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宏
摘要:社會主義觀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實踐的順逆成敗。本文梳理了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觀歷史演進的歷程,總結了經驗教訓,揭示了對社會主義認識的若干規律,論述了繼續推進和深化對社會主義認識的大方向、大思路。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建國60周年;社會主義觀;歷史演進
中圖分類號:A8;A849.1;D6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194(2009)03—0011—06
社會主義觀就是對社會主義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即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以及建設一個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的回答。社會主義觀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實踐的順逆成敗。梳理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認識歷史演變的進程,總結經驗教訓,揭示規律性的認識,并從中理出繼續推進和深化對社會主義認識的大方向、大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建國六十年來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觀歷史演進的軌跡
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是科學地解決“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前提和基礎。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時代背景的變化和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在認識社會主義的問題上,經歷了曲折發展并不斷演進的歷史過程。
1.遵循與模仿:建國時期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觀念
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指出:“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P1471)這句話說的是五四運動前后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對“中國向何處去”的選擇。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深刻概括了建國前后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認識的基本特點。由于中國是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逐步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蘇聯又是世界上唯一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國家,中國當時所處的國際和國內環境都十分復雜;又缺乏任何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因此,學習和借鑒蘇聯的歷史經驗,甚至搬用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模式,就成為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進行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的一大特點。事實上,自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聯宣布建成社會主義后,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基本上以蘇聯模式為藍本,認為這是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設計筑成的社會主義大廈,因而無限向往。這個認識影響了中國共產黨幾十年,直到建國初期還未超脫這種認識,基本上停留在“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的層面上。
在建立一個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社會,也就是關于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標準問題上,當時大多認為蘇聯的社會主義就是我們的榜樣。從理論上講,蘇聯建成社會主義的標準就是三條:消滅剝削;國家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當時黨的中高級干部普遍學習《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第9至12章,從蘇聯經驗中獲取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1953年9月,周恩來在一次會議上說:“什么叫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最基本的就是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就是取消了生產資料的私人資本主義所有制,歸國家所有了,就是農業、手工業集體化了。”1955年11月劉少奇也講:“要建成社會主義社會,就要改變資本主義所有制和個體所有制,建立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只要我們抓緊了這一點……那末,我們就基本上沒有違背馬列主義,就不會犯重大錯誤。”這種認識,反映了當時中共中央領導人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問題的共同看法。建國初期,盡管我們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在形式上與蘇聯有所不同,但在總體上我們的政治經濟體制是向蘇聯“老大哥”學習的,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全盤接受“蘇聯模式”的時期。
2.鏡鑒與試驗: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以蘇為戒”的歷史反思和“走自己的路”的曲折探索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大國,把社會主義建設成什么樣子和用什么方法來建設,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課題。蘇共二十大使毛澤東對蘇聯模式的認識發生了重大變化,開始對蘇聯模式進行反思,提出“以蘇為戒”,決心要尋找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是這一時期對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最高成果,科學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兩類社會矛盾的學說,提出了區別于蘇聯模式的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若干設想。主要體現在獨立自主地認識社會主義,不迷信“老大哥”,對“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提出質疑,重視生產力的發展,并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兩類矛盾、科學文化發展上的“雙百方針”、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等方針上。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良好開端。
但自1957年下半年開始,這種探索陷入了曲折。“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更是我們黨在探索過程中的一次嚴重失誤。這一失誤的根本原因,就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完全搞清楚,包括對什么是中國式社會主義的理解產生了偏差。突出表現為“兩個急于”,即生產力發展上的急于求成、生產關系變革中的急于過渡,犯了超越階段的錯誤。政治上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開始形成,對外關系上更加封閉,不但與西方國家隔絕,而且與蘇聯、東歐的關系也日趨緊張。盡管在糾“左”的過程中,毛澤東也曾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商品經濟、價值規律等問題提出過一些富有價值的思想觀點,但這些思想并未在實踐中得到一以貫之的實行。
總之,從1956年至60年代中期,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其影響是深遠的。正如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在第一代領導集體“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但也應該看到,盡管我們主觀上想擺脫蘇聯模式,卻由于主觀上對斯大林模式的認識還比較膚淺,又由于國際政治斗爭的需要,客觀上反而有意無意地進一步強化了蘇聯模式,有些方面甚至比蘇聯模式有過之而無不及。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坦率地說,我們過去照搬蘇聯搞社會主義,帶來很多問題,我們很早就發現了,但沒有解決好。”
