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銘
中國當下法律體系構建的主要技術特點有:一是理性主義的構建思路。在這種態度下,立法者從事和完成法律體系建設的能力和手段被肯定,經過事先的立法努力而達成自足圓滿的法律體系的目標被確信。二是國家主義色彩。從立法主體上看,只有國家組織才可能擁有權力創制法律體系中所說的“法律”,法律體系中的“法律”的形式也限于國家法的范圍。三是立法中心——行政輔助的運作模式。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是最高立法機關,而在立法的主體、法律規范性文件的范圍上,只有相關的立法機關和政府行政機關被納入法律體系構建的范疇,而司法解釋盡管在現實中起著重要作用,但在立法機關的法律體系觀念中卻沒有得到確認。四是簡約主義風格。在有關法律體系構建所涉及的諸多問題、以及問題的不同內容上,中國立法機關多是單一緯度的選擇和處理。
以上特征在集合的意義上鑄就了中國在法律體系構建上的某種封閉性質,而從轉型中國社會法治秩序形成的原理和要求出發,則須形成一種關于中國特色法律體系構建的開放性思考,并針對性地作出相關的制度安排。第一,回應中國社會轉型的法秩序建設要求,在理性主義的構建思路中折沖以社會法秩序的自然生成原理。第二,貫徹“人民主權”原則,激活“國家認可”概念,按照國家治理、社會自治和個體自主的合理布局,淡化和校正法律構建上的國家主義色彩。第三,認識法律的固有局限,發揮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以外其他社會生活主體尤其是司法審判機關在法律體系構建中的作用,對接法律與生活、法律與各案,形成法律體系自足自洽、不斷生長的彌散機制,應對轉型中國社會復雜迅猛的變化。第四,辨析區分法律體系構建對立法機關在操作上的直接要求,對立法機關在體系構建上因簡約主義風格所遺漏和遮蔽的問題要有清醒認識。
(摘自《中國法學》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