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華 黃穗媚
隨著我國疾病防治工作的開展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傳染病死亡率不斷下降,而傷害死亡率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在我國,傷害導致的死亡居城市人群全死因的第四位,已經成為嚴重威脅我國人民健康的一類疾病,與感染性疾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并列成為危害人民健康的三大疾病。因此,了解和掌握傷害死亡的流行病學特征,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預措施,降低傷害死亡率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對上海市虹口區2002—2006年居民傷害死亡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為開展傷害的預防和控制提供相關的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以上海市虹口區2002—2006年常住戶籍居民傷害死亡個案卡為研究資料。根據個案卡中死亡地點的不同,分別采用醫院病案史調查、公安部門勘察資料調查以及人戶調查的方式進行調查,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業人員對調查內容進行質控。人口資料由上海市虹口區公安局戶政科提供。
1.2死因分類
居民死亡個案卡統一由專業人員根據《國際疾病分類ICD-10》進行編碼,在ACCESS/DEATHREG2002數據庫中進行錄入。
1.3統計學方法
所有錄入數據導入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結果
2.1傷害死亡概況
2002—2006年,虹口區居民傷害死亡共1 967人,其中男性死亡1067人,女性死亡900人,平均傷害死亡率為49.71/10萬,男性平均傷害死亡率為53.90/10萬,高于女性的45.52/10萬(表1)。
2.2傷害死亡原因
意外跌落、機動車事故、自殺是造成虹口區居民傷害死亡的主要原因,占傷害死亡的52.31%,其中意外跌落死亡所占比例最高,占傷害死亡的27.45%。男性以機動車事故和意外跌落死亡為主,分別占男性傷害死亡的17.53%、17.34%;女性則以意外跌落與自殺死亡為主,分別占女性傷害死亡的39.44%、11.22%(表2)。

2.3年齡組傷害死亡率
0~14歲兒童組以意外中毒、自殺、淹死為主要死因:15~39歲青少年組和40~64歲中年組均以機動車事故、自殺、意外中毒為主要死因;≥65歲老年組則以意外跌落、機動車事故、自殺為主要死因(表3)。
2.4傷害造成的壽命損失率
傷害死亡率居主要死亡疾病的第五位,而傷害減壽率較高,是腦血管疾病的2.51倍,是心血管病的3.88倍(表4)。

3討論
傷害在全世界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任何一個國家,傷害死亡均在前五位死因中。據2006年上海市死亡監測報告的資料,上海市傷害死亡率為42.19/10萬,位居死因第四位。2002—2006年上海市虹口區戶籍居民傷害平均死亡率為49.71/10萬,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位居死因順位的第五位,男性傷害死亡率明顯高于女性。說明傷害是危害上海市虹口區戶籍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男性是意外傷害發生的高危人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
從傷害死因構成來看,虹口區2002—2006年前三位傷害死因為意外跌落、機動車事故、自殺。各傷害致死的外部原因在不同人群、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表現不同。
意外跌落是≥65歲組和女性人群的首要死因。≥65歲組中,意外跌落占傷害死亡的44.23%,尤其在70歲以上人群中,意外跌落大幅超越了其他的各類疾病,已經構成對老年人群生命健康最嚴重的威脅,這與老年人生理上退化及適應環境變化能力弱等因素有關。目前,隨著城市居民住房條件的改善。家庭結構正在變化,一代戶不斷增加,尤其以一對老年夫婦獨居不斷增加,由于身邊無人照料,使老年人意外跌落不斷發生。預計到2020年我國將進入典型的老年型社會,2050年將進入嚴重的老年型社會,因此,應積極加強對老年人群的環境干預和行為干預,防止跌落的發生。建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采取社區健康服務,定期上門指導老年人生活和行走,加強老人對危險性的抵抗能力,減少和防止老年人意外墜落的發生。
機動車事故死亡是中青年人群和男性傷害死亡的首要原因。這與城市經濟的發展,人均收入的提高,社會機動化程度提高密不可分。近年來,市區車輛數的急劇上升,道路的建設不能適應汽車工業的發展,人們交通安全意識淡薄,違章違規行為較多。而一些青少年因不熟悉路況,交通文明意識相對更淡薄等,使交通事故致死現象尤為突出。提示應以戶籍人群中的中青年及男性人群作為干預重點,加強交通法規的宣傳教育,并積極進行道路交通的綜合整治等,減少機動車交通事故的發生率。
自殺死亡則較多發生于老年人群。自殺死亡在65歲以后明顯上升,原因與老年人難以適應獨居、疾病襲來等變化有關。提示自殺防控重點人群應為老年人,應充分關注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由于中年人群基數較大,40~64歲人群自殺死亡占到了21.61%,加之65歲之后自殺死亡的高速上升,可認為中年時期的有效干預對預防老年自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從主要死因減壽率來看,傷害死亡對虹口區居民壽命損失率僅次于惡性腫瘤。我國已經將傷害防制納入了疾病控制工作中,今后應加強全民傷害健康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提高落實青少年、老年人等高危人群的健康保護措施。建立衛生部門與公安、交通、消防、教育、婦聯、殘聯等部門的協作,有效地減少傷害的發生、死亡和后遺癥。
4參考文獻
[1]秦佰益.我國面臨的人口與健康問題[J],中國新藥雜志.1999,8(10):649-653.
[2]俞敏,龔巍巍.1990--2003年浙江省城鄉居民傷害死亡流行特征分析[J].華南預防醫學.2005,31(2):11-14.
[3]崔樹偉,何鳳生.費立鵬.自殺危險因素及預防研究的現狀與趨勢[J].中國公共衛生,2003,19(1):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