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藍欣
由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引發的金融危機尚未過去,它造成的三大后果已經開始顯現。此次危機所帶來的變化遠遠超出了經濟范疇。
首先是地緣政治的大變局。金融危機是美國的單極世界幻想的破滅,同時也是向多極世界體系過渡的開始,這個過渡從2003年就開始了。歐亞大陸的四個大國在聯合國首次進行戰略合作,共同反對美國出兵伊拉克的行動,開創了“歐亞集團” 同“盎格魯—薩克遜集團”抗衡的先河。在美國金融泡沫破滅之后,雖然“歐亞集團”也深受其害,但美國一超獨強的神話卻已被打破,連篤信“盎格魯-薩克遜模式” 的英國也開始離經叛道,宣布“新自由主義經濟” 已經失敗。
地緣政治的另一大變局是包括中國在內的“金磚四國” 的崛起,迫使美國屈尊以美中共治的“G2”模式來彌補傳統西方體制的先天不足。正如一位美國著名的大西洋關系專家所言,這個新策略成了奧巴馬政府“在美國衰落階段的生存法寶之一”。
第二是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美國的實體經濟受到重創,社會對政府的信心不足。歐洲經濟雖然受到很大影響,但由于社會民主主義的福利體制提供了軟著陸的平臺,沒有嚴重的信心危機。而“金磚四國”并未真正陷入由本國金融引起的經濟大衰退,所以新興市場和歐洲經濟復蘇的速度可能超過美國。這就意味著美國長期擁有的無節制印鈔票的特權必將受限。
就目前的形勢來看,美國經濟復蘇有待時日。奧巴馬政府的財政赤字將以驚人速度擴大,據估計將造成約45萬億美元的政府虧空。如果在經濟復蘇伊始,財政赤字危機或信用卡危機同時爆發,美國經濟必將出現走走停停(stop-go)的W型的震蕩趨勢,這正是上世紀60 年代“英國病”的癥狀。這樣,全球實體經濟的復蘇將被延緩,甚而被提前扼殺。現在侈談誰將“率先走出危機”(比如中國)還為時過早。
美國制造通貨膨脹是肯定的,無論是美國的債權國還是非債權國都會受到影響。奧巴馬政府并不愿意放棄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其經濟政策的目標是,在發行貨幣刺激經濟成功的條件下,爭取率先走出通脹,從而才能夠將通脹的包袱甩給他人。盡管如此,在這次危機過后,美國的主要債權國的儲備多元化的趨勢不可阻擋。一旦美元“病毒”遭到全面圍堵,美元一枝獨秀的時代即將成為歷史。
第三,經濟發展的基本觀念發生了根本變化。首先,西式發展模式的風光不再。新自由主義經濟賴以生存的盎格魯-薩克遜模式遭遇了滑鐵盧,幾年前還大行其道的“華盛頓共識”已經壽終正寢。其次是西方經濟學的“科學”光環黯然失色。英國女王最近向一位著名經濟學家發問:“為什么沒有一位學人預測到這次的危機?”這位專家瞠目結舌。其實道理并不復雜,對市場機制有效性的迷信促使主流派宏觀經濟學家對人的行為作出過于抽象、樂觀的判斷。微觀經濟學由于更加貼近人的社會行為,不敢貿然戴上“科學”的光環。危機發生以來,人們痛定思痛, 凱恩斯70年前提出的“經濟學不是科學而是倫理學的一個分支”的思想重新開始被人們重視,所以中國人強調的“以人為本”的發展觀也日益被外部世界接受。
總之,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大變革階段,多極世界已成事實。在今后的時間里,中國如何才能夠把握機遇,處理好內外關系?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總結自己的發展軌跡,尋找自己的文化根基,并向世界有效地解釋自己。過去我們總是說要在現存的世界格局下爭取和平機遇、發展經濟,這次危機表明,爭取機遇的階段已經過去,中國不但要自立于世界強大民族之林,而且要積極創造新機遇,為世界和平和全球治理的大環境做出應有的貢獻。▲(作者是本報特約評論員。)
環球時報2009-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