3.扭曲與迷失:“文化大革命”時期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陷入全面的歪曲與錯誤之中
“文革”時期,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基本理論的探索步入誤區,重大理論和政策問題陷入全面錯誤。突出表現為以階級斗爭為綱論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社會主義論”。
以階級斗爭為綱是毛澤東晚年的重要治國原則和方法。“反對資本主義復辟”的階級斗爭被概括為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基本路線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核心。被“文革”當作修正主義或資本主義批判的許多東西,實際上正是馬克思主義原理和社會主義原則,其中很多是毛澤東自己過去提出或支持過的。在“文革”中,階級斗爭為綱籠
罩一切,發展生產被視為“唯生產力論”而遭到批判。在對外關系上,與“帝修反”對著干,片面強調自力更生,誰要主張開展中外經濟技術及文化交流,就有可能被指責為“洋奴哲學”、“爬行主義”,利用外資更是大逆不道。在思想文化領域,認為社會主義的思想文化應該是大公無私的,古今中外的優秀文藝作品都成了“封資修”,成了必須破除的“四舊”,剩下的“社會主義文化”也就只有“樣板戲”了。
4.糾偏與重塑: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觀念的重新定位
“文革”結束后,在人們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產生迷茫、陷入困惑的時候,鄧小平提出解放思想,結合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對社會主義進行了再認識和重新定位。重新認識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在新時期領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完成的一項重大歷史性任務。完成這一任務的兩個關鍵環節是糾偏與重塑,即徹底否定某些錯誤的所謂的社會主義觀念,重新建構嶄新的社會主義理論和觀念。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重新認識,實際上是從界定“什么不是社會主義”開始的。首先,他提出了著名的“四個不是”,即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這“四個不是”具有鮮明的針對性,批駁并排除了長期以來把根本不是社會主義的東西當作社會主義的錯誤傾向。其次,指出了發展社會主義的“兩個不能”,即僵化封閉不能發展社會主義,照搬外國也不能發展社會主義。再次,提出了“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的新論斷。此外,他還明確指出,沒有民主的社會主義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缺乏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更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等等。鄧小平對“什么不是社會主義”的界定,雖然沒有給我們直接提供“什么是社會主義”的現成答案,但是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想方法,開辟了如何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對待社會主義的新思路。
破舊在于立新。鄧小平立足我國國情,在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建構了新型社會主義觀念,實現了階段性質變。首先,從單純的生產關系視角轉向與生產關系相聯系的生產力視角,從發展生產力的新思路提出社會主義觀念。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概括超越了從某種具體所有制形式、具體經濟模式角度規定社會主義本質的舊套路,從生產力角度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的高度理解社會主義,使“一大二公三純”和平均主義的社會主義觀不攻自破。其次,從革命思維、斗爭思維轉向改革思維和發展思維,使社會主義觀念實現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三個歷史性轉變。從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成為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改革開放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動力。再次,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提出社會主義新觀念。鄧小平以非凡的政治和理論勇氣從根本上破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于社會制度范疇的傳統思想束縛,第一次明確地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要求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創造性地開辟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天地,使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5.繼承與發展: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觀念的深化與創新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實踐鄧小平構想和設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藍圖中,與時俱進,實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觀念的深化和創新。首先,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到“什么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加深了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江澤民指出:“我們講要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就必須搞清楚什么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在初級階段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黨的十五大全面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綱領,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做出了新的科學回答。從十三屆四中全會到十六大,黨中央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是進一步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集中體現。其次,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到“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執政黨建設這兩大工程的一致性,在偉大工程與偉大事業相結合的高度上,深刻體現了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有機統一。再次,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到“什么是當代資本主義,怎樣看待當代資本主義”,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觀念的兼容性。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社會主義理論進一步深化,以新的視角審視和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提出“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這兩個命題,正確處理與資本主義的關系,提出對當代資本主義進行再認識,對“兩制”關系再定位,體現了對時代的準確把握,加深了對社會主義更全面的理解。
6.返本與開新:十六以來的中央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觀念的整合與拓展
