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占舫
富農指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的農村中放高利貸或出租部分土地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人。這部分人一般占有土地和比較優良的生產工具及活動資本,以剝削雇傭勞動為主,收入主要是由剝削而來,但自己也參加勞動。
在中國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針對不同時期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在對待農村富農的政策上也有不同。
土地革命時期,土地問題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中共八七會議通過了《最近農民斗爭的決議案》,決定用革命手段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以提高農民的政治、經濟地位。1928年6月,中共六大通過了《土地問題決議案》和《農民問題決議案》,在政治決議案中指出:土地革命中“主要的敵人是豪紳地主,無產階級在鄉村中基本力量是貧農、中農是鞏固的同盟者”。關于富農問題,決議案認為中國富農“具有資本主義的與資本主義以前的半封建剝削的性質”,應根據富農的政治態度對待他們的政策。當富農動搖與革命與反革命之間時,“不應該故意加緊對富農的斗爭”,要“使這種富農中立,以減少敵人的力量”。“但貧農與富農的斗爭應同時進行,絕不能因為聯合戰線而對富農讓步”。這就是后來毛澤東根據各農村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的經驗而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線的內容之一——“限制富農”的政策。
抗日戰爭時期,為解決敵后抗日根據地所面臨的嚴重困難,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抗日根據地采取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在這一政策實施的過程中,中共中央指出:“……富農是農村中的資產階級,對其一部分封建性質的剝削,租息照減,同時,在適當改善雇工生活的條件下,保護其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以獎勵富農生產與富農聯合。”這就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則之一。這一政策的實行不僅減輕了對農民的剝削,也確立了廣大貧雇農在農村中的政治優勢,同時也聯合了一切可以聯合的抗日力量,共同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為戰勝困難奪取抗戰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7年7月中國革命戰爭已經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隨著人民解放戰爭形勢的根本轉變和解放區的不斷鞏固與擴大,全國土地會議在西柏坡召開,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這個大綱明確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廢除土地改革前勞動人民所欠地主、富農高利貸者的高利貸債務,除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礦山、大牧場、大荒地及湖沼等歸政府管理外,鄉村中一切土地及公地,按鄉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鄉村農會接受地主的牲畜、農具、房屋、糧食及其他財產,并征收富農的上述財產的多余部分,分給缺乏這些財產的農民及其他貧農。”通過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土地法大綱》是一個徹底的和比較完善的土地革命綱領,這個綱領的實施加強了工農聯盟,鞏固了人民民主政權,促進了解放區生產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運動中,為了減少土地改革的阻力,孤立地主階級,并使生產不受影響,也為了減少土地改革所引起的社會震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保護富農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種的土地及其他財產,不得侵犯。富農所有之出租的大量土地,亦予以保留不動;……”劉少奇在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中就分析了這樣做的根據,主要是國家的政治形勢和面臨的歷史任務不同了,富農的政治態度也有了變化。能夠爭取其中立,從而更好的保護中農,去除農民在發展生產中某些不必要的顧忌。因此在當時形勢下采取保護富農經濟的政策。不論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就都是必要的。只有“在農村中可以大量的采用機器耕種,組織集體農場,實行農村中的社會主義改造之時,富農經濟的存在,才成為沒有必要了。”所以隨著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進行,隨著農業集體化的實現,富農經濟也隨其他個體經濟一起融入了農業合作社經濟,中國農村經濟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