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稱,金融危機使消費者更愛買便宜貨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本報記者 魏 萊
“比賽咬得很緊,”世界貿易組織(WTO)首席經濟學家帕特里克·羅24日對路透社表示,中國與德國“世界出口冠軍”頭銜的爭奪戰“不僅和出口量有關,而且和匯率也有關”。依據WTO周一公布的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出口貨物總值5217億美元,德國則為5216億美元,中國以1億美元的微弱優勢奪取出口冠軍的頭銜。
長期以來,美國、德國、日本一直占據著世界出口三甲的席位。尤其是2003年后,德國一直占據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國寶座。不過,中國的發展改變了這種格局,在2005年超過日本、2007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后,與德國展開“王座之爭”。據英國《金融時報》25日報道,兩國的出口數據在德國受到“密切關注”。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工業產品的銷售是德國近年來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因此,在整個經濟危機期間,默克爾政府一直在為該國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進行堅決辯護,冠軍頭銜的易主將會對下月舉行的全國大選產生影響。
《金融時報》認為,對于中國奪取“全球出口冠軍”稱號,德國其實早就有了心理準備。在WTO公布數據前,德國國家電視一臺就以“中國奪去德國冠軍頭銜”為題指出,去年出口數額就很接近的兩個國家,今年競爭將更激烈。德國《南德意志報》18日也以“德國出口冠軍頭銜危險了”為題稱,由于德國的出口今年戲劇性地下降了17%,只能將“世界出口冠軍”的頭銜拱手讓給中國。
德國工商總會(DIHK)表示,因為金融危機,全球對德國制造的質優價高產品的需求急劇下降,影響最大的是德國汽車、機器和化學制品產業。相反,德國的貿易伙伴目前都在尋找更廉價的產品,而中國在這方面擁有獨一無二的優勢。此外,與廉價美元相比,強勢歐元也影響德國的出口。DIHK在發表的調查報告還稱,美國是中國出口產品的主要市場,美國經濟的復蘇速度將決定中國在2009年全年能否成為世界出口冠軍。
不過,德國經濟復蘇的跡象也給了德國人奪回這一頭銜的信心。據《金融時報》報道,今年6月,德國出口較前一個月環比大幅增長7%,帶動德國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較前3個月出現正增長,先于美國、英國和大部分其他歐洲經濟體擺脫衰退。德國《圖片報》以“德國又成為出口冠軍”為題指出,德國安聯首席經濟學家米歇爾·海瑟認為德國出口前景“非常好”,將在兩年內重新達到2007年、2008年的水平,而且比其他國家恢復得更快。
中國WTO研究會常務理事何偉文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中德兩國對外出口的時間序列數據來看,中國今年有超過德國成為全球出口第一的明顯勢頭,而且人民幣今年兌換美元的匯率也相對穩定。對此,中國應當高興。另一方面,中國人更需要保持清醒,因為德國是有8000多萬人口的國家,中國是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中國人均出口產值還很低,出口中還有大量低附加值產品。相反,德國通過少量人口卻提供了大量高附加值的出口產品,這是值得中國學習的。同樣作為“世界工廠”,德國、日本在出口產品質量、出口水平以及人均出口產值方面都與中國不同,中國今后的外貿產品還要向產業鏈的高端移動。▲
環球時報2009-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