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清
在新課改理念下,如何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樂學、善學中整體發展,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把學生培養成為未來社會合格的公民,這是我們每一位數學同仁都值得深思的問題。下面,筆者提出幾點粗淺看法,與各位同仁交流,如有不妥,敬請斧正。
一、在合作學習中體驗快樂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學生相互間的合作與交流,促進知識學習。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學習中與同學之間的一個相互作用關系,它建立在學生的自主基礎之上。因為教學活動的本質就是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是其自身學習的參與者,是教學活動的一個個發展性主體。很多探究活動是學生個體能力所難以達到的,通過學生相互之間的合作可以促進問題的解決,在合作中進行探究。
我們班有三十多人,我把他們分成六個學習小組,在一個小組內,學生要有差異性。不同的能力特征、不同數學水平、不同性別差異,這樣學生可以在合作學習中相互補充、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從而促進了學生的集體進步。對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學生自信心、自尊心的發展,對于知識的多方面理解等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學生的個體差異較大,有的學生思維敏捷,反應較快,于是我就讓他做組長,帶動貪玩好動、課上不注意聽講、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參與不同的角色活動,消除了個別學生以“我”為中心的缺點,從而保證學生的學習機會平等,也使學生獲得比較全面的合作技能。
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掌握好一個尺度,合作學習不能離開獨立思考。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遇到一個問題時,首先是自己想辦法解決,當一個人的力量難以解決問題時,才考慮尋求幫助,與人合作。另外,小組合作學習時間的控制要掌握好火候。有時時間長了,小組中探究的問題解決了,學生就會出現玩耍、打鬧浪費時間的現象;有時時間緊了,或者教師急于將問題的結果暗示給學生,擔心課堂任務完不成,這樣合作學習就流于形式,不能保證合作學習的質量。
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可以像學生一樣傾聽、參與討論、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恰當地啟發引導,使合作學習既是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是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教師在參與中獲得相關學生的信息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尤其是對帶有普遍性問題的答疑解惑,為有效調控課堂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在課堂互動中感悟快樂
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中感悟到快樂,教師就要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
(一)和諧師生關系
根據中學生年齡的特征,他們的思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質。正確的動機、濃厚的興趣、熱烈的情感和堅強的意志,是中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因素。教師要用自己的熱情和信心去點燃學生的激情。師生的情感交流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是很大的。
作為教師對待課堂所提問題,一是檢查自己的授課效果及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如何;二是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因此,切忌責罰、挖苦、嘲弄,避免使學生產生緊張、害怕、反感等情緒,進而使心理疲勞而抑制智力的發展。同時作為教師,要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暴露,對待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見解(哪怕是幼稚可笑的)要耐心聽取,面帶笑容地加以解答;對其正確部分(哪怕是一點點)也要充分肯定;對不妥和錯誤之處,則循循善誘,幫助和引導他們自行更正,使課堂教學變為師生心理交流的過程。教師尊重學生,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它能使學生的精神需要得到一定的滿足,并產生一種成功的精神體驗和喜悅,進而產生取得成功的愿望和更上一層樓的激勵效果。
另外,教師的授課心境和教態的好壞不僅制約自己的知識信息的輸出,而且還影響學生的學習情趣,進而影響學生對知識信息的輸入,從而影響教學效率,所以教師要用熱愛學生的情感投入到教學過程中。教師愉快的心緒、和藹的表情、親切的動作、溫和的語調、激情的話語,必將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媽媽”般的師愛效應,從而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一種至高無上的熱愛心理。
(二)新穎的課題導入
新課導入的方法很多,但是不管怎樣導入,總要圍繞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學習創設一個“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情景,把學生的學習情趣、注意力和思維活動調節到積極狀態,為學習新知奠定必要的心理基礎。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指出:“學習是一種有目的性的活動”“人的心理與動物的心理不同,它具有自覺性和能動性”。學習的目的越清楚,自覺性和能動性就越強,心理狀態就越佳,這就是目的對學習心理的指導作用。反過來,心理狀態越佳,學生學習越自覺,學習效率就越高,這就是學習對心理的反作用。
(三)教會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的主要形式,在教學中教師要發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讓他們通過觀察、思考、探索,主動地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樣成績才會有大幅度的提高。
(四)質疑、設疑激發學習興趣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質疑設懸念極易引起定向和探究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活動便隨之產生。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辟|疑正是這種反射的心理透視和把握,同時根據初中生的年齡特征,他們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不能達到長時間的穩定,因此設置懸念對鞏固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棄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及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都十分有利。
三、在情感中發現快樂
教學過程不但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氣氛
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和諧愉快的教學氣氛是學生敢于參與的先決條件,教師要從知識傳授者中解放出來,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求知中的伙伴。通過對學生的鼓勵、點撥、幫助,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成功者。
(二)正確評價學生
學生學習的態度、情緒、心境與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評價,主體和方式也要多樣化,不可只就一次考試給學生下定論,要從多方面和多角度為學生創造發展的空間,使評價成為學生成長的“助推器”。教師要善于用放大鏡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以表揚和鼓勵學生為主,對每一個問題、每一個學生的評價不可輕易地否定,不可隨便說“錯”,否則就會戳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善于告訴學生“你并不笨,只要你不斷努力,一定會很出色的”。只有正確科學的評價才能使學生從評價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進。
(三)成功是最好的激勵
學習成功得到快樂的情緒體驗,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學生產生學好數學的強烈愿望。教師要使學生獲得成功,必須設計好探索數學知識的臺階,包括設計好課堂提問和動手操作的步驟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都能拾級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獲得經過自己艱苦探索掌握數學知識后的愉快情趣體驗,從而得到心理上的補償和滿足,激勵他們獲得更多的成功。
參考文獻:
[1] 傅道春著,《新課堂中課堂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馬復編著,《設計合理的數學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踐與探索數學》 (七至九年級),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