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德
關于國學,近些年一直很熱,有人主張從娃娃抓起,有人主張全民學習國學,有人主張把國學列為國家一級學科,有人甚至主張把國學推到全世界。然而,在筆者看來,國學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了一個迷茫的時段,有許多問題混亂不清。當前迫切需要做的事情是對國學本身開展研究,如果國學的學科體系不明確,發展國學就將是空談。本文只想就國學的框架談談個人的看法,以期引起學術界的討論。
國學框架,眾說紛紜
國學的框架由哪幾部分組成?即國學包含哪些內容?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觀點。
有的學者認為,國學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包括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國學包容了我國曾經賴以生存的語言、藝術、思想、文化、歷史,是民族文化的一個載體。
有的學者把國學按學科分類,把國學分為義理學、考據學、辭章學。義理學側重于思想,考據學側重于校勘,辭章學側重于文學。有的加上經世學,經世學側重于科學技術。有的學者用近代的學科分類,把國學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
有的學者把國學按文化分類,分為儒、道、釋三家,儒家貫穿并主導中國思想史,其他列從屬地位。
有的學者把國學按時間分類,以我國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相應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并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學術文化體系。
有的學者把國學分為文字、訓詁、音韻、版本、目錄、校勘等。
有的學者把國學按四部分類,即經、史、子、集,其中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于經部。在中國傳統學術中,四部分類是原生態學術中的主流,《四庫全書》是代表性的學術成果。
由于概念不統一,在社會上難免有人渾水摸魚,有些人唯利是圖,打著國學的招牌,辦班賺錢。掛羊頭,賣狗肉,混淆視聽,糟蹋國學。因此,國學必須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行。
明確國學的定義,確定國學的框架
對國學框架的認識,之所以產生分歧,根本的原因是對國學定義有不同的看法。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國學作出統一明確的界定。定義不明,就使得國學框架成為一團亂麻。
何謂國學?我認為國學有廣義與狹義之別。廣義的國學泛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狹義的國學指中國傳統學術及其相關的文化。筆者贊同采用狹義的國學,理由是:這是歷史的傳承、學界的共識。試述如下。
國學,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這個專門的詞匯,(《周禮·春官·樂師》記載:“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唐宋時流行“國學”一詞,韓愈在《竇公墓志銘》中說:“教誨于國學也,嚴以有禮,扶善遏過。”這是以國家設立的學校為國學,在學校傳授學術與文化。
晚清國粹派代表人物鄧實在1906年撰寫的《國學講習記》中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
章太炎1910年在日本刊行《國故論衡》,其后又出版《國學概論》,晚年在蘇州國學講習所講習國學,講稿整理成《國學講演錄》。章太炎所說的國學是指我國固有的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學、文學。
胡適在《國學季刊》的《發刊宣言》中說:“中國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國學。”
馬一浮1938年在江西泰和縣為浙江大學師生講國學,稿子結集為《泰和會語》,其中有《楷定國學名義》,認為國學即六藝之學。所謂六藝,就是六經,統領經史子集四部。
錢基博主張把國學分為六個部分,即小學、經學、子學、史學、文學、校讎學。他把小學、校讎學從原經部和史部析出,可能是為了強調國學的基本功和運用。治國學者,大多注重文字,由傳統的小學起步,最后要落實到校讎上。錢基博一輩子治學,與其他國學大師一樣,都是循著這個路子走過來的。
羅竹風主編的《漢語大詞典》是一部權威的工具書,其解釋國學說:“指我國固有的文化、學術。”1997年,張岱年在《國學通覽·序》中論述國學說:“國學,亦稱中國學,即中國學術的簡稱。”
可見,國,指中國;學,指傳統的學術。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學術及相關的文化。其中,國學的主體內容是經史子集。從蒙學小學入門,以經史子集為骨架
通觀中國歷史,學習國學是從蒙學起步,從文字學起步,然后掌握經史子集四大類學問,兼及中國傳統文化。換言之,中華國學的框架是文字基礎上的四部之學。由于四部之學不是孤立于文化之外的學術,因而,學習國學是離不開文化的。
先說蒙學。蒙學是國學的前期基礎,是早期啟蒙教育,是人生的第一個教育階段。蒙學的教育內容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蒙學的水平,直接關系到其人是否可以成才。作為一門學問,蒙學是教育學的分支。從時間上看,蒙學貫穿于中國古代教育的始終。從周代開始就流行蒙學,唐代以降,蒙學與科舉銜接,為科舉準備人才。1905年科舉廢除之后,蒙學仍在繼續。
