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爽芝
青春期是從兒童期末到性成熟之間的一段生命時期,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青春期年齡范圍為10~19歲,并且將少女妊娠定義為10~19歲年齡階段的妊娠。在我國,青少年人群約占總人口的1/4,青少年正處于從發育到成熟的過渡時期,由于其生理、心理尚未成熟,性與生殖健康知識缺乏,出現了少女妊娠、人工流產率上升及性傳播疾病上升的現象。本文通過對146例青春期少女終止非意愿妊娠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青春期少女非意愿妊娠的原因及開展生殖保健服務的途徑和形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04年1月—2008年4月在我站因非意愿妊娠進行人工終止妊娠的青春期少女146例的臨床資料。
1.2方法
由門診醫師詳細詢問患者的年齡、職業、孕次、避孕措施、接受性與生殖健康教育情況等,記錄在統一表格并保存。
2結果
2.1一般情況
146例非意愿妊娠的青春期少女年齡14~19歲,其中<16歲29例(19.86%),16~19歲117例(80.14%);在校學生53例(36.30%),其中中學生12例(8.22%),技校及大中專在校生41例(28.08%),外來務工人員69例(47.26%),其他24例(16.44%)。
2.2非意愿妊娠發生情況
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有44例(30.14%),避孕失敗的102例(69.86%);首次妊娠77例(52.74%),再次妊娠69例(47.26%)。102例避孕失敗者所采取的避孕措施情況見表1。

2.3接受性與生殖健康教育情況
146例非意愿妊娠青春期少女性知識、避孕知識的來源:32例為學校的衛生課(21.92%),57例為大眾媒體(39.04%),31例為同齡朋友之間交流(21.23%),17例為其他(11.64%),從未接觸過這方面知識的有9例(6.16%)。
3討論
3.1非意愿妊娠的原因
本資料中102例(69.86%)少女意識到如果有了性行為,就應該采取避孕措施,大多認為應該使用避孕套、避孕藥,但是對使用避孕工具(藥物)存在一定的障礙。在此類障礙中,避孕知識的缺乏比避孕意識的缺乏更為嚴重。其中最主要的表現,一是盲目選擇避孕方法,如月經周期并不規律卻使用安全期避孕;二是避孕方法使用不得當。本資料中使用安全套失敗的30例.除5例安全套破損外,其余25例均為使用方法不當,如未做到全程使用或選擇型號不合適;長、短效避孕藥避孕失敗的11例,主要為未規范服用、漏服、藥物失效;三是濫用緊急避孕藥,把緊急避孕藥當作常規避孕措施在每次性生活后使用,或緊急避孕后本周期的性生活不再避孕,從而導致避孕失敗。
3.2知識獲取途徑缺乏、不全面或不準確
在中國傳統觀念束縛下,社會、學校、家庭對青少年的性教育大多采取回避態度,家長、教師很難向青少年提供準確的生殖健康信息與幫助,青少年獲取生殖健康相關知識的有效途徑仍較有限。本資料顯示,超過60.0%的人是通過大眾媒體、同齡朋友來獲取部分的性知識,從網站、影視獲得性知識者較多,通過醫學書刊和計劃生育科普知識獲得的較少,在家庭教育方面只有4例能夠就性問題進行交流,而通過大眾媒體獲取的性與生殖健康知識往往不夠全面。本資料中外來務工人員占47.26%.這一人群社會接觸面狹窄,文化程度低,自我保護、保健意識差。本資料中,再次妊娠的占47.26%,一方面表明青春期少女對生殖保健知識缺乏,對未婚懷孕及多次人工流產的近期及遠期并發癥認識不足;另一方面還表明首次終止妊娠時醫務人員對其生殖健康知識宣教不足,未了解其避孕失敗的原因,未進行針對個體的避孕知識、避孕方法的交流與溝通,從而導致再次妊娠。因此,拓寬青春期性與生殖健康知識獲取途徑,建立合適的咨詢服務機構,注重性教育的時機和場所很重要。具體而言,要根據生理、心理發展規律,在不同時期,針對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青春期女性,采取不同的方式講授生育知識、計劃生育知識、性健康知識。應通過教育、咨詢、指導,減輕青春期女性對性產生的羞怯感,意欲嘗試又不知后果的盲目感,減少他們的好奇心及通過非正常途徑的窺視,減少非意愿妊娠的發生。
在我國,由于健康和營養狀況的改善,性成熟的年齡下降,首次性行為年齡提前,少男少女中性行為的發生率也呈上升趨勢。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的生殖健康服務主要面向廣大的已婚育齡婦女,在目前青春期性行為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如何開展有效的青春期健康教育,為青少年提供生殖保健服務,減少青少年非意愿妊娠及性傳播疾病的發生,是一個仍需探討的問題。近年來,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問題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不少國家已將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列為學校教育的必修課程,且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資料證實,在提供性知識信息和服務的歐洲和加拿大,青少年性活動并未增加,反而提高了對性的責任感。注重對青少年進行意外妊娠預防的咨詢和宣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關注青少年生殖健康是全社會的責任,必須盡快改變目前性教育的“黑箱狀態”,采用適應青少年心理、生理特點的形式,利用口袋書、卡通漫畫、電影、電視、電子游戲、報刊、廣播、熱線電話以及網絡等多媒體手段,普及現代性教育的科學知識,促進青春期女性的生殖健康。
4參考文獻
[1]華嘉增.青少年的生殖保健[J].中國婦幼保健。2003,18(2):88.
[2]張帝開,羅燕.青春期妊娠與避孕[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5.21(12):716.
[3]劉云嶸.楊元,張元荔.青少年妊娠的心理行為和社會因素概述[J].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1991.8(4):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