十六大以來,中央領導集體不斷詮釋和深化對社會主義的科學認識,提出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等重大戰略思想,并創造性地將其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整合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體現了對科學社會主義原則尤其是社會主義價值理念的整合與拓展,將中國共產黨人的社會主義觀發展到新高度。首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了多層面的科學詮釋。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旗幟、道路、理論體系三個層面的統一體。從理論體系層面上看,、由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體系;從發展道路層面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既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適合當代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是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賦予其鮮明中國特色的惟一正確的道路;從旗幟目標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將長期高舉的一面旗幟,是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又是全國各族人民普遍追求的共同理想和奮斗目標。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體現了對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規律的把握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其次,科學發展觀明確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的發展。社會主義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和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涵蓋了社會主義發展的目的、態度、根本態度、方法選擇以及發展的內涵和要求,從而在實踐上解決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問題,在
邏輯上也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發展觀的延伸。再次,社會主義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這是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定位,是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深化。它既是針對我國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諧的發展狀態提出的,具有明確的事實性指向;同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終極社會價值理想的意義上也是以共產主義的理論為根據,并以共產主義的社會價值理想內涵為目標的。因此,當前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個既體現共產主義理想的價值取向,又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社會實踐,是理想與現實的完美結合,是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理想的時代縮影。
二、建國六十年來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觀歷史演進的方法論啟示
建國六十年來中國共產黨認識社會主義的歷程、重要成果及其經驗教訓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啟示。
1.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認識社會主義的思想前提
鄧小平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也要解放思想。”社會主義是人類歷史上的嶄新事業,它的原創性、復雜艱巨性和曲折性要求我們要具備科學的態度、創新的思維和求真的精神。雖然目前我們已經擁有社會主義的正確觀念,擁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經驗,但還遠不能說我們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歷史使命已經告終和完結。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會在實踐中不斷修正錯誤,接近并達到真理;堅持與時俱進,會發展未知真理,使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不斷豐富、發展、深化、更新、成熟。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社會主義實踐的每一個重大發展,黨的幾代領導集體社會主義理論上的每一次突破性認識和重大進步,都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產物。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仍需要繼承不斷理論創新的傳統。這樣,我們才能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認識上不斷突破前人、突破陳規,不斷有新發現、新創造、新推進。
2.社會主義觀念的演進與完善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和認識的漫長過程
社會主義實踐過程是社會主義本質逐漸接近的漫長過程,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由淺入深、由龐雜到規律、由模糊到清晰,由偶然到必然的漫長過程,這是歷史的必然。“作為創造新社會的理論指導的馬克思主義有一個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由于實踐的復雜性,人們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掌握它的規律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完全正確的科學理論,所以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的豐富和發展也必定是曲折的,從而導致創造新社會的實踐過程的曲折性”。社會主義認識的過程性要求我們,不能苛求斯大林、毛澤東等前人能在剛建設社會主義之時就洞見規律,不走彎路,那樣不符合唯物主義認識論。正是有了他們的失誤和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最深刻的危機,才使得社會主義“置之死地而后生”,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才真正有了重大變化,他們的失誤是實現和達到社會主義真理性認識的重要契機和寶貴財富。當然,我們也不能對他們因認識的偏差而導致實踐上的失誤不去分析,那樣不利于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求實求真。
社會主義認識的過程性也要求我們,要繼續前行,繼往開來,將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推向新的高度。江澤民在談到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的進程時說:“這個進程,還將在今后的實踐中繼續下去。”他反復強調: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需要不斷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實踐沒有止境,對這個根本問題的探索和認識也就沒有止境。“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在繼續前進,我們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和認識也要不斷繼續下去,永遠不能停滯。”
3.認識社會主義一定要從實際出發,一定要著眼于解決實踐提出來的重大課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社會主義
從實際出發而不能從書本出發,從實踐出發而不能從原則出發,這是人人都懂得的道理。然而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人們進行決策和想問題時卻很容易從原則和書本上照抄照搬。提出要從實踐出發,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必須客觀分析和深入研究社會主義現實實踐發展狀況,準確地把握現實實踐中確實存在的重要問題,并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行性辦法。如果在實踐中證明是正確的而理論上仍感困惑的時候,正是新理論要形成的時候。注重把實踐問題提到理論的高度來進行認識,進行思考,就能夠實現理論創新。從改造現實社會的現實運動出發,把社會主義置于現實的基礎之上,就能夠形成對社會主義的新的科學認識。
4.社會主義不僅僅是制度設計,更重要的是要用發展的方法體現社會主義的價值
