軼 民
在西津渡救生會對面有一小券門,上書“靜觀”二字,進入券門,一道彎彎曲曲的石臺階盤旋而上,這是通向觀音洞二樓的一條便道。經過二樓順著博物館圍墻的廊亭來到三樓。三樓前有一院落,地面是用小鵝卵石鋪就,院落的南面有一不大的水池,池中央豎立著一尊眉目慈善的滴水觀音石雕塑像,相貌溫柔莊嚴、服飾華美輕柔,每天有很多人到這里膜拜。
終于有一天,這些鵝卵石和臺階變得不服氣了,它們對觀音佛像提出抗議:你看我們本是兄弟,我們都是石頭,憑什么人們都踩著我們去膜拜你呢?你有什么了不起啊?那個觀音佛像就淡淡地對這些鵝卵石和臺階說:因為你們有的沒有經過雕鑿,有的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千刀萬剮終于成像。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其實要經歷千錘百煉,甚至千刀萬剮,才能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而只有了解一個這樣的外在過程,才能穩健地建樹自己的內心,建立正確的個人價值評估。只有建立正確的內心的價值系統,才能把壓力變成生命的張力。
這個簡單的寓言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其中。它告訴我們:要取得某一項事業的成功,不經過一番磨難,不付出艱苦的勞動是不行的。事實正是如此。請看一看許多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的生動事跡吧!他們為了搞出一項發明創造,或者為了寫好一部著作,無不付出了艱苦的勞動。
德國科學家歐立希發明藥物“六〇六”,他失敗了六百零五次之后,仍不氣餒,又進行了六百零六次的試驗,終于獲得成功。
居里夫婦為了捕捉一克鐳,他們從四百噸鈾瀝青礦物、二百噸化學藥品和八百噸水之中一點一點地分離,一次一次地測量,幾十年如一日,終于揭開了鐳的秘密。
美國學者摩爾根為了研究人類原始社會的歷史,三十歲那年,干脆到易洛魁那里安家落戶,給易洛魁人當養子,和他們一起過著原始人的低劣生活。到五十九歲,他終于寫出了歷史巨著——《古代社會》,在原始社會的研究方面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明代杰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寫《本草綱目》,跑遍了大山峻嶺,歷時二十七年。
西漢司馬遷為了寫《史記》,背負著被宮刑的恥辱,花費了十八個春秋。
宋代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文卷長達二百九十四卷,記載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間的大事。他編撰這部書前后費時十九年。
……
非艱無以立業。科學巨匠也好,藝術大師也罷,他們頭頂上那晶瑩奪目的智慧的光環,都是他們歷盡磨難、刻苦學習,用無數辛勤的汗珠結晶而成的。
古人曰:“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見魚鱉,其尤甚者觀蛟龍。”這句話揭示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有限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縮短歷程,整合起來一個民族的靈魂。
一個人沒有強烈的希求成功的愿望,而能取得成功,天下絕無此事,人間也絕無此理,在人類歷史上,存在千萬個放棄理想失敗的墓碑,他們之所以成為失敗者,是因為他們遇到阻礙、遇到困難、遇到磨難的時候,缺乏堅韌和毅力而向后倒轉。這,難道不正是人生的歷程上一條沉痛的教訓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