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中澳鐵礦大戰未結束 要政客站穩立場抗中國
●本報駐澳大利亞、加拿大特約記者 陳小丫 陶短房 ●本報記者 劉洋 ● 陳一
澳大利亞媒體和政壇都像是中了“中國癮”,在中國話題上糾纏不清。澳總理陸克文21日宣稱他領導的政府“有權決定誰能踏足澳大利亞”,為這個月初允許熱比婭入境辯護。他重拾這個舊話題,是因為受到反對黨對他“搞砸澳中關系”的指責。而同樣是上周末,率先向陸克文開炮的自由黨發言人朱莉又遭到澳媒體的集體炮轟,她被斥責過去曾攻擊陸克文“過分親華”,如今她自己卻“在中國欺凌面前翻了跟頭”。20日,處在暴風眼的力拓公司說了一些與中國“可以合作”,“愿意尊重中國法律”之類的話,全球媒體高度關注,評論風起。澳大利亞有媒體稱,“鐵礦石價格戰遠未結束,中鋼協依然緊握鋼槍”。中澳關系如何走出困境?環球網23日的調查顯示,74%的受訪者認為“澳大利亞應在爭議問題上多做讓步”,近26%的人認為要靠“中澳相互妥協”,認為“中國應多做讓步”的不到1%。中國專家趙國軍說,在成長為大國的道路上,中國沒必要為一些外交顛簸焦慮,生意該怎么做就怎么做,但絕不在觸及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低頭。這是中國在應對未來摩擦時應該把握住的框架。
力拓對華表態引發關注
力拓集團20日發布上半年財報稱,上半年盈利比去年同期暴跌65%,創該公司有史以來最大半年跌幅。與之相反,力拓在華銷售收入一年前還落后歐洲和美國,今年卻激增至52億多美元,占整體銷售收入的26.8%,成功超越歐美和日本成為力拓最大銷售市場。
力拓財報稱,利潤下滑是受全球鐵礦石、鋁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下跌影響,但彭博社分析稱,因中鋁收購告吹、鐵礦石價格久拖不決和胡士泰案等引發的中國壓力也是力拓業績下滑的原因之一。在這種情況下,該公司高層向中國釋放暖意,CEO艾博年21日對彭博社表示,他對今年6月中鋁收購力拓失敗表示“遺憾”,他說:“我們此刻在中國面臨一些挑戰,但從我個人及力拓精英團隊來看,我們很努力地坐下來審視這些問題,并(與中國)建立這些關系,這很重要,從中鋁觀點看更是如此,長期看來,我們是可以合作的。”在談到力拓案時,艾博年對中國針對胡士泰等力拓員工的指控“降格”感到高興,并稱力拓將尊重中國法律。而對于鐵礦石價格談判,他表示力拓仍致力于與中國鋼鐵企業達成協議。對于中國提出的改變基準定價機制的問題,他似乎也有所松口,表示“如果客戶需要別的價格基礎,我們可以在另外的基礎上跟他們談”。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說,在過去3個月內,力拓與中國的關系經歷了一個又一個危機。力拓公布的上半年財報卻顯示出雙方關系回歸常態有多么重要。彭博社21日評論說,艾博年這番話表明,“力拓試圖尋求與中國建立更好的關系,愿與中鋁重啟合作談判”。22日多家中國媒體也從這一角度解讀,但此事上周末在澳國內引發的解讀更為復雜。《澳大利亞人報》稱,雖然力拓盈利跳水,但對未來依然樂觀,力拓對與其主要客戶中國保持長期關系仍有信心,將開足馬力滿足中國的需求。澳《商業日報》22日題為“貿易機密:鐵礦石價格戰”的文章卻將2009年鐵礦石談判的僵局統統歸咎于中國,攻擊中國過去竊聽外企行政人員的電話,窺視他們的郵件還都偷偷摸摸,如今卻發展成公然的脅迫,到上海開會的力拓高管不得不搜遍整層酒店,確保沒有中國便衣這樣的不速之客。文章最后提醒澳大利亞企業,“鐵礦石價格戰遠未結束,中鋼協手中依然緊握鋼槍”,而現實是中國強硬派“占了上風”,現在力拓必須“按照中國的規則出牌”。
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學者韓鋒23日對《環球時報》表示,目前還很難判斷力拓負責人這番表態的具體意義,中鋁和力拓有共同的業務領域,合作實屬正常。如今中鋁對力拓的并購已經以失敗結束,雙方需要探索新的合作。
澳媒掀起集體攻擊,目標——反對黨、陸克文和中國
據澳大利亞聯合新聞社(AAP)報道,陸克文套用前總理霍華德2001年時的競選名言——“我們將決定誰能踏足澳大利亞”表示,“我所領導的政府是澳大利亞可以決定給誰發不發簽證的政府”,“無需得到任何國家許可”。
(上接第一版) 熱比婭竄訪已過去些時日,陸克文為什么突然“舊事重提”?AAP解釋說,這是因為澳大利亞反對黨外交發言人朱莉此前公開批評陸克文“搞砸了”給熱比婭發放簽證的議題,令澳中關系惡化,沒有與中國開展建設性關系,她還指責陸克文去年訪問北大時不該在演講中談人權問題,并將澳大利亞出臺“緊盯中國威脅”的國防白皮書稱為“對中國沒有必要的冒犯”。陸克文則在21日的講話中回擊,指責反對黨在熱比婭訪問、胡士泰案件等問題上“玩政治游戲”。
