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玉宏
考試作為測評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手段,有著導向、激勵、反饋和調控等多方面的功能,理應成為學生學習世界中的親密朋友,它給學生帶來的應該是一種充滿感性思考和理性探索的智慧體驗;一種才識展示與情趣激發交織而成的成功體驗。然而,學生活潑的心靈在觸及考試時卻變成一塊拒絕融化的堅冰,這不爭的事實不能不讓我們冷靜反思。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考試中考出盎然興趣,試出飛揚個性呢?筆者認為,發揮考試的積極功能,將考試置于“以人為本、面向未來、尊重規律”這一廣闊的人文背景中,多給學生一些人文關懷,在命題時強調人文精神,少些包辦,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導;少些理性,多些情趣,突破“唯知識”的考試窠臼,以鮮活的情感去感染學生的心靈,使學生把在傳統試題中被知識技能遏制的個性和精神力量釋放出來,讓他們在考試中生動活潑地鞏固基礎、發展智力、豐富情感、培養能力。
一、讓試卷多些人文關懷
筆者曾經批到一張試卷,命題者在試卷之首,寫了這樣幾句話:“親愛的同學,六年的小學生活即將結束,你覺得自己學得怎么樣呢?希望你能充滿自信的考試,收獲成功的喜悅,了解自己的不足,促進今后的學習。祝你成功!”就在這幾句看似不經意的話后面,有一個學生卻一絲不茍地寫下了兩個端正的大字:謝謝!多么質樸的情感流露,多么真切的回報啊!我想象著,當這個學生認認真真地讀著這句話時,感受到的不正像一位母親的溫情叮嚀、一位長者的真切鼓勵嗎?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說過:“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情感是一種強大的內驅力,往往在不經意間,輕輕撥動了那根生命的弦。回顧傳統的考試命題,由于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擇,往往嚴肅有余而活潑不足。隨著“課改”實驗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成了一門充滿人情味的人文學科,其對“人性、情性”的呼喚已受到空前關注,那么,我們是否也能營造一種寬松、和諧、愉悅的考試氛圍,讓學生感受關愛,減少心理壓力,增強自信心呢?基于這樣的剖析,我努力嘗試在試卷和學生之間建起一個豐美的精神家園,使考試成為一種“激勵、喚醒和鼓舞”的藝術,讓試卷富有明朗的生活氣息、生動的生活意境、活潑的生活形象,使學生“一見鐘情”。我們在命題時應針對兒童的認知規律、心理特征,聯系兒童的生活體驗、審美角度,使考試形式與內容體現“四性”:
1.激勵性。一份試卷就是一組情境,情境的寬松程度與兒童的年齡特征、生活經驗的“相似”程度,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對試卷的改革,我首先從情境的設計出發。 當學生打開試卷,“××學期××考試試卷”的字樣首先就會出現在小學生的眼前,這就在無形中增加了他們的恐懼和焦慮心理,不利于小學生正常水平的發揮。試想,如果我們把這些生硬的字眼改換成“拾貝灘”、“語文百草園”、“青青芳草地”、“智力大沖浪”、“賞析加油站”、“開心作文島”等使學生耳目一新的標題。試卷的最后還有:恭喜你做完了,是不是再檢查一遍?同時,我們再在標題下設計一些激勵語,以對話的形式走近學生,與學生交流,就可以進一步減弱他們的恐懼和焦慮心理,激發起學生應試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提示性。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小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只能維持三十分鐘左右,而一份試卷的量卻有一個小時左右,那么教師所擔心的“粗心大意”是不可避免。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考試興趣,讓更多的學生發現自己的成功,體驗成功的樂趣,我們可以嘗試在一些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設計一些提示語。如:“警告:此處地雷多多,希望每一位小朋友都能看清要求,以免觸雷!”這樣,通過風趣的語言提示一方面可以提醒學生注意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減輕學生做習題的疲勞。 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在一份試卷的結束部分設計一些提示語,提醒學生及時對試卷進行檢查。例如:“小朋友,做了試卷,你一定發現自己在這學期學到了很多知識吧!不過,要想取得滿意的成績,可還得仔細檢查喲!如果遇到難題,可得耐心地思考思考!”
