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新立,長期從事中國宏觀經濟研究,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崗位上多年,參與了多個中央文件的制定工作,作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下稱國經中心)的發起人之一、常務副理事長(法人代表),就國經中心成立后擔負的歷史使命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記者:國經中心被稱為是中國最高級別的智庫。請問,國經中心的成立過程是怎樣?
鄭新立:國經中心的成立,醞釀很久了。去年在總結改革開放30年經驗的時候,看到一些外電反映,在這30年對外經濟交流中,我國政府渠道和企業之間的交流比較多,智庫咨詢研究機構之間的交流比較薄弱,或者有所忽視。這樣就萌發了一個想法,我們能不能組建一個中國的民間智庫,以國外智庫的運行模式來積極發揮作用,加強對外智庫交流。
我把想法和幾位在宏觀經濟管理部門的領導同志商量,他們也都非常支持這個建議。這個時候,我們的老領導曾培炎同志,從國務院副總理的職位上退下來了。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遇,能不能請他來牽頭搞個研究機構。在我們多次邀請下,他終于同意,把這項工作開展起來。又經過反復的醞釀,把報告呈送國務院幾位領導同志,他們贊成并批示同意。然后經國家發改委、民政部批準,經過半年多的籌備,今年3月20日正式成立。
記者:那么國經中心的作用是什么?
鄭新立:國經中心的四大職能是:研究經濟問題,開展經濟交流,促進經濟合作,提供咨詢服務。
研究是國經中心的核心職能。國經中心研究工作要實行開放式的組織管理形式,同國內的各個智庫保持密切的聯系,每周開一次學術研討會,每次都討論一個重要題目,請國內對該問題有深入研究的專家演講,大家再發表意見。每個月要開一次“經濟每月談”,談一個重點題目。在網上報名,討論內容同時由網絡公布。這樣就把廣大群眾關注的問題和智庫的研究成果結合起來,把對當前決策有用的、有可操作性的觀點提煉出來,作為我們的政策建議報上去。
與國外智庫開展交流是國經中心的重要職能。7月2~4日我們召開的全球智庫峰會,邀請全球重要智庫的代表討論的就是當前金融危機的應對措施。今后還會與國外智庫保持密切的聯系。這樣就是“取天下之智為我所有”。
記者:國經中心的研究成果如何產生?通過怎樣的渠道上傳及下達?
鄭新立:國經中心自己擁有一批骨干隊伍,是年富力強的研究人員。我們自己也要開展一些課題的研究。今年我們已經提出了20個課題,并在網上招標,挑選承擔者,同時我們也參與這些課題的研究。通過獨立的研究和與社會上的力量聯合起來進行研究,最后提出我們的研究成果。
成果通過刊物上傳下達。現在我們已經有4個刊物:《要情》、《研究報告》、《信息反映》、《智庫言論》。有的刊物是往上送,有的供會員單位、理事單位參考,有的供國務院及有關部委參考。
記者:刊物的出刊頻率怎樣?
鄭新立:我們堅持少而精的原則。4種刊物都爭取每周出兩期。但是也根據形勢的變化,研究成果的多少隨時調整出刊頻率。
記者:國經中心的組織結構是怎樣的?運作上區別于其他智庫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鄭新立:國經中心是一個民間性質的社團組織。我們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吃財政飯,日常經費來源是靠會員會費。我們還將建立一個研究基金,有一些企業提供資金的支持,用基金產生的效益支持公益性的課題研究。
國經中心的組織結構,有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理事長由曾培炎同志擔任,另外還有執行副理事長、常務副理事長、副理事長、常務理事、理事。執行副理事長和副理事長都是由經濟界長期從事領導工作和在研究機構長期從事領導工作的領導、教授、專家組成。
國經中心的執行副理事長由8位同志擔任。有長期從事宏觀經濟管理和政策研究的,如王春正同志,他曾出任中財辦的主任兼發改委的常務副主任,長期從事宏觀經濟管理,從事年度計劃、中長期規劃的編制工作,非常有經驗;魏禮群同志,原在國務院政研室擔任主任,現在任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同志,對國經中心進行指導管理。有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如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榮譽院長厲以寧、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和清華大學管理學院的院長錢穎一。還有著名企業家,開發銀行董事長陳元同志,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同志。
國經中心的10位副理事長,都長期活躍在經濟戰線,他們是:香港國際商會主席馮國經、廣東省原省長盧瑞華,中央外事辦公室原主任劉華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玉臺,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徐榮凱,中國投資公司董事長樓繼偉,中央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滕文生,社保基金理事長戴相龍等。
記者:國經中心的部分領導也同時在其他機構任職,國經中心如何保證他們為中心工作的時間和精力?
