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秀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的資料,1960年全世界留學生人數約24.5萬,1980年上升至97.7萬,1995年已達150多萬,2006年留學生總量超過了225萬,其中67%的外國留學生集中在美、英、德、法、俄、日、澳七個發達國家。美國是世界上較早也是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國家,其高等院校已成為在海外獲利的第五大行業。澳大利亞積極推進國際教育貿易市場的發展,在國內外設立眾多咨詢服務機構,加強海外宣傳,吸引海外學生,是近幾年來發展留學生教育最快的國家,到2010年,澳全國將有海外學生20.6萬人,創匯潛力高達72億澳元。
從世界各國留學生人數的分布來看,各國教育貿易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從出口市場分析來看,主要表現為發達國家相互之間或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服務出口,發展中國家的教育出口明顯不足。發展中國家只是輸出學生的主要國家,留學生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流動的比例偏少,因此,國際留學生教育呈現出明顯的單向流動特點,隨之也就使巨額外匯從發展中國家流向了發達國家。
我國留學經濟屬于嚴重“入超”階段,而隨著開放教育服務承諾的逐步兌現,只有通過教育服務貿易的出口來不斷縮小逆差,促進我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
一、發達國家發展留學生教育的創新舉措
1.發達國家以國家政策法令等手段擴大外國留學生教育機會的供給
美國的全面開放體制和全球發展戰略,決定了其對教育服務貿易的高度重視。早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就開始了托??荚?,為外國留學生打開了最大的方便之門;美國各大學都敞開招收外國留學生,甚至用高額獎學金來吸引優秀學生:與此同時,各大學也積極與海外大學建立聯系,為本校學生留學海外創造條件、提供服務。《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備忘錄》的發布,增強了美國高校進行國際教育合作的能力,促進了高等教育的國際教育交流活動規范開展。
澳大利亞政府也出臺相關法律,并建立兩個促進海外教育事業的官方機構,在鼓勵各大學積極招收海外學生的同時,努力拓展跨國辦學和遠程教育。澳大利亞發表了《通過教育相約世界——關于澳大利亞教育與培訓國際化的部長申明》,勾畫出澳大利亞政府未來十幾年的國際教育政策框架及原則。英國政府制定了“皮母一攬子計劃”,對留學生源較多的“重點國家”,實行留學生獎學金資助,以擴大有效生源。
2.推行教育服務貿易的產業化、市場化
發達國家經濟實力很強,教育資源相對過剩,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高達50%以上,有能力吸納大量的留學生前來就讀。同時又由于其教育發展程度較高,對留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這就決定了發達國家可以從國外消費教育服務貿易中賺取高額利潤。美國最早把外國留學生教育看作是重要的知識產業,并采取市場化運作,獲利匪淺。
美國的成功使其他發達國家競相效仿,他們一方面把外國留學生教育作為“全資本產業化運作”的試點,另一方面使出渾身解數,積極采取各種優惠措施,英國、澳大利亞是最明確提出以教育服務貿易獲取收益的國家。英國提出希望其教育產業能奪得全球高等教育四分之一的市場份額,海外學生每年為英國帶來數十億英鎊的收入。澳大利亞提出“把援助變成商貿”的口號,并把移民政策與留學結合起來,擴大接收自費留學生的數量,政府明確規定國際學生要支付全額費用,大學有權根據市場自行確定收費標準。
3.重視加強質量保障體系建設
在國際教育服務貿易中占明顯優勢的發達國家無一例外地都非常注重服務質量,把質量和特色建設作為發展教育服務貿易的根本措施。
例如,澳大利亞政府決定在未來四年投資1.13億澳元用于支持國際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其中把提高國際教育質量作為政策重點。在英國,從全國學位授予委員會到現在的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署,其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經歷數十年的探索和發展,在保持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建立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對高等教育的質量信任感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實現了“問責”與“提高”之間的平衡。嚴格的質量保證體系成為英國高等教育占有國際教育服務貿易市場的重要力量,加上較為規范完善的教育體制、優質的教育資源,使英國在國際教育服務貿易市場上競爭優勢更為突出。
4.出臺一系列有利于國際學生的激勵措施
澳大利亞政府從2007年起分5年撥出18億澳元,提供獎學金給各國留學申請者。其中為亞太地區1.9萬名學生提供的金額達14億澳元,單筆獎學金金額高達9.5萬澳元。英國政府為爭奪國際留學生市場,不斷出臺一些利好政策,如簡化簽證過程、讓留學生更容易得到經濟上的幫助、對留學生打工時限的放寬等。德國政府希望通過大幅度改善和放寬外國學者的居留條件來吸引優秀的外國學生和學者。比如改善外國學生的條件,在大學、科研機構以及學生服務機構勤工儉學無需打工許可,也無時間限制:學生畢業后,可在德國工作一年,期滿后如被認可為高級技術人才,則可獲得長期居留權。
二、中國發展留學生教育的現狀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1.對外教育貿易逆差的差距
近幾年來,我國留學教育發展迅速,2008年共有來自189個國家和地區的223,499名各類來華留學人員,分布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92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學習,比2007年增長了14.32%。2008年,來華留學生中非學歷生為超過14萬,占留學生總數的近三分之二(見表1),其中許多是以交流或援助的形式來華學習的。

