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英
小學一年級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還較差。剛剛接觸數學,學習中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通過直觀演示和學具操作,幫助學生建立概念,理解法則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逐步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要從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入手,注意引導學生思考,把操作、思維和語言表達緊密結合起來,逐步脫離直觀操作,達到抽象化,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如認識數4的實際意義,建立數學的概念,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
1.出示圖片(田野里,有4臺拖拉機在耕地),引導學生觀察:圖上畫的是什么?在干什么?讓學生數一數,有幾臺拖拉機,有幾位司機,然后把這幅畫的意思連起來說一遍(板書4)。
2.在黑板上演示數量是4的實物,讓學生數出各是多少,然后概括:剛才我們數的那些東西,它們的數量都是4,
可以用4來表示。4可以表示4臺拖拉機的4,4個玉米的4,4位老人的4,等等。
3.讓學生利用學具,用小棒擺出正方形,通過觀察和操作,明確正方形是有四條邊圍成的,并且有4個角。
二、利用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正確解題
在學生認識了數的概念的同時,讓學生掌握“求總數”的加法應用題和“求剩余”的減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和解答方法,再讓學生畫線段圖。讓學生畫圖有以下幾點好處:
1.促進學生仔細讀題,弄清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
2.學生通過畫圖,可以對應用題的數量關系一目了然。
3.借線段圖,容易正確列式。
4.為今后學習較復雜的應用題,分析數量關系做好鋪墊。
如教學“學校有13個籃球,拿走9個,還剩幾個?”當學生經過審題,實物圖演示,明確了題中的數量關系,能運用分析法或綜合法尋找解法并正確解答后,可教給學生畫線段圖的方法:
(1)用“一”表示一個籃球。
(2)學校有13個籃球,就畫13個“一”。
(3)拿走9個,用彩色粉筆標出9個籃球的長度,并說明拿走9個籃球的長度。
(4)讓求“還剩幾個”,在圖上相應的部分表示出來。
(5)讓學生看圖講述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講述數量關系、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
三、掌握口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口算是筆算的基礎。一年級要切實打好口算基礎,熟練掌握口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如教學20以內的加法時,
重點是使學生掌握進行加法的基本方法——湊十法。教學時,要注意通過練習,指導學生發現規律,找出最優的口算方法,達到脫口而出。如:9+2=11;9+3=12;9+4=13;9+5=14;9+6=15;9+7=16;9+8=17;9+9=18。
啟發學生把得數個位上的數和9加幾中的幾進行比較,從中發現,9加幾得數都得十幾,而十幾中的幾是比9加幾的幾小1,根據這一規律,使口算速度得到迅速提高。
四、參加生活實踐,提高學生的理解力
許多學生在入學以前就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但是如果把它們拿到具體的生活實際中來就不是那么盡如人意了。數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系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如:學一年級“元角分的認識”,模擬了一個“小小營業員”的情景,再現買賣物品的生活片斷,使學生在游戲中加深了對人民幣元、角、分的認識,課后還布置了一個特殊的家庭作業:和媽媽一起去菜場買菜,去超市購物,幫媽媽付錢,第二天交流買東西的情況。這樣,既有助于課本知識的消化、理解與吸收,又能開闊眼界。學生從中深刻體會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更體驗到了學習本領后得以運用所帶來的喜悅。上完“分類”課以后,布置學生到書店、超市等地方進行調查,看看它們是按什么規律把物品進行歸類的,之后再讓學生帶來了各種不同的東西,叫學生扮演商場小經理把各種物品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歸類。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煉,把數學真正融入到現實生活。
另外,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對于一年級小學生學好數學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應給予充分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