鄭新立:國經中心的主要領導同志討論決定我們每一年的工作規劃、基金的使用方向等重大問題。比如說我們這次要研究的20個重點課題,都是由國經中心的理事長、副理事長在會議上幾次討論確定的。另外,這次全球智庫峰會的主題、每個分論壇的方案也是經過執行副理事長和副理事長會議反復討論確定的。
將來國經中心的研究人員分為3種情況:第一、在編坐班的,這是核心層。第二、坐班但是不在編,主要是剛剛退下來的一部分領導同志,大部分是經濟部門的,像發改委、商務部、財政部剛剛退下來的,一些是部長、司局長。還有一部分是不坐班不在編,通過委托合同完成我們的研究任務和咨詢任務。通過這些形式把每個參與者的智慧和經驗充分發揮出來。
記者:加入國經中心的會員單位有沒有評選標準?
鄭新立:國經中心剛成立,我們已經有了200名會員單位。峰會之后我們還將征集會員。包括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研究機構、大專院校等,只要愿意加入我們的理事會成為會員,承認我們的章程,繳納一定的會費,我們都會歡迎他們加入。
記者:基金式的運作方式是國經中心的特點之一,那么以后資金準備如何管理呢?
鄭新立:國經中心將成立基金董事會,由董事會管理研究基金的使用。董事會成員要通過選舉來產生。基金的來源強調多元化,準備委托市場化的單位來經營,用基金增值的收入來支持公益性課題的研究,這種方式與國外智庫的運作方式一樣。
我們曾邀請布魯金斯學會的負責人來國經中心做介紹,它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由布魯金斯這個人創立,基金主要由洛克菲勒財團支持,一年大概有7000萬美元。布魯金斯學會將資金主要用于公益性課題的研究,為美國人的利益服務。我想中國企業已經過了30年的發展,有一批企業進入了世界500強,特別是銀行,他們已有能力支持民間的公益性研究。
記者:智庫這樣的組織對國際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過什么貢獻?您如何評價智庫在人類發展史上的作用?
鄭新立:中國有重視“謀士”的傳統。春秋時期,春申君養了3000謀士,這些謀士給他出了好多主意。又如孔子,他周游列國向各個國家講述治國理政的知識、經驗、主張,就是智庫的杰出代表。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也是智庫的杰出代表,作為隱士出山后成就了蜀國的事業。近代以后,國外的智庫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美國、歐洲的民間智庫越來越發達。這些民間智庫一般都隸屬于一些政黨、企業,有的智庫專門為某一政黨利益服務,代表這一政黨的見解、主張。更多的智庫是從事社會性公益性的課題研究,他們在政府決策、推動社會進步、影響社會輿論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美國一些非常重大的決策都是通過智庫先提出來,然后經過媒體的討論,再吸收到國會去討論,然后這些被多數人認同的建議被政府采納,成為政府的政策,這樣就可以減少政策的失誤。因為智庫中的專家都是水平比較高的,并不是隨便就提建議。比如現在中美之間的中美經濟與戰略對話,就是由一家美國智庫率先提出來的。
記者:您怎么看中國智庫對政策的影響?
