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佑平 宋遠升
檢察監督是政府權力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檢察監督是指檢察機關依照憲法的規定,對社會生活的管理者及社會運行過程中的一切法律活動,進行監督檢查、制約和懲戒的行為。監督的內容和范圍十分廣泛,凡進入法律領域,包括行政、民事、經濟和刑事法律活動,均屬檢察監督的范圍。狹義的檢察監督僅指檢察院對警察機關、法院等部門在偵查、審判、執行、監管等過程中的行為進行監督檢查、制約和懲戒的行為。在前蘇聯,檢察監督屬于廣義上的監督,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有不合時代發展的缺陷,但也仍具有借鑒意義。
我國目前的檢察監督存在明顯的悖論:一是不應被強化的、可能導致控方權力過大從而影響控辯審三角形訴訟結構平衡的審判監督權強大;二是應當被強化的對政府權力的檢察監督缺位。我國目前存在的對政府權力的監督途徑,包括人大監督、行政監察監督、行政復議監督、行政訴訟監督等都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從而使得一個強有力的、高效的權力監督,既通過檢察監督權制約政府權力成為一種必要的選擇。我們應當在借鑒前蘇聯一般監督權理論的基礎上,保證檢察機關對政府權力進行全面監督,具體而言,應當通過立法作如下調整和規定:第一,應當在立法中賦予檢察機關對政府違法行政法規、規章等的審查監督權。第二,賦予檢察機關對政府工作制度和程序的檢察建議權。第三,賦予檢察機關對行政人員進行監督的權力,減少行政人員的濫用職權或者職務犯罪的機會。第四,賦予檢察機關的監督調查權,一是情況信息調查權,二是重大程序參與權,三是提前介入權,四是質詢權,五是收集固定證據權。同時,應當遵循司法規律,適當擴展司法審判權的范圍。如果檢察機關在對政府權力監督過程中發現有問題,應當提交法院進行裁決,既保證檢察機關能夠有效地對政府權力進行監督,也防止檢察權過于強大而至濫用。
(摘自《河北法學》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