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坤 陳燕舞
摘要:專業核心課程是培養高技能人才應用能力的重要課程,是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主體之一,也是教學改革的核心。因此,對“項目導向”專業核心課程的特點、課程內容改革、教材建設及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探索與實踐,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職;專業核心課程;項目導向;教學模式
作為課程教學的終端環節,專業核心課程的改革必將引發對前期相關課程教學改革的“倒推”態勢,其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形成的新教學理念、課程內容結構、教學方法、考核評價方式及成功效果,必將給其他課程作出示范,帶動整個專業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變革,從而引發專業教學的改革與創新。我院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從2006年起開展了《涂料分析與檢測》專業核心課程的“項目導向”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旨在帶動專業課程整體改革,有力推動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經過課程建設,《涂料分析與檢測》被評為2008年度國家級精品課程。
高職“項目導向”專業核心課程的特點
高職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發展目標及產學研相結合的特點,決定了它應當以職業活動引導組織教學,教學內容必須與經濟發展、產業需求相適應。“項目導向”專業核心課程的特點是:緊跟企業崗位需求,以應用性為主旨,以實踐性為原則;課程內容與企業實踐緊密結合,由來自企業的實際項目組成;以項目教學法為主,靈活運用任務驅動法、探究式教學、發現式教學、問題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合作教學、隨機訪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教學過程采用企業化管理運作,學生以項目小組的形式開展學習;企業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課程目標、教學大綱、課程內容、課程項目、授課計劃、項目安排、考核評價方法等均由課程組與企業合作研討制定。
“項目導向”課程內容與教材建設
內容的選取課程內容選取的方法是銜接國家職業資格標準,與實踐相結合。具體操作方法是:按照企業實際職業崗位的要求,確定學生未來工作任務,再根據工作任務的需要選取課程內容,最后對應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確定職業崗位要求的重點、難點知識與技能。這樣,課程內容與該核心課程對應的“化學檢驗工”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相銜接,內容實用,重點和難點突出,充分反映就業崗位對該門課程的能力需求,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這種課程內容選取方法使學生所學知識與具體工作直接聯系起來,可以改變以往過于強調課程中的知識點、單項技能掌握的問題,強化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在實際工作中的綜合應用能力,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較為系統和完整的訓練,幫助學生提高職業能力與知識整合水平,使學生對未來的就業崗位具有全面的認識,為學生崗位能力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內容的表現形式課程的具體內容由一個個來自企業的實際項目組成,每個項目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不同要求相對應的項目層次分為基本項目、進階項目和創新項目三級,每級項目下又可細分為一個個子項目。每個學生必須做完所有基本項目,進階項目選做60%,創新項目可自由選做。如在學習“氣相色譜法在涂料分析中的應用”時,企業提供了“氣相色譜法測定涂料溶劑成分”這個大項目,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把該項目分為三級達標項目,基本項目為“氣相色譜法測定苯溶劑原料含量”,進階項目分別有“氣相色譜法測定已知涂料溶劑中的苯系物含量——歸一化法”、“氣相色譜法測定已知涂料溶劑中的苯系物含量——內標法”、“氣相色譜法測定已知涂料溶劑中的苯系物含量——外標法”等,創新項目為“氣相色譜法測定未知涂料溶劑中的苯系物含量”。通過不同要求項目的層層推進,課程內容也由淺入深。同時,氣相色譜儀器的操作維護、色譜條件的選擇、色譜方法的建立等子項目也包括在三級達標項目中,學生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各項技能可得到反復磨煉。
教材改革“項目導向”專業核心課程需要有與“項目導向”教學法相適應的教材,我們與企業合作,吸納、更新知識點和技能點,組織編寫了以項目活動為中心、以項目單元為主要結構形式的教材與實驗實訓指導書。目前,已組織編寫成高質量的《涂料分析與檢測》講義及配套的《涂料分析與檢測項目實驗指導》講義,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更新。編寫的教材和實驗項目配套參考資料,以“項目導向”為特色,結構合理,內容新穎,可操作性強,可滿足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要求,充分反映最新的科研動態和企業實踐的新成果,能有效地幫助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大有幫助。
校企合作“項目導向”教學模式探索
(一)構建校企合作的“項目導向”專業核心課程教學模式
在《涂料分析與檢測》專業核心課程的“項目導向”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中,我們構建了校企合作的“項目導向”專業核心課程教學模式(見圖1)。在這一模式中,學生以項目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每完成一個項目都要經過“項目選擇——項目相關資料查閱——擬訂總項目方案——項目分解與計劃制定——子項目實施——項目總結與報告”等六個步驟。在項目完成的每個步驟中,學生都處于主體地位,采用“發現問題——文獻查閱與思考——擬訂解決辦法——嘗試解決辦法”四步循環法進行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出現問題可以與項目組指導教師討論,指導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引導項目組自主解決出現的問題。
