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是2008年諸多文藝比賽中的主要評委,且幾乎每次都借點評之機散布一種“妙論”: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惟一連續發展下來的文化。余先生雖然“文革”中就是《學習與批判》的筆桿子,改革開放后也寫了不少東西,但總體看來硬傷較多。《文史知識》2008年第9期兩次提到一個哲學命題:漢文化是“人類社會惟一未曾中斷的文明”;“中華民族文化是古代世界五大文明系統中惟一連續發展下來的文明,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的創制歷史也是連續發展下來的”(20頁,30頁)。核心期刊出現常識性的硬傷,白紙黑字,筆者確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
聞一多在其名文《文學的歷史動向》開篇即云:“人類在進化的途程中蹣跚了多少萬年,忽然這對近世文明影響最大最深的四個古老民族——中國、印度、以色列(即希伯來)和希臘——都差不多同時猛抬頭,邁開大步。約當紀元前一千年左右,在這四個國度里,人們都唱起歌來,并將他們的歌記錄在文字里,給流傳到后代。在中國,《詩三百》里最古部分——《周頌》和《大雅》,印度的《黎俱吠陀》(Rig-Vida),《舊約》里最早的《希伯來詩篇》,希臘的《伊利亞特》(Iliat)和《奧特賽》(Odyssey)——都約略同時產生。再過幾百年,在四處思想都覺醒了,跟著是比較可靠的歷史記載的出現。從此,四個文化在悠久的年代里,起先是沿著各自的路線,分途發展,不相聞問,然后,慢慢地隨著文化勢力的擴張,一個個地胳臂碰上了胳臂,于是吃驚,點頭,招手,交談,日子久了,也就交換了觀念思想與習慣。”〔1〕這是先賢失誤還是“大師”無知?以筆者知識所及,“連續發展下來的文明”不僅不是“惟一”,僅從類型上分就至少是“惟五”“唯六”,若以個體計算只能說是“唯n”。
“唯一”,中國文化。其特點是帝國龐大,強鄰也不是太強。數千年來不論政權如何更迭,基本還是漢族人的天下;少數民族全國性政權只有元、清兩個朝代。蒙古人因執政還不到一百年,雖然沒有被漢文化完全征服,但成吉思汗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元朝文化的主流也是漢文化。
“唯二”,印度文化。其四周無強鄰的特點與中國相仿,文明比中國更早;但沒有記錄歷史的傳統,與外來文化的猛烈碰撞兩次都是打個平手。八世紀初阿拉伯人入侵印度的信德地區,不久即被擊退。十一世紀初伽色尼王國的馬哈茂德又入侵。十二世紀初古爾王國控制了北印度,1206年吉爾的駐印度總督顧特卜-烏-丁·艾伯克自立為蘇丹,開始了長達三百余年的德里蘇丹時期。這一時期形成中央集權的穆斯林政治體系引進了伊斯蘭文化。十四世紀南印度出現兩個強國:穆斯林統治的巴赫馬尼王國(1347-1527)和印度教徒統治的維查耶那加爾王國(1336-1646)。1529年巴伯爾率軍占領德里建立莫臥爾帝國(1526-1761),其最杰出的皇帝之一奧朗則布推行極端的伊斯蘭教政策。他死后帝國解體,這時信奉印度教的馬拉特人迅速崛起,成為左右莫臥兒帝國的勢力。伊斯蘭文明對人類文明有過重大貢獻,文明史也是比較久的。但“印度文化傳統居世界最古老最深厚之列”〔2〕。穆斯林對印度數百年的統治最直接的后果是,印度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發生猛烈碰撞!政權的更迭絕不是文化傳統的改換;伊斯蘭文化只停留在穆斯林們居住的印度東北部和西北部,印度腹心地帶有的只是暫時的逗留,從來沒有站穩過腳跟。這種格局一直持續到二戰后的1947年,印度獨立時分裂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就是基于這個現實。兩種文明碰撞到最后打了個平手,誰也沒能征服對方。
十七世紀英、荷、法、丹麥等國先后建立了東印度公司,其中英國于1757年在普拉賽戰役打敗印度軍隊,1818年英國已經控制了恒河中下游地區和印度南部地區。最后印度成了英國的原料產地和產品銷售市場,直到印度獨立。對于印度來說,英國文化雖不算古老,卻非常先進;二者碰撞了數百年,最后還是誰都不能戰勝對方,可見印度文化傳統是“居世界最古老最深厚”的,從未中斷過。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可以說不勝枚舉:通常所說的阿拉伯數字其實是印度人的發明,印度國旗上的“法輪”是十二世紀阿育王設計的,當今計算機時代,印度文字區是世界五大文字區之一。
