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芬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通過朗讀,表情達意地再現作品的內容,能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話語音水平和口頭表達能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對于中學生來說是有諸多益處的。
第一,朗讀能訓練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理解課文的能力。課文是感知語言的材料,學生只有經常進行朗讀練習,才能感受語言,觸發語感;才能將書面文字和它的含義聯系起來,從而理解課文的內容,并逐漸掌握有聲語言表情達意的規律,把這種規律自覺地運用于無聲的默讀之中,從而正確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學第一冊《項鏈》中“借項鏈”一節時,就是讓學生反復朗讀,揣摩文中的感情。這樣,學生便能準確把握文章的語氣、語調,從而很容易地把握了瑪蒂爾德興奮、愛慕虛榮的感情。
第二,朗讀能把學生帶入教學所需要的有利情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課時,引導學生推敲文章中的情調、含義后,隨著作者出家門、踱小路、觀荷塘、賞四周、進家門的行蹤,語速以慢為主,聲音有張有弛,感情時而喜悅時而憂傷。經過如此聲情并茂的朗讀,學生便會體味到作者不寧靜、尋寧靜、得寧靜、失寧靜的情感變化。
朗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舉足輕重。那么,怎樣強化朗讀教學法呢?
第一,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提高學生閱讀效果,最重要的是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許多學生對讀不感興趣。究其原因,與程式化教學和乏味的滿堂灌有關。因此,我們一方面應摒棄那些不利于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陳舊教學方法,另一方面應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時時處處考慮如何使學生參與到閱讀活動中。
第二,合理運用多樣的朗讀形式。形式多樣的朗讀可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常見的朗讀形式有:齊讀、分角色、個別讀、配樂朗讀等。要表達熱烈的氣氛、磅礴的氣勢,可以齊讀;對話多情趣濃的文章,可以選擇分角色讀;為了了解學生個體對文本中字詞及內容的掌握情況,可以讓學生個別讀;為了表現文章的意境,或者走近人物的內心,可以配樂讀。總之,多種朗讀形式在語文教學中都有自己獨有的作用,這幾種形式不僅可以分別使用,也可在課堂上交替或交叉使用。教師應針對課文的特點選擇相應的適合學生實際且實效突出的形式,從而實現活躍課堂氣氛,調節學生的情緒,增加教學效果的目標。
第三,讀書要讀活。詩人郭沫若說過:“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 我們不要那種不求甚解、漫無邊際的朗讀,那是“瞎讀”、“死讀”。我們提倡的是有目的“精讀”、“活讀”,要讀出文章的韻味情致,讀出作者的喜怒哀樂,讀出學生的真情實感,以至于與作者水乳交融,為作者之悲而悲,為作者之樂而樂,因文中之談天說地而曉理,為文中慷慨激昂而奮發。讀過之后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觀點,要融會貫通。如果學生把書讀活了,就會把文章中巧妙的構思、精妙的遣詞造句、前后照應的邏輯組織吸收過來,在腦海中儲存起來。這樣,讀書才能得到真正的收獲。
第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和諧氣氛。現代中學生是在視聽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對圖像、音樂有一種格外的親近感。而現代化的多媒體具有特殊的形象性與感染力,如我們在朗讀教學時能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技術,配上畫面播放一首與文章感情基調相吻合的樂曲,比如讀《海燕》時,我就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貝多芬的《命運》,這樣就營造出了亢奮激昂的氣氛,喚起了學生的情感,從而使他們的朗讀更具表現力,也更能使學生感受到朗讀的歡愉。
第五,布置朗讀作業,開展朗讀比賽。把朗讀作為作業,學生會空前重視,在教學中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活動、比賽,也可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如主題朗誦會、配樂朗讀、搶讀、表演讀、評讀等多種形式,開放的、多樣的朗讀活動給學生帶來發揮創造力、展現個性才華的空間,朗讀不再枯燥、單調,而是充滿情趣的賞心樂事。
在語文教學中,朗讀如此重要,朗讀教學自是功不可沒。引導學生大聲朗讀,反復吟詠容易入情入境,從而幫助理解。因此,每位語文教師都應重視朗讀教學,讓“瑯瑯讀書聲”充滿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