企業在項目導向課程教學模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企業參與項目提供、授課計劃制定、項目指導、項目考核等教學環節,不僅可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工作實際,還可引入企業優秀人才豐富的實踐技術和良好的職業素質,帶來學校較為缺乏的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經驗,對學生起到良好的熏陶、示范作用。將涂料企業、涂料檢測機構等引入課程的建設與教學過程中,可以更好地突出技能訓練與生產、生活實踐的結合,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
在教學方法上,應以項目教學法為主,靈活運用任務驅動法、探究式教學、發現式教學、問題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合作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改革。指導教師在教學中起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完善自主設計的實驗方案,在實驗過程中注重觀察調控、釋疑解難,對學生的實驗結果與報告開展分析討論,評價實驗所取得的成效,找出不足并提出改進意見,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構建項目式課程內容體系及實施項目式教學法,可以克服傳統的學生被動學習的弊端,以項目學習的形式使學生融入有意義的任務完成的過程中,讓他們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積極地學習、自主地進行知識建構,“有意義地”掌握知識,有效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研究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協作和互助能力、交際和交流能力、生活和生存能力。

(二)變革教學組織形式,改善教學組織環境
圍繞專業核心課程綜合能力訓練這一目標,科學設計、模擬企業的運營環節和布局,形成既貼近企業實際,又符合職業教育教學規律,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實驗環境。
實踐教學場所模擬工作現場,實驗室布置模擬企業文化的宣傳板報、警示標語等,使學生在潛意識中融入企業;制定嚴格的勞動紀律,完善企業化管理制度,如準時考勤制度、早會制度、交接班制度、安全責任連帶制度等;成立崗位監督小組,對違紀者照章處理,公正嚴明。
與嚴格的企業管理方式銜接,教學組織方式模擬企業勞動組織形式,采用企業化管理運作。學生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在企業的直接指導下,運用企業質量管理方法,開展“5S”活動,增強學生“整理、整頓、清潔、清掃、素養”的意識,提高學生的管理能力與企業素質。將實踐教學中項目實踐過程考核的百分制轉化為“千元薪金制”,使學生體會企業的價值取向,在潛意識中形成勞動貢獻觀念。“千元薪金制”可將效益與過失放大,產生直接和強烈的心理作用,增強學生對項目實施的責任心與勞動紀律觀念。
打破原有教學班的組織形式,改為以企業常見的項目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不僅可增強學生的企業文化素質和能力,還可訓練學生的團隊工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質量意識,使學生具備良好的企業意識,能迅速適應崗位。同時,采用項目教學法,可使各項目小組交替使用儀器設備,有效地解決整班實踐教學過程中儀器數量不足的問題。
(三)改革教學手段與教學平臺,形成為師生服務的教學輔助體系
建設教學需要的配套項目導向教學方案和項目導向教學資源包,如課程標準、助教助學型課件、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等多形態的教學資源,加強教師對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指導,拓展網上學習與交流、網上答題與討論、網上作業與批改的新途徑。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機制
要建立多方位考察、全面評價、重視過程、與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緊密結合的多元化考核評價模式。考核評價的對象是學生項目完成的全過程及項目實施的成果;考核評價的內容包括能力形成過程與實踐操作客觀結果兩個方面,即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和關鍵能力,做到職業資格證書與高職教育學歷證書有效結合;考核評價的主體是學生、企業、教師,并向學生項目小組和學生個人延伸。要改革考核制度,全面考核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檢驗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重點考核實踐操作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核結構的設計應有利于全面檢驗學生對《涂料分析與檢測》這門專業核心課程的理論學習效果與實踐運用能力,防止出現高分低能現象,科學、全面、系統地引導學生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學習。
考核形式應多樣化,方式要靈活,要結合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對項目實施過程與實施結果進行量化,依據量化指標對學生進行評價,企業要積極參與。應采取開卷、閉卷、操作、口試、專題報告及學習成果匯報等多種考核形式,展現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同時要引進企業評價作為考核參考。
以《涂料分析與檢測》為實踐個案,高職專業核心課程“項目導向”的教學實踐表明,教學效果良好,學生技能提高快,學習主動性高,動手能力增強,學習主動性增加,工作責任心加強,就業信心足,學生普遍認為學習收獲很大。在學生頂崗實習的過程中,學生在實際崗位上體會到了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并運用本課程所學知識,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得到了涂料企業的肯定。
參考文獻:
[1]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姜大源.關于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5).
[4]肖坤.淺議高職課程體系設置方法[J].職業教育研究,2005,(10).
作者簡介:
肖坤(1973—),男,湖南郴州人,順德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教研科科長,講師,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碩士,主要從事高職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