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鋒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利用思想政治課培養初中生的健康心理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培養初中生健康的情緒與情感;磨練初中生堅強的意志;引導初中生正確認識“自我”;培育初中生良好的性格;引導初中生學會與人交往。在設計課堂教學結構時,要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把理性的知識感性化,這樣才能構成牢固的道德信念。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 心理健康 初中生
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定義為:“一個只有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四個方面都健全的人,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可見,健康對于每一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為了適應社會急劇變化、飛速發展和人才成長的需要,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擺到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課中強化心理品質教育,具有現實意義,也是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一項重大改革。
初中生大多是12-16周歲的青少年,可變性大,可塑性強,很容易因心理不健康而導致意外事件的發生。因此,對
初中生心理品質的培養要抓住特點,突出重點,有的放矢,注重成效。
一、培養初中生健康的情緒與情感
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由于生理發育的急劇變化,內分泌系統和性發育的趨向成熟以及認知水平和社會地位的提高,使其情緒、情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初中生很看重感情,也容易動感情。初中生已經意識到自己是個“大人”了。于是他們積極要求參加到成人行列中,對許多活動都表現出很大的熱情。高興時歡快跳躍,不高興時會怒氣沖天。因此,初中生的情緒狀態比較多的處于一種易興奮狀態中,很容易沖動。但由于認識水平的原因,有時在交友中,容易用義氣代替道德原則,分不清是非,盲目地保持所謂的友誼。在對美的理解上,初中生比較重視自己的形象,對他人的外表也很關注,但對心靈美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抽象,體會還不夠深刻。
對于初中生這些特點,在實施情感教育時,教師要注意從認識入手,幫助學生提高對自身情感發展特點的認識。正確認識人生,正確認識挫折和不良情緒的危害。要關心、愛護、尊重學生的情感。不要輕易地用不良言語去
“激惹”他們。當他們出現異性之間交往不正常現象時,教師要正確對待,循循善誘。不要諷刺挖苦,而要以心換心、以情換情。要教給學生調控不良情緒的技巧、方法,以促進其情感更加的成熟。
二、磨練初中生堅強的意志
初中生意志的自覺性、獨立性有了較大的發展,但受暗示性仍然占較大比重,突出表現在喜歡模仿上。他們追求時尚、崇尚流行,自覺意識較弱,意志的果斷性不強,在需要做出決斷時,還要依賴外部力量,辦事草率或優柔寡斷現象在初中生身上開始增多。他們的堅持性還不很強,自制能力較差,較難控制自己的行為舉止。沖動、任性在初中生身上表現的較多。
在對初中生進行意志培養、訓練中,教師要因勢利導,啟發他們多思考、多分析。教師要以平等的態度與他們商討。此外,要組織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去與困難作斗爭,鼓勵他們進行自覺的自我鍛煉。對于意志較薄弱的學生,要注意到他們的個體差異,不要簡單批評,應幫助他作出鍛煉計劃,有針對性地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三、引導初中生正確認識“自我”
從初中開始,學生已經能夠比較自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的心理品質,獨立地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第一,初中生普遍產生“成人感”,獨立意向迅速發展。他們迫切希望別人把他們當成成人看待,也有意仿效成人的言談舉止約束自己的言行。對于成人的“不尊重”,他們會產生強烈的反抗心理。第二,自我開始分化。初中生對自己的內心品質產生興趣,開始要求自己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關心自己的形象,想按自己的意愿塑造自己。當“主我”與“客我”、“理想我”與“現實我”產生矛盾時,他們就會自責,對自己不滿意。第三,自我評價趨于成熟。初中三年級的獨立評價能力已達到較高的水平。但評價時往往不全面,容易走極端,出現對人嚴對己寬的現象。第四,雖然自我體驗加深,自我控制逐漸增強。但總的看來,初中生的自我調控能力還不強,常常出現違反紀律、出現偏差行為的現象,個別學生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而,有些人認為,青少年,尤其是少年期——這一自認是“成人”,又懂事、又不完全明理的這一階段是“第二次危機期”,也是兒童犯罪的高發期,教育者應該給予充分的注意。對個別正走向犯罪的初中生,要及時地挽救,不能嫌棄。
四、培育初中生良好的性格
初中生的性格發展呈現一種劇烈、動蕩的狀態。即從原來較和緩、平靜逐漸進入高速發展變化的態勢。他們的性格特征發展的速度和性質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是最不穩定的時期。初中學生的各種性格特征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初中學生的性格處于正在形成過程之中,性格特征、性格類型均尚未成熟,因此,抓緊這一時期的性格培育有著重要的作用。
教師要尊重學生,平等對待他們。對他們的某些不良習慣要和善地進行指導、幫助。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要注重在具體活動中培養其良好性格。對初中生只靠說教不行,必須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實踐相關道理,逐步做到用理論來指導自己的言行。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進行適當的教育,亦可創設一定的環境讓學生去參與,身臨其境培養自己的良好性格。
五、引導初中生學會與人交往
初中生人際交往是初中生最需要的,也是最有滲透力的。因此,如果不恰當的處理人際交往會引發初中生的很多問題,同時也會阻礙其個性的發展和心理的成熟。
初中學生最主要的交往人群是教師和同學。初中學生對教師易崇拜也容易討厭,因此在相互平等的接觸中,可能會對教師產生良好的印象,會和睦相處。相反如果教師在某些方面傷害了學生,哪怕是言語的指責,也會讓學生記恨在心,這一時期的師生關系最不正常,也極不穩定。教師應當了解初中學生的交往特點,注意與學生溝通,并能關心學生,去體諒剛剛步入青春期的不安份和孤獨,這樣會使教師學生的關系達到一種融洽,也會促進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和管理。
初中階段的同學關系至關重要,每個人都想在同伴面前得到欣賞、獲得友誼。這時的同學關系往往建立在義氣之上,哪怕是一點點小事也會讓同學之間的感情深入,相反也可能一點小事會導致反目成仇。初中階段的同學關系問題十分復雜,也是暴發危機和產生種種不良因素的根源,往往是同學之間相互關系不融洽,而導致學生逃學、厭學等問題。另外在校園內出現的種種暴力事件,不僅會嚴重損害學生的心靈,也會導致剛剛涉世不深的初中生對同學關系的不信任,因此應當引起教師和家長的重視,注意凈化校園給學生一個良好的班級氛圍,形成一個良好的同學關系群體而努力。當然,還有與家長、鄰里、生人的交往。
需要強調的是,在當前政治課教學中普遍存在片面強調道德觀念灌輸,道德規范的內化及道德與行為的訓練的現象。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結構時,要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把理性的知識感性化,不但讓學生懂得怎樣做的問題,更主要的是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才能構成牢固的道德信念。
參考文獻:
[1] 張劍鋒,《利用政治課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網絡科技時代》,2008(13)
[2] 程鳳琳主編,《心理教育與輔導》,南京出版社,1999
[3] 《心理素質教育實用全書》,開明出版社,2001
[4] 西茂盛、趙恒泰著,《心理衛生與健康》,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