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蘋
一、中國-東盟博覽會概述
中國-東盟博覽會是推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以下簡稱CAF-TA)建設的實質行動。2003年10月在第七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建議,從2004年起每年在中國廣西南寧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同時建議同期舉辦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這一建議,得到了各國領導人的普遍歡迎和響應。
(一)博覽會的性質與地位
博覽會是由中國和東盟10國經貿主管部門及東盟秘書處共同主辦,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承辦的國家級、國際性經貿專業性會展。截止到2008年,博覽會已經舉辦了五次。博覽會以“促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共享合作與發展機遇”為宗旨,涵蓋商品貿易、投資合作和服務貿易三大領域。
中國-東盟博覽會在200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知名品牌展會;2006年,榮獲“2006年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政府主導型展會”稱號;2007年,獲得“2007年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品牌展會”稱號;2008年,在第六屆中國會展節事財富論壇上被評為“2008年度十大會展”。目前,中國-東盟博覽會已經成為商務部重點主辦的四大展會之一。
(二)博覽會保持高規格
中國-東盟博覽會是國家主導型博覽會。從首屆開始,博覽會始終保持高規格。主辦各國的元首或政府首腦出席博覽會,由各國政府高層人士或國家經貿部門主要官員率領本國代表團參會。五屆博覽會共有30位國家領導人、800多位部長級貴賓出席。期間舉行多場雙方領導人、部長、地方負責人之間的會談等國際多邊活動,增進了了解,加深了共識。第二屆博覽會還簽署了《“魅力之城”南寧合作宣言》,通過了《中國-東盟工商會南寧共同宣言》,為各國城市之間、企業之間的合作奠定了基礎。
(三)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保持上升態勢
博覽會始終緊跟CAFTA的建設進程,展示商品98%以上為降稅商品。博覽會在產品貿易上,主要有農產品,機電產品、信息、軟件類、五金產品。2008年第五屆展會上機電設備、電子產品等為重點交易對象,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和基礎設施類等領域出現交易和投資項目。
參加商人數逐屆增加,參展的企業穩定在2000個左右,這是由于參展展位規模保持在3300—3400個,有的參展企業承租一個以上的展位,因此也限定了參展企業的數量不可能無限增長。而東盟及其他企業參展比例不斷上升,國際貿易成交額、國際投項目數量及涉外投資總金額逐屆增長(見表一1),有些項目的資金在1億美元以上。

二、博覽會對CAFTA建設的影響
CAFTA將在2010年建成。其建成的重要標志是:2010年,中國與東盟老成員(新、馬、泰、印尼、菲、文)的絕大多數產品實行零關稅,取消非關稅壁壘,將實現自由貿易;2015年,將與東盟新成員(越、柬、緬、老)實現自由貿易。
(一)博覽會對區域內貨物貿易的影響
博覽會促進了中國-東盟雙邊貨物貿易快速增長。博覽會舉辦以來,中國與東盟貿易額年均增30%。雙方已互為第四大貿易伙伴。2008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為2311.2億美元,比2004年貿易額增長了一倍多。提前三年達到原預計在2010年雙邊貿易額達到200億美元的目標(見表一2)。中國與東盟貿易額占我國貿易比重保持在9.2%左右。

筆者認為,博覽會促進了中國-東盟雙邊貨物貿易快速增長主要因素表現在四個方面。首先,2005年7月,開始實施中國-東盟《貨物貿易協議》。我國與東盟的貿易平均關稅從2006年的8.1%降到2008年的5.8%(2008年我國關稅總水平為9.8%)。不斷降低關稅是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大幅增長的重要條件。
其次,博覽會是由11個國家政府共同主辦,這使博覽會出現多個國家權威力量聚合效應。由u個國家級的貿易參展團參展,代表國家的國際經貿實力。博覽會成為促進CAFFA建設的一個載體。
第三,博覽會體現中國-東盟《貨物貿易協議》的實質內容。博覽會98%的展示產品為《協議》下的降稅產品。這一展示為在2010年建成CAFTA實現貿易零關稅起到產品推介的作用。另外,網上博覽會也提供了便捷的交易渠道,使商貿接洽隨時可以進行。這使博覽會的經貿能量延伸到會期之后。
最后,信息傳播,吸引廠商抓住商機。參與中國與東盟貿易的中外廠商中,有一半以上的商家是通過有關博覽會的報道獲得建立CAFFA的信息從而參與到區域貿易中的。因此媒體起到了經貿領域信息傳導作用。例如,第五屆博覽會引來153家中外主流媒體1347名記者參與報道。中國中央電視臺、東盟媒體都現場直播該屆博覽會開幕式。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外媒體刊發有關新聞稿件7517篇,其中港澳媒體135篇,外國媒體200篇。會期有關網絡報道達17.5萬條。有效地擴大了博覽會的影響力。