上海社科院學者趙國軍對《環球時報》表示,陸克文這番話實際上犯了一個低級錯誤,霍華德當年說“我們決定誰可以踏足澳大利亞”針對的是外來移民,當時也曾被質疑煽動排外情緒。陸克文引用這樣的話沒有說服力,況且熱比婭是中國分裂分子,澳政府不能以本國主權為借口干涉中國的內政。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朱莉和她所在的自由黨成了澳大利亞媒體密集攻擊的靶子,罪名是這個政黨沒有站穩對抗中國的立場。澳《先驅太陽報》22日指責自由黨在中國的欺凌面前“翻跟頭”,宣稱朱莉此前曾批評陸克文過于親華,如今卻在熱比婭的問題上批評陸克文,而絕大多數澳大利亞人都知道允許熱比婭入境“是正確的”,朱莉的新態度“倒是可以讓北京的欺凌者感到開心”。文章說,陸克文政府現在奉行的生意照做的方式可以讓中國施加的壓力失效,但朱莉的話傳遞了完全相反的信息。
澳《世紀報》23日說,澳大利亞反對黨非常熱衷于從目前處在焦點的澳中關系上獲取一些“政治里程”,但朱莉對陸克文的批評如此自相矛盾,極度愚蠢,“反正反對黨知道,陸克文怎么樣都是錯的”。韓鋒表示,澳大利亞每3年進行一次大選,陸克文勝選時支持率很高,在這3年中反對黨一定會竭盡全力消除它們與陸克文的工黨之間的差距,因此不論中澳關系好壞,反對黨都指責陸克文,這也是很正常的。韓鋒說,對于澳反對黨來說,澳中關系是可以用來與執政黨進行政治博弈的工具。
事實上,自由黨一些政客對陸克文的批評在中國人看來并不親華,該黨前排議員佩恩說,陸克文與中國的特殊關系改變了澳中關系,但不是變好,而是變壞。他說,圍繞熱比婭訪澳的一連串故事說明中國想要炫耀自己剛剛長出來的肌肉,“不幸的是中國人竟然以為他們能影響澳大利亞國內的活動”。他還宣稱中國一直就是個集權國家,是陸克文在對華關系上從一開始就犯了錯誤。
一名在悉尼的華人專家23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一些上周末力挺陸克文的澳媒體實際上以前也指責過陸克文太親華,他們這次向著陸克文不是因為認同他,而是因為他們反對對華軟弱。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陸克文確實也是一些媒體攻擊的靶子。澳《每日電訊報》23日刊登題為“陸克文和中國的親密讓人受夠了”的文章,嘲笑陸克文在與中國打交道時把自己變成了“外交白癡”,要怪也只能怪他自己。文章宣稱,“絕大多數西方國家都會拒絕外國外交官干涉本國大選,但中國人資助了工黨,澳政府什么都沒說;絕大多數西方國家在去年奧運火炬傳遞時都禁止中國使館慫恿人阻撓人權分子抗議中國,但陸克文政府卻讓中國暴徒大搖大擺”,文章還稱,事實上中國有龍一樣嚇人的面孔,也有熊貓般可愛的面容,但陸克文完全分不清楚。
中國不能在核心利益上低頭
陸克文20日表示,“雖然存在分歧,但我們與中國的朋友有巨大的共同利益”。《紐約時報》21日說,陸克文的話無法讓所有澳大利人信服,莫納什大學教授雅各布斯說,只要中國人喜歡,他們可以向很多人發火——因為達賴,法國成了目標,因為熱比婭,我們又成了目標”。韓鋒表示,如今澳中經濟關系迅速發展,但中澳的意識形態、社會、文化等都差異很大,澳國內一些人對中國的成長感到恐慌,對此需要一個適應過程。
昆士蘭商人德吉2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他的記憶中,澳大利亞媒體已經很久沒有如此密集地攻擊過其他國家,上一次出現這種集體攻擊,似乎還是在上世紀90年代日本大規模在澳投資時,由于日本是澳歷史上唯一曾打到澳本土的國家,當時澳國內對日本投資極其抵觸,但最后還是消化了抗拒日本勢力,現在人們早就忘記了那時的爭議。從這個角度看中澳之間的紛爭最終也會過去,兩國關系的未來并不令人擔心。
環球網23日就“緩和中澳關系的出路在哪里”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74%的網民認為,澳大利亞應在爭議問題上多做讓步,近26%的網民認為“中澳應該相互妥協”,認為中國應該多做讓步的不到1%。
趙國軍說,在中國成長為大國的道路上,類似的外交顛簸也許還將遇到很多,中國沒有必要指責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更不應成為這種顛簸的焦慮者,生意該怎么做就怎么做,但中國絕不在觸及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低頭,這是中國在應對未來摩擦時應該把握住的框架。他說,今年的紛爭給陸克文上了一課,讓他吸取教訓,將對華關系帶回到過去平穩發展的軌道上。▲
環球時報20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