從1978年到2008年底,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到139萬。1978年出國留學人員是860人,2008年全年出國人數為17.98萬,其中自費出國留學人數達16.16萬人,占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的90%,若按每人每年20萬人民幣來計算,2008年有323億元流向了國外。由此可見,當前我國的對外教育貿易逆差多么巨大,而且這種逆差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一方面我國居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斷加大,但是國內高等教育服務的供給,無論是規模、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教育水平較高,且教育資源相對過剩,因此,隨著國外教育大力發展海外市場,我國將有更多的學生出國留學。這不僅會流失大量的外匯,而且會繼續失去大批高層次人才。
2.留學生培養層次、招生規模、學科類別的差距
目前發達國家的留學生教育已發展到以研究生為主,本科生、進修生為輔:而我國仍以接收語言生、進修生為主,各學科之間發展不平衡,語言學科發展最快,社會學科有一定發展,自然學科相
對滯后(見表2)。留學生中長期進修學習的人數較少,攻讀學位的高層次留學生的數量和質量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由于教育服務面窄,深度不夠,限制了整體教育服務質量的提高。
3.留學生教育服務質量的差距
在國際教育服務貿易中占明顯優勢的主要發達國家無一例外地都非常注重服務質量,把質量建設作為發展教育服務貿易的根本措施。盡管我國大學教育中的基礎教育相當突出,但我國高等教育總體上學科水平不高,其中理工類學科發展不平衡,使用英語和英語教科書授課的較少;文科類學科缺少國際性課程。國外對我國教育服務質量的認同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相對封閉的管理模式成為吸引外國留學生的一大障礙,影響了教育服務的輸出。
4.留學生教育投入機制的差距
美國各大學都敞開招收外國留學生,甚至用高額獎學金來吸引優秀留學生;與此同時,國際校企合作逐步推進,一些跨國公司和企業通過注入資金在高校設立實驗室或科研基地或直接對高??蒲许椖客顿Y,以獲取知識產品,這可以算是一種特殊的教育貿易形式。
我國尚未形成適應市場需要的來華留學生教育投入機制,經費投入渠道單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來華留學生教育規模的擴大和質量的提高。對來華留學生的教育投入也嚴重不足,我國高校設置的來華留學生獎學金金額標準較低,覆蓋面窄,在來華留學生教育上的軟、硬件建設方面也遠低于國際標準。
三、中國發展留學生教育的提升路徑
從經濟學理論視野出發,在我國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其結果必然是提高國際地位、有助于整個國家教育質量的提高和教育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增強國際競爭力,應成為我國發展教育事業的一項有效選擇。
1.樹立教育全球化、教育市場國際化的觀念
一方面,多組織中國大學走出國門,通過舉辦國際教育展擴大中國大學在海外的影響,使世界各國更了解我國各大高校的發展情況:另一方面,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建立教育中心,在海外設立代理機構,發布招生信息,為我國的教育機構在全世界推銷教育產品和服務提供一切方便。留學教育利益的獨享性更能完全地體現人力資本的市場價值和教育的市場屬性,國際教育服務市場是更完全意義上的競爭市場。在提供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教育產品的同時,強調運用商業運作手段開拓國際市場,在更廣泛的地域招收留學生。據統計美國是來華留學生的第三大生源國,因為現在國際市場對漢語語言有巨大需求,在亞洲、歐洲和美國,漢語已成為一門新的必須掌握的語言。國內高校應積極地“走出去”,到2008年12月,我國24所高等學校共設立海外分校或舉辦境外辦學項目達到42個。
2.把質量和特色建設作為發展留學生教育的根本措施
2005年12月OECD和UNES-CO兩大國際組織制定了《跨境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綱要》,設立了國際性標準,規范、促進了各國高等教育服務的質量認證,也成為我國跨境高等教育服務貿易質量保障的指導性文件。我國要按照《綱要》的要求,建立公平透明、便于行政管理的體制:全面了解高等教育辦學標準、辦學許可質量保障和認證認可的信息,并向UNESCO即時提供可靠、綜合的信息積極參與UNESCO開發,鼓勵各辦學機構加入國際信息庫,成為合法團體機構認可的高等教育機構;頒發辦學許可要符合質量保障標準;建立全面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和認證認可機制,服務于國內、國際的高等教育,服務于各種機構的咨詢和協調;簽訂雙邊或多邊的資格互認協議,促進國家之間資格互認和對等,努力改進獲取國際層面信息的水準。同時創設名牌專業,發揮特色,以吸引更多留學生。
3.拓展投資渠道,進一步優化來華留學環境
2008年中央財政對來華留學生工作的投入達到了5億元人民幣,但僅靠政府投資顯然是不夠的。第一,合理利用外資,推進中外合作辦學。中外合作辦學,無論是契約式合資,還是股權式合資,都可以系統地吸納外資,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推動我國教育管理與國際接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本國教育質量的提高。第二,鼓勵非政府資本投入。適當增加獎學金的數額和種類,有效減輕留學生的學習生活費用負擔;大力發展民辦教育,逐步滿足國內的教育需求。
4.不斷建立與貿易對象國的學歷互認制度
高等教育的文憑和學位互認問題,是教育服務貿易進一步拓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建立與貿易對象國的學歷互認制度實際上也是對國際學生的權益保障。學歷、文憑和學位互認問題不解決,教育服務貿易中的技術壁壘就無法得以消除,國際學生無法確定其所接受的是否是合格的高等教育,其所獲得的證書在國外勞動力市場上是否可以得到承認,也將直接影響我國教育服務貿易的出口。因此,充分利用GATS規則,不斷推進和建立與教育服務貿易主要對象國的學歷、文憑和學位互認制度,將有利于進一步擴大我國教育服務貿易出口數量,從而增強我國教育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