鄭新立:國外的智庫除了通過他們的研究成果為政府決策服務以外,這些智庫的研究人員與政府的官員有一個“旋轉門”。一個政黨上臺了,可能支持這個政黨觀點的研究人員到政府里任職。那么一個政黨輪替下臺了,這些人又回到智庫里去充電做研究。智庫就是培養人才、儲備人才的地方。現在美國政府的一些官員已經在這個“旋轉門”里轉了幾次了。我想,中國智庫的發展也有可能像美國那樣,有真知灼見、年富力強的智庫研究人員也不排除會選拔到政府里去當公務員,而政府里剛剛退下來的領導,身體好、有一定精力的,可以到智庫來從事一些研究工作。
記者:一些非政府背景的民間智庫對于國內政策導向有什么具體的影響嗎?
鄭新立:從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智庫對于政府政策的制定就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很多專家學者的建議在制定政策時被吸收。早期的國內智庫基本都設立在政府內部,隸屬政府序列受財政的供養,而我們剛剛成立的中心并不一樣,相對比較獨立。
記者:國經中心是否會成為市場和社會上的一些異議聲音上傳的渠道呢?
鄭新立:社會對于政府的異議,一般分兩種。一種是政策制定確實有問題,我們會根據情況專門設立課題并完成報告呈送有關部門參考,以此來減小社會的異議。另一種是因為信息不對稱,老百姓不清楚政策決定的背景和信息,因此我們會通過一些報告和文章協助政府就有關問題進行闡述,幫助政府和公眾進行有效溝通。
記者:國經中心如何應對突發事件的研究?
鄭新立:我們會成立相關的突發事件研究部門,專門負責就突發事件進行有效研究。我們招聘了一批研究人才,會對突發事件進行跟蹤研究并提出建議。
記者:您對目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有什么判斷和建議?國經中心會為此進行哪些工作?
鄭新立:國經中心成立時間不長,但我們的研究報告已經出了很多期。許多政策建議得到了政府及有關部委的批示和肯定,對實際工作已經產生了推動作用。今后我們要繼續圍繞這方面的目標努力。
當前我們研究的核心問題是,怎么樣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把挑戰化為機遇,保持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今年1~5月,經濟運行的情況表明中共中央、國務院采取的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已初見成效。但是經濟形勢仍然比較嚴峻,集中表現在出口增長速度大幅下降,而且1~5月下降的幅度呈逐步加大的趨勢。一季度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9%,4月下降了22%,5月下降了25%。去年出口已經占到中國GDP的33.5%,相當于國內市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3%。也就是說國內市場的消費額和出口總額基本持平。
前幾年中國出口平均每年增長20%,今年下降20%。一正一負的波動就是40%,相當于中國GDP總量的12%左右,這么大的總需求的縮減是中國國內的投資和消費難以彌補的。所以,要研究怎么樣能夠采取措施制止出口增速下滑,盡可能的降低出口下降對經濟的影響。
怎么進一步擴大國內消費,啟動社會投資來彌補出口增速下降對整個經濟的影響,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左右的目標,是我們當前關注的核心問題。
圍繞這個問題,國經中心已經提交了十幾份研究報告和政策建議。比如,我們提出今年要把出口下降的壓力變成轉變發展方式的動力;把擴大內需的著力點放在結構調整上;把財政投入的著力點放在拉動消費,拉動社會投資,拉動銀行貸款,拉動出口上……
我們提出當前擴大內需、保增長的重點應當放在保民生、保穩定、保就業上。同時也不能放棄出口的努力,不能坐等國外經濟形勢好轉,而是要創造出口需求。
同時提出了從5個方面來創造出口需求:第一、通過擴大對外經濟援助貸款來拉動工程設備、原材料和勞動力的出口;第二、通過擴大海外能源資源的投資來帶動出口;第三,通過到海外投資設廠,發展加工貿易,帶動零部件、原材料的出口;第四,通過對海外中國商品進口經營商的流動資金貸款來拉動出口;第五、擴大對機電產品出口的買方信貸,來拉動中國船舶、發電設備、冶金設備、化工設備、紡織設備以及機床等產品的出口。
目前,國經中心提出的這些建議,已經在有關政府部門產生了積極的反映。
記者:您剛才說今年第一季度出口下降超過20%,而第一季度GDP增長6.1%,這一增長是怎樣來的?