以往人們認為,社會主義就是思想、運動、制度的三位一體,即在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通過社會主義運動、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行共產黨的領導、公有制、按勞分配、計劃經濟等制度和政策。但人們對社會主義只理解到制度就終結了,其最大的誤區是把制度當成了終點,當成了標準,當成了目的。對社會主義制度層面的“終極關注”,導致了遠離社會主義根本目的的結果。事實上,社會主義的視野應更多關注于價值目標而非僅僅制度目標,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不僅體現在制度和政策中,更體現在價值取向中。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必須拓寬社會主義的視野,毫不動搖地堅持發展,用發展體現社會主義的價值,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更多反映在對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的實現上,體現在對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上,對公平正義和共同富裕的追求上,而非制度設計上。
5.“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和“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三個根本問題,是認識上的核心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新歷程就是圍繞著經濟文化較落后的中國如何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向前推進的。這個主題集中表現在三個基本問題上,即“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三個基本問題與深刻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緊密相聯系,對三個基本問題的回答就是對三大規律加深認識和把握的體現。結合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黨的領導集體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不斷深化的認識歷程,我們就會發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不是憑空提出的,而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行探索和實踐的必然結論,是對這個根本問題的認識達到新高度的標志。
三、繼續推進與深化社會主義認識的大思路
“總結歷史是為了開辟未來。”通過總結建國六十年來我們黨認識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目的在于今后繼續推進與深化對社會主義的科學認識。從歷史的昭示中,我們不難發現未來社會主義認識的大方向和大思路。
。1.要從更加注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角度,進一步深化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科學認識
、
社會主義是人類社會追求的理想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的根本歷程無疑與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內在統一的。因此,在什么是社會主義問題上,不要一味強調區別什么,而要同時注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每種社會制度,包括資本主義,都不能只考慮統治階級的單方意志,而必須考慮到當時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其他階級包括廣大勞動人民的認識和愿望。事實上,人類社會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具體內容。資本主義之所以還表現出相當活力,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迫于生產社會化發展規律和人民的壓力,對其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了重大改良。所以,盡管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本質上不適應現代生產力性質,最終要被社會主義所取代,但在其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中,也含有許多人類社會發展共性的成分。如果我們處處都要與資本主義不一樣,就有可能將人類文明的許多好的東西也拒之在門外,我們的發展道路就將十分艱難。
2.要從更加注重強化社會主義價值取向的角度,進一步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
實踐主體從事的社會實踐活動與實踐主體的價值取向密切相連,價值取向不同決定著價值主體在社會實踐中尋求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產生不同的理論認識,這也正是真正的科學理論與偽科學理論的區別所在。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價值、社會主義實現形式和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有機統一。社會主義價值強調的是社會主義的有用性,社會主義實現形式是社會主義價值的表現形式,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價值的手段,三者統一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離開社會主義實現形式和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侈談社會主義價值,社會主義是一個空中樓閣;離開社會主義價值追求社會主義實現形式和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社會主義會失去判斷標準而迷失方向。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認識社會主義各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重點,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在強調社會主義價值的基礎上,探討社會主義的實現形式和發展道路。雖然他們在自己的著述中沒有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價值和核心價值的概念,但是,如果不是限于直接的概念和論述,而是從他們對社會主義的思考和論述來看,實際上都滲透和包含了非常深刻的價值論思想。鄧小平強調,要時刻關注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江澤民強調,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是要不斷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錦濤指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毋庸置疑,緊緊抓住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所在,從價值取向的角度認識社會主義,這是進一步深化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根本方向。
3.要從更加注重吸收人類文明成果和對錯誤思潮進行正確斗爭的角度,進一步深化對社會主義的科學認識,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理論體系。
科學社會主義從一開始就是在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形成,與各種錯誤思潮的斗爭中深化和前進的。列寧指出:“只有了解人類創造的一切財富以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鄧小平充分看到了戰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和管理等方面取得的進步,勇敢地提出了向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所有國家學習的要求,強調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需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為我們黨拋棄過去那種與資本主義對著干的斗爭思維,將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為我所用,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奠定了理論基礎。當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已進入由對立轉向合作,由否定轉向借鑒、由互損轉向雙贏的新時代,這就迫切需要我們具有世界眼光,擺脫傳統思維模式,以博大的胸懷融入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既為自身的社會主義萌芽準備了強大的物質基礎,也為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可利用的條件”。社會主義國家只有充分吸收包括資本主義文明在內的人類一切文明成果,才能最終建成社會主義。
需要注意的是,更新社會主義觀念不是不講原則的“更新”。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種思潮相互碰撞,一些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相悖的思想言論時有浮現。對待這些錯誤思想和言論的斗爭是必需的。正確的東西總是在與錯誤的思想作斗爭中發展起來的。與錯誤思潮的斗爭會有力地推動社會主義研究的加強,加速社會主義規律的把握和社會主義觀念的更新。
責任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