(二)中國-東盟博覽會對產業投資的影響
歷屆博覽會累計成交國際投資項目705個,項目總金額達到286.26億美元(見表一1)。投資領域廣泛。除去在第二產業的投資,在農業和服務業的投資活躍。例如,在第二屆上,新疆、黑龍江、上海、廣東等20多個墾區和美國、越南、泰國等國家簽約農業項目共26個,簽約總金額達62.89億元人民幣。有的投資項目規模比較大,例如,美國企業投資近3億元與金光實業合作建設年產5萬頭肉牛標準化生產項目。我國和東盟多數成員國農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較大,在農業生產、技術等方面都需要有進一步的實質性的發展,因此,農業實用技術是各國發揮比較優勢,進行交流、合作的優先領域。
通過論壇形式擴展CAFTA建設的領域有:信息通信、新聞、交通、電力、法律、醫藥等等。服務業合作重點表現在港口和信息通信領域。目前,國際貿易的90%通過港口物流來實現。世界航運中心正在向亞洲轉移,中國和東盟一些港口的規模在世界上已經占有重要位置,但必須進一步提升港口的競爭力。第四屆博覽會把港口合作作為主題。合作的內容主要包括港口發展規劃、設計、建設與發展政策,港口物流服務、港口信息科技和港口國際海上便利化運輸等,涉及整個產業鏈。產業內部的國際分工是合作成功的基礎。第五屆博覽會對信息通信領域也開始了產業整體合作。這種選擇重點行業促成其合作發展的舉措,不但將提升CAFTA行業整體實力的提升,還強化了博覽會在CAFTA的地位與作用。
(三)博覽會對國際服務貿易的影響
從2004年博覽會舉辦以來,旅游合作一直是博覽會的重要主題。東盟10國已全部成為中國公民的旅游目的地。2008年,中國-東盟雙方人員往來近800萬人次。2008年,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到中國的旅游人數分別達122萬人次和105.8萬人次。中國已成為東盟的五大客源國之一。對于與我國邊境周邊地區的旅游,交通便捷是重要條件。例如,大批越南游客參觀博覽會是乘坐已開通的廣西南寧至越南河內的公路客運。只需5個小時就走完全程約350公里路程。
從第二屆博覽會開始推出的“中國-東盟”魅力之城”活動,是博覽會促進11國之間的交往由國家層面延伸到城市之間。每屆博覽會各國選出一個本國一個城市為“魅力之城”,綜合展示其在貿易、投資、科技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特色和優勢。這也是中國與東盟旅游客源增長的因素之一。
博覽會尚未在開展新興服務貿易行業方面其引領作用。從第四屆開始,開始出現軟件和信息服務項目。第五屆出現1項國際金融服務項目。總的來說,在博覽會上服務貿易尚未形成對外經貿新的增長領域。我國服務業發展不夠充分,直接影響到對外服務貿易的競爭力。
(四)博覽會對國際社會的影響
產業聚集理論認為,一定數量的企業共同組成的產業群在一定范圍的集中,可以實現聚集效益。11個國家共同舉辦地區性博覽會這一政治經濟活動已經引起世界的關注。在博覽會上,還有來自日本、美國、韓國、俄羅斯、法國、阿聯酋等國的商家。區域外國際大型跨國公司愛立信、西門子等參會。在第五屆博覽會上舉辦的亞歐會議投資促進機構圓桌會議吸引了來自歐洲的28個國家及組織參會。這是首次將CAFTA以外的國際會議及合作機制引入博覽會。
博覽會的聚集效應引起區域外的國家的熱情參與。法國馬恩河谷省經貿團參加了第五屆博覽會,這是第一個CAFTA以外的國家地方性展團參會。該團借此機會不但向11國推介本地商機,還與南寧市正式簽訂了友好城市協議書。由于獲得滿意的商貿成果,法國該省高層人士表示,將組織更大規模的法國企業代表團參加下一屆博覽會。
(五)博覽會對廣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廣西是我國建設CAFTA的橋頭堡,是中國唯一與東南亞既有陸地相連,又有海洋相連的省區,背靠國內廣闊腹地,面向東盟10國市場,是我國進入東盟最便捷的通道。首府南寧被定為舉辦博覽會的永久地址,使廣西從一個相對封閉、邊遠的西部省區,一躍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和國際多區域合作的交匯點,彰顯出區位優勢。
因國際區域性博覽會,廣西得以超越地方外事的局限性,更多地與東盟各國國家層面進行對話與交流。自博覽會落戶南寧以來,廣西每年都派出代表團出訪東盟各國,東盟各國每年團組來廣西參加博覽會。雙方建立了互訪機制。越南、柬埔寨、泰國在南寧設立了領事機構,菲律賓在南寧設立了商務代表機構。目前廣西各城市與23個國家締結的友好城市已達51對。越來越多的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機制在廣西落戶,越來越多的區外資源在廣西聚集,一系列中國與東盟合作的重要活動也定期在首府南寧舉辦。
博覽會推動廣西更多地參與國際國內區域合作,使廣西和南寧進一步融入了區域和次區域合作的大格局中,加快了自身的發展。如首屆博覽會后,廣西加入了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機制,與云南一道代表中國參與該次區域合作。在博覽會的帶動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欽州保稅港區獲得國家批準設立,中越邊境合作區、北海出口加工區等一批面向東盟的經濟園區建設步伐加快。
