的各個學科領域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借用其他學科的概念、原理、方法來看待人研究人,就應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渠道。事實上,教育前輩、教育家、甚至普通老師的許多話語以及教育研究成果都蘊含著教育仿生的思想。小到“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教師是辛勤的園丁”之類的話語,大到計算機運用于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現代學校制度的建立等等。都借鑒了教育學科之外的文明成果。正因為如此,當代教育才欣欣向榮,充滿了生氣與活力。但是這些成果的獲得是無意識的,或者說是不自覺的教育仿生成果。那么,跳出教育看教育,從其他學科中吸取研究的靈感就應當成為教育工作者的自覺行為。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建立一門初具規模的教育仿生學,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教育仿生學一定能成為教育研究的新的視角,也一定能夠產生許多重要成果。
研究教育仿生學,需要搞清楚教育仿生學的實質與內涵。簡而言之,教育仿生學是一門借鑒其他學科的成果來研究教育問題的學科。與其他仿生學不同的是,教育仿生學不僅僅關心生物與自然,而且要關心所有的學科的發展。兼容并包,去粗取精,將會極大地拓展教育的視野。
研究教育仿生,需要我們拓寬知識面。以前我們總是希望中小學老師們多看教育學、心理學的書籍,以此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現在看來,這是遠遠不夠的,教育之外的書籍同樣需要我們多多地涉獵。未必要成為這些學科的專家,而主要是吸收各個學科的基本思想和成果。各個學科的思想、方法、過程、成果都可能成為產生教育思想的源泉。拿數學學科來說吧,流形上的微積分、分形、拓撲、纖維叢的理論在教育研究中就非常有價值,用這些理論來解釋教育現象。非常清晰,事半功倍。我還覺得現代物理學中的反物質概念對于教育研究也有用。由此看來,研究教育學還需要扎實的理科功底。看來,真要想在教育研究上有點創新,只看一些文科書籍是不夠的。
研究教育仿生,要考慮概念、原理遷移的適宜性。其他學科的成果,只能為我們研究教育提供借鑒、啟迪或思路,而不能東施效顰,照抄照搬。因為我們的研究對象是人,其復雜性、長期性、特殊性都是十分明顯的。需要注意概念、規律借鑒的條件、類別、時間、層次、范圍,不能以偏概全,以管窺豹。
研究教育仿生,還要與其他教育研究的方法結合起來。理論的、實驗的、比較的、案例的、文獻的、調查的方法和手段。在教育研究中都有重要意義,加之教育仿生的方法,在問題解決的假設上、思路上、比較上會更加有效。
研究教育仿生,要用教育家的意識和視角來看待自然事件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留心處處皆學問,思考事事有教育。因為,人與自然相依為命;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有了人,就存在教育問題。我們要力求賦予自然事件和社會生活教育意義,并從中尋求教育研究的課題和答案。
通過教育仿生學的研究。我們可以體會教育研究的魅力。事實上,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答案未必在教育學、教學法的專著中,它可能在大自然中,可能在科學家的實驗室里,也可能隱含在平凡而又瑣碎的社會生活中。關鍵在于我們要留心、關注和發現。
注釋
[1]杜家緯,仿生學,世界重大發明創造的源泉[N],文匯報,2003-12-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