“唯三”,以色列(即猶太)文化。其特點是古老、弱小而又多災多難,但其文化傳統不僅延續下來從未中斷過,而且它的一個“分支”具有極大的國際影響,這可能是典型的“喧賓奪主”。
“大約在公元前十九或十八世紀,希伯來第一代族長亞伯拉罕帶領部族從兩河流域的吾珥經哈蘭遷至巴勒斯坦居住”〔3〕。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巴勒斯坦后,將大批臣民擄往巴比倫,造成著名的“巴比倫之囚”事件。后來埃及、羅馬帝國也都如法炮制過。公元70年和135年猶太人兩次起義均被羅馬人殘酷鎮壓,從此開始了長達一千多年的流亡史。135年猶太人被逐出耶路撒冷后,巴勒斯坦尚有若干據點作為猶太文化中心;五世紀時巴比倫地區形成的一個猶太聚集中心,代替了巴勒斯坦的猶太中心。六世紀以后由于同基督教的矛盾,到處都驅逐猶太人。伊斯蘭教興起后,阿拉伯人也大舉驅逐猶太人,他們大部分在西班牙、毛里塔尼亞等國定居。加洛林王朝的法國也接受猶太人定居。公元700年以后先是西班牙宣布奴役猶太人,后是法國發生火燒猶太人的事件,英國在十一世紀和十三世紀兩次驅逐或屠殺猶太人。十字軍東征時猶太人再次成為屠殺對象。1492年西班牙、葡萄牙驅逐猶太人,被驅者多數進入德國和意大利。歐洲宗教改革時期基督教本身陷入教義紛爭,猶太人雖獲得暫時的安寧喘息機會,但他們在各地仍然遭受歧視,不受公眾歡迎;每逢社會動蕩例如經濟危機時,他們首先是被沖擊對象和替罪羔羊。但是猶太教有極強的凝聚力。最典型的例證是“巴比倫囚虜”們,他們在巴比倫的生活本來比在巴勒斯坦要好些,但一批“宗教狂熱份子”在以斯拉、尼希米等人的帶領下又分批返回巴勒斯坦,經過不懈地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重建了猶太會堂等宗教設施,恢復了正常生活包括宗教活動。在一千多年的流亡時期里,各地猶太人和猶太教的關系也大抵如此,猶太文化始終是垂而不死,似斷而又未斷。
十七、十八世紀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后,猶太人的地位和政治待遇有所改善。十八、十九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自由發展,猶太人的境遇又進一步得到改善:例如十九世紀中葉在英國的猶太人可以當選為國會議員。以后各國猶太人復國的民族意識逐漸加強,1897年在瑞士巴塞爾召開了猶太復國大會,會上成立了“猶太復國組織”。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猶太文化在傳統的基礎上有了飛速的發展。
但是,若僅以此說明猶太文化綿延不斷,那就大錯特錯了。基督教是猶太教的一個異端派別,基督教文化是猶太文化的一支。理由是耶穌本人是猶太人;基督教的圣經分為兩部:《舊約》和《新約》,《舊約》是猶太教圣經,基督教承認它,并根據它“另立新約”的訓導自編了《新約》。《新約》對《舊約》有兩點修改,《舊約》說上帝是以色列人的上帝,只護佑以色列人,而《新約》則說上帝是全人類的上帝,他庇護全人類;《舊約》說對敵人要以血還血,以牙還牙,《新約》則說對人要愛,甚至要愛你的敵人,別人要你的外衣,你應該連內衣也脫給他。猶太教說基督教是叛徒,基督教則說這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根據猶太《圣經》即《舊約》教導另立的“新約”。文學上在希臘化時期,“古老的猶太文壇再現新容,新生的基督教文學異葩爭妍,兩只美麗的新鳳凰從死滅的灰燼中振翮飛出……”〔4〕基督教不論在哪里,也不論它本土化到什么程度,其主流仍然是基督教文化,而它的母文化則是猶太文化。
“唯四”,希臘文化。其特點是弱小而又強大,希臘本土是地球上民主制度最早的發祥地。古希臘文化一般從克里特文化和邁錫尼文化開始算。克里特“到了公元前三千年,石器換上了金屬器,其間經過黃銅石器時代、黃銅青銅時代等中間階段”〔5〕。在以后約一千八百年里史稱“米諾斯時期”(分為前、中、后三個階段),然后進入“荷馬時代”。