3.趣味性。我們現行的一些小學試卷過多地側重于對小學生知識、技能掌握能力的考查,而往往忽略了如何從試卷的版面設計、題目語言設計來迎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更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做試卷的興趣。我們試題的版面設計可以采用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它看上去更像一份“閱讀性報刊”。我們在試卷的空白處適當地配上一些風趣的小插圖,如在一道難題后面畫一個豎起的大拇指,好像在夸獎我們的小朋友真聰明;在作文要求后面畫上一個皺眉沉思的小男孩,好像在提醒小朋友要認真思考。這樣,一幅幅精致的小插圖點綴著我們的試卷,一個多小時的測試,學生不慌不忙同時又興趣盎然,像在細細品味幾個故事,又像在同新朋故友交談,輕松自如地就把自己的語文水平真實地發揮出來了。
4.多樣性。我們可以打破閉卷考試的傳統模式,讓學生開卷考試,考試時允許他們查找資料。這樣,既減少學生對考試的畏懼感,又增加了他們對考試的信心。我們可以把考試轉變成人人參與的競賽或游戲的形式,設計選答題、必答題、搶答題、個人答和集體答等活潑自由的形式。我們還可以采用讓學生自己考自己、自己考別人、學生考教師等形式,在考試中增加些游戲的味道,讓學生享受考試的樂趣。
二、讓命題凸現豐富個性
我們的語文教學提倡教無定法、教法常新,教派紛呈,但都十分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為學生的智力發展創設了一個廣闊的天地。然而我們的語文考試卻與語文教學的宗旨南轅北轍,總是力圖簡單化、程式化、統一化、標準化。學生千差萬別,生理、心理、認知發展狀況各不相同,怎么能夠積極適應這種呆板的試題呢?傳統的試題過分注重標準答案,往往結論在先,缺少思維強度,以牽為主,使學生的思維小心翼翼地緊跟老師的“考路”走,不允許跨越雷池,不允許標新立異,在千人一腔的標準化測試中,學生完全失去了主動考試的主體性權利,這種測試也掩蓋了考試過程中應有的矛盾和思維碰撞,扼殺了鮮活的“考情”,造成了諸多失落,如減少了懸念,降低了興趣,妨礙了會心的鑒賞,僵化了活躍的想象,禁錮了逆向的思維,遏制了個性的飛揚,嚴重淡化了語文考試的情意性特點、個性化色彩。
我們在命題時,嘗試從大語文教學觀的角度出發,注重挖掘顯性試題后那些潛藏的、非正式的、雖看不清楚但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具有潛移默化影響的因素,使語文試題與語文教學整合為一,增強學生個性發展的底蘊。
1.讓個性在“暗示”中健全。利用考題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暗示”,消除學生精神上的警戒性、焦慮性,如我們學校四年級期末語文試卷——“迎新春俱樂部”中有這樣一道選詞填空題:(因為)同學們平時學習認真,(所以)考試時個個胸有成竹。再如句子練習中,有這樣一句:我坐在教室里充滿自信地迎接考試。這看似樸實平凡的話語,實則是命題者匠心所在,當學生默讀此題時,潛意識中會產生一種積極的心理態勢,在正面信息中去努力地追求考場上成功者的形象。
2.讓個性在“情境”中發展。在命題時,我們還注意利用考題創設有利于學生語文學習的情境、有利于語文成長的環境,把“生活處處皆語文”的大語文觀念帶給學生,讓學生自然地將課堂考場、課外學習有機結合,自覺地拓展學習語文的視野,使考試結束不再是語文學習的終點,而是又一次學習的起點。
3.讓個性在“自主”中完善。兒童是活生生的個體,各有各的精神世界,新課程強調教學要為每一個學生服務,為了讓學生的個體智慧在考場上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我們在試題設計上下了一番工夫,“選做題、摘星題、附加題”等題型以新穎活潑的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充分尊重學生考試的自主權,體現考試中隱含的人性教育。讓考試實實在在地去適應學生,使學生從整齊劃一的樊籠里解脫出來,讓個性實實在在地凸現,實現了從最公正的角度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幫助學生。考試不再成為一種苛刻的標準化刪選,考試不再成為一種壓抑學生個性的心理負擔,它更多地使學生體會了尊嚴,收獲了快樂,感受了成功。即使成績暫不理想的學生,也有屬于自己的點滴收獲,一顆鮮紅的五角星,帶給他們的是“我也很棒!”這樣一種樂觀的信念,從而使個性逐步獲得完善。
總之,創新的試卷,溫情的分數,充滿了人文關懷,在發揮了評價功能的同時還發揮了育人功能,給學生帶來了考試的樂趣和信心,也給學生帶來了學習的動力和創新的火花,從而使考試成為學生的快樂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