蒙學主要任務是識字。識字的課本先后有《史籀》、《倉頡》、《爰歷》、《博學》、《凡將》、《急就篇》、《爾雅》、《說文》、《字林》等。如《急就篇》有兩千多字,以三、四、七字一句串聯,內容涉及姓氏、器物、人事等。陸游《秋月郊居》說:“農家十月,遣子弟入學,謂之冬學。所讀《雜字》、《百家姓》之類,謂之村書。”顧炎武《日知錄》說:“漢魏以后,童子皆讀史游《急就篇》。”教材以識字教學為主,其中也傳授一些知識和道理。
認字之后,要研究文字。許慎《說文·敘》云:“文字者,經義之本,王政之始。”每個字都有演變史,有文化內涵,有學問在其中。于是,凡是從事國學的人,無不要掌握文字的形、聲、義,于是要系統學習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只有學好了文字學,才有可能深入國學的堂奧。有了文字學基礎,接下來就可以深入學習經史子集。
接著,談談四部之學。
經學是國學的主要部分。古代把經部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群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石經類”、“匯編類”等,主要是儒家經典和注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重要書目有《周易》、《尚書》、《詩經》等。《四庫全書》著錄經學書籍1700余部,約2萬種。
經書是儒家文化的主要載體。經是重要的書籍,經書熏陶了中國的人文,指導中國人的“修齊治平”,影響著中國政治。從公元前140年開始至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的長達2000余年時間里,中國人主要是讀經書,構成了中國的經學時
代。不過,經學的歷史還可向上追溯,先秦已經流行經學。《莊子·天下篇》說:“《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史記·太史公自序》說:“《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這說明人們以六經為權威典籍。至今,經學仍在中國文化構建中發生著作用。不過,古人“六經注我,我注六經”,抱殘守缺,難以超越六經的教義,需要反思。
史學是國學的重要板塊。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過:“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在中國歷史上,史學是最早的學問、最大的學問、無所不包的學問。古人把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匯編類”等,重要書目有《戰國策》、《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等。在國學大師中,梁啟超非常重視史學在四部中的地位。他的代表作《中國史敘論》、《新史學》、《中國歷史研究法》、《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等都強調要把學習歷史放在國學的突出位置上。
諸子之學本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強國學說,后世演變為哲學思想史。古人把子部分為“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叢書類”、“匯編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等,重要書目有《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孫龍子》、《淮南子》、《抱樸子》、《列子》、《孫子》、《山海經》、《藝文類聚》、《金剛經》、《四十二章經》等。在國學大師中,胡適非常重視子學在四部中的地位。
集部,主要指文學。集,本義是鳥聚集在樹上,有雜匯之意。古人的文集中,包括了經部、史部、子部的書。因此,集部是學術的總匯。古人把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等,重要書目有《楚辭》、《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在國學大師中,錢基博、張舜徽非常重視集部在四部中的地位。
據筆者所知,在國學普及的實踐過程中,高等院校的教師普遍采用狹義的國學,即以經史子集為基本的框架。華東師大已經在國學課堂上采用四部法,如以四部國學經典《論語》、《莊子》、《史記》、《文選》為載體,打通文、史、哲,綜合多種學科,使各專書的講讀分則獨當一面,合則形成體系,完成國學體系的教學。這就避免了國學教育中的浮泛輕淺。
筆者在華中師大講授國學,主要的框架就是先講蒙學與文字學,然后分別講解四部之學,同時也講一些相關的文化。實踐證明,大學生在學完這門課后,對國學有了基本的掌握,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然而,據筆者所知,有的學校把選講《論語》或《老子》等古書當作國學課,然后告訴學生這就是國學,以致一些學生誤認為讀幾本傳統文化經典就是掌握國學了。筆者借《尋根》呼吁:高校的國學課在內容上要有一個達成共識的框架,要以學理的態度開設國學課,使真實的國學呈現在大學生面前。否則,“國”將不“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