古希臘位于愛琴海和克里特海周圍地區,多山。古希臘人大多生活在被山丘分割而成的群山環拱卻有出海之路的小片土地上,另一些則居住在“池塘跳蛙”似的大陸附近的小島上。后來每一小片的人群都形成了一個“城邦國家”。這種地理基礎決定他們的生活方式是軍事上誰也無力實行統一,政治上互不干涉內政,經濟上對外交往頻繁,文化上雖然發展很不平衡卻都是統一的希臘文化。所以古希臘不是“希臘國”,而稱“希臘世界”。當爭奪運糧道路或強敵入侵時,希臘世界各城邦就必須(而且曾經)組成時緊時松或此緊彼松的聯盟。這時如文化“強國”雅典、軍事“強國”斯巴達雖然有很大的影響,卻不是高居于眾城邦之上的太上皇;對重大事務的表決也只有一票的權力。這個從野蠻時期到文明時期最早的民主制度,必然迫使所有城邦國家的政治制度皆必須如法炮制。這是人類社會最早的民主制度。希臘世界每個城邦都很弱小,加起來也不是很大,因為海洋占了他們勢力范圍的絕大部分。但公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大帝將希臘世界置于他的統治之下后,又揮師向東征服了巴比倫、波斯帝國,進入印度西部。這雖不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卻是非常著名的一次長征,所以說他們是“弱小而又強大”。
文化上亦然。亞歷山大死后雖然帝國旋即分裂,但分裂后的幾個帝國都繼續保持希臘文化傳統。后來雖然軍事上希臘世界被羅馬帝國征服,但不久文化上羅馬人又被希臘文化征服;其征服的徹底程度堪稱史無前例,例如許多羅馬人包括凱撒在內皆稱自己的祖先是希臘的××神。希臘文化在本土繼續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后來雖然軍事上希臘被征服過,但外來文化不論多么強大,傳統文化卻很少改變,何談“中斷”?至今人們熟知的希臘文化除荷馬史詩、古希臘戲劇外,奧林匹克運動會則有更高的知名度,至今“言必稱希臘”的人仍然為數不少。
那么文明延續至今的文化是否只有這四家呢?如果從“對近世文明影響最大最深”的角度看也許是這樣,若不提這些,單從中斷與否或是否“延續至今”上看,恐怕問題就多了。這里只稍加敘述。
“唯五”,羅馬文化。不知為什么,過去老大哥對羅馬文化一直持貶低的態度,我國學術界也奉此為圭臬。這不僅與恩格斯的論斷悖逆,也與事實不符。羅馬帝國雖然滅亡了,但羅馬文化仍然以某種形式流傳至今。如拉丁字母(表),“亦稱羅馬字母(表),為世界上最廣泛應用的字母文字體系,是英語、歐洲和歐洲人聚居區大部分語言的字母表”〔6〕。伏爾泰曾說:“羅馬人與時俱進,把一切被征服的野蠻人教化了,最終變成西方的立法者。”羅馬天主教傳統上用拉丁語作為正式語言和禮拜儀式用語言。醫學和其他一些科技的某些書面語言傳統上也是使用拉丁語。文學上許多新開拓一直流傳至今,如西塞羅的《論老年》,最早的流浪漢小說《薩蒂里孔》,最早的報紙雛形——羅馬元老院會議的公報《每日公報》,其他如最早的文藝思潮,最早的流浪斗爭……所以愛倫·坡曾說:“光榮屬于希臘,輝煌屬于羅馬。”屬于這個類型的還有波斯文化。波斯帝國已經滅亡兩千多年,當今伊朗人的宗教信仰改變了,宗教文化與自然生活條件無關的部分是改變了,而與生活條件關系密切的文化傳統卻沒有改變,如伊朗的巴列維王朝曾恢復使用波斯紀年。
“唯六”,蒙古文化。蒙古人的草原文化一直延續下來從未中斷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非草原文化短時期的入侵雖有過多次,但它們從來沒有站住腳,也不可能站住腳。除諸多的草原國家、草原民族屬此系列外,屬于這個類型的還有山地文化。如果不把高山炸成平原,山地文化也不可能發生斷裂。
筆者愚鈍,實在想象不到前述有關國家的學者、作家聽到中國學者自詡“惟一”后,心里是什么滋味!
注釋:
〔1〕轉引自朱維之:《圣經文學十二講》,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頁。
〔2〕《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九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第129頁。
〔3〕梁工主編:《圣經百科辭典》,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46頁。
〔4〕梁工、趙復興:《鳳凰的再生——希臘化時期的猶太文學研究·題記》,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5〕(蘇)塞爾蓋格夫著,繆靈珠譯:《古希臘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68~69頁。
〔6〕《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五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