博覽會使廣西的社會和經濟等領域的發展得到全面的提升。據統計,博覽會舉辦前的2003年,廣西進出口總值為31.9億美元,其中與東盟的貿易額僅為7.39億美元。在博覽會的帶動下,廣西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2007年,廣西進出口總值達到92.8億美元,其中與東盟的貿易額達29億美元,增長了三倍。
2003年至2007年,廣西累計實際利用外資50.37億美元,年均增長15.9%;實際引進區外境內資金2462.5億元。一批大企業、大項目落戶廣西。
博覽會的成功舉辦,加快促進了廣西的工業化進程。廣西工業增加值由2002年的699.2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2001億元,年均增長18.5%。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7.7%提高到34.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30.3%提高到48.5%。
博覽會還帶動了廣西會展服務、賓館接待、餐飲、旅游、航空、通訊等服務業加快發展。以旅游業為例,2027年,廣西接待東盟10國的旅游者人數為45.5萬人次,是博覽會舉辦前的兩倍多。廣西接待的外國旅游者中40%以上是東盟游客。
2009年初,南寧首次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的稱號。這與其通過舉辦博覽會取得上述結果,促進南寧市社會和諧發展、科學發展是分不開的。
三、進一步辦好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思考
博覽會承載著“促進CAFTA建設、共享合作與發展機遇”的使命。它的運行必須符合和滿足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的需要。因此,在已有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博覽會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充實和提高。
(一)堅持開放辦博覽會
中國-東盟博覽會立足中國與東盟各國為主辦國的同時,應堅持面向世界開放,增加博覽會的國際影響力。為此,博覽會不但歡迎國際重要經濟機構、國際區域性經濟組織或會議參會,還可在博覽會展位許可的條件下,重點吸納已經與我國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其他國家參加博覽會,如巴基斯坦,智利,新西蘭等。這樣不僅增加博覽會對我國與這些伙伴國的自貿區建設方面的輻射作用,更可使11國家有機會獲得來自區外國家的商貿機會。
(二)堅持合作辦博覽會
在推進CAFTA建設的基礎上,博覽會要力求為各國參會廠商提供“合作”機會。對東盟lO國,可以先從以市場化運作的模式開發更多可靠和有影響力的招商招展渠道入手。在東盟各國家,華人(裔)商家有很強的經貿實力,博覽會可聯合東盟各國華人(裔)商會組織和政府部門參與招商招展,形成牢固的博覽會招商招展市場渠道。對我國內地參展團,應引導其結合本地區產業優勢及經貿發展狀況,重點推介與東盟經貿關系密切的一、兩個優勢行業參展。這樣相對容易與東盟實現務實的合作項目。
與貨物貿易相比,我國在服務貿易領域的發展相對滯后,但發展空間廣闊。我國與東盟10國簽署的CAFTA《服務貿易協議》于2007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博覽會利用自身使產業聚集的優勢,可優先做三個方面工作:1)可以設立服務貿易專區(或舉辦服務貿易專業展),引入有競爭力CAFTA服務經濟實體參會,尤其是金融、教育、外包服務,商業(文藝)演出等新興國際服務領域的實體。2)以人民幣為貨物貿易結算試點為契機,博覽會應匯集國內金融界、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我國香港和新加坡的金融實體參會展開交流和實質性的項目合作,以增強共同應對國際金融為的能力。3)博覽會可將國內及東盟有關服務業各部門協會或組織形成會員關系以保證必要的信息溝通與交流。同時為11國國際服務貿易領域的實體提供參會的機會。
(三)堅持共贏辦博覽會
充分利用11國在外交和經濟方面豐厚的稟賦資源,堅持由11國家共同主辦博覽會的機制,保障博覽會在政治上的高規格、體現各國參展為該國經貿發展最高水平。博覽會既是CAFTA成員國之間促進經貿與投資,實現共贏的平臺,也是進行外交活動的渠道之一。這是CAFTA的性質及建設與發展所需要的。
CAFTA將在2010年建成。博覽會要成為實現自由貿易的先遣站,使區內各國商貿團先期得到CAFTA運行的操作經驗,日后成為CAFTA運行和發展的中堅實體力量。通過與我國海關部門的協作,對2009年博覽會的展品應盡快實行口岸轉關、展出地集中驗放的快速通關模式;設置專用通道,24小時預約通關;實行海關、檢驗檢疫“一站式”通關作業模式;對留購展品實行展前參保、展后結算制:實行陸路邊境口岸直通車監管制度;實行跨部門、跨關區通關應急處置機制:建立信息共享、協作聯動、促進口岸便捷通關的合作機制等。除了便利的展品通關措施,在博覽會展期內銷售的合理數量(同時符合中國-東盟《貨物貿易協議》下)的進口展覽品免征進口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