鄭新立:這主要是去年第四季度中央擴大內需的政策顯出效果。第一季度國內投資和消費保持了良好增長態勢,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出口下滑的影響,但是今年第一季度是近十年來最低的GDP增長率。
總體而言,第一季度增長6.1%,第二季度增長會恢復到7%,第三季度大約8%,第四季度會回升到9%,全年增長速度大約在7.5%左右。
現在的核心問題是中央財政投資是否真正能實現“四個拉動”,即拉動社會投資、拉動居民消費、拉動銀行貸款和拉動出口增長。目前看,拉動銀行貸款的效果是比較顯著的,今年1~5月國內銀行貸款呈現井噴式增長,巨量的信貸投放拉動了企業的投資,并促進了企業的正常經營,后面就要看中央財政投資是否真正能拉動國內社會投資和居民消費的增長了。
記者:您是否認為現階段中國經濟的低谷已經過去了?
鄭新立:從目前的全球情況看,中國第一季度經濟出口雖然下降20%,但在全球范圍內是表現最好的,而且我們在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市場占有率還提高了1%~2%。但是由于世界主要的經濟體的經濟還沒有恢復,而且未來2~3年也很難回到早前的發展狀態,因此中國經濟也會面臨巨大挑戰。
根據各方分析的結論,美國經濟會在明年回到正增長,這主要是因為奧巴馬政府的財政政策還是比較有效的。但是歐洲的增長還要低迷一陣,預計明年還是負增長,主要是因為歐洲沒有統一的財政政策,所以經濟恢復尚需時日。日本的增長今年大概是-6%。因此我們必須對于出口面臨的挑戰有足夠的認識,在經濟發展方式的調整上要有大動作和大政策,只有這樣才能減輕對出口的依賴,實現未來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記者:您說大政策和大調整具體指的是什么?
鄭新立:首先是調整國民收入的分配結構,改變初次分配資本所得偏多、勞動所得偏少的現狀,以及再分配領域政府和企業所得偏多、居民所得偏少的局面。我算了一下,1985年居民收入占當年GDP的57%,現在是44%,假如居民收入占比提升10%,那么居民購買力水平會有明顯提升,內需拉動和居民消費拉動會有明顯效果。
再者,應想盡辦法促進居民消費,鼓勵居民增加汽車、住房等領域的消費,將居民消費率從現在的35%提高到50%。即便如此,仍低于歷史最高點的52%。如能用3年時間對需求結構進行調整,這意味著每年將有5萬億左右的商品由原來的出口和投資轉為在國內消費,意味著國內零售總額每年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這樣就能使國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大幅提高,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思想。
中國要通過大幅度提升國內居民消費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提高消費在GDP比重來保證經濟增長。美國的居民消費率在經濟危機前高達72%,現在也有67%,而中國只有35%左右,說明還有巨大的空間可以提升。目前中國每年生產30萬億元GDP,但是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被老百姓消費了,這個比例可能是全世界最低的。所以現在要采取措施鼓勵消費。
另外,要花大力氣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讓老百姓沒有后顧之憂。要實現車市、房市和股市的協同發展。這三個市場是目前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基點,維持股市的穩定發展對于拉動內需、擴大車市房市消費有重大意義。中國要提高老百姓的資產性收入,要讓更多的人有錢買房。比如目前我們提出將解決農民工的住房問題納入當地城市的保障性住房范疇,地方政府可以發行債券來建設保障性住房,提供給城市內有穩定工作和穩定收入的農民工。
在車市方面,要繼續鼓勵經濟型轎車、以及新能源轎車進入家庭,要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包括停車場建設和減少稅費等。目前中國的人均汽車保有量是美國上世紀初的水平,相差了一百年。近兩月,中國汽車的消費已經顯著回升,4月銷售超過100萬輛,預計全年能達到1200萬輛,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消費國。我們要鼓勵轎車進入家庭。國外購買轎車主要是購車信貸,目前國內購車貸款的才8%。這主要是因為以前國內沒有良好的信用體系,一些人辦了車貸卻沒有還款,造成銀行的不良貸款,致使銀行緊縮了汽車信貸。對此,要盡快完成個人征信體系的建立,并繼續鼓勵擴大汽車信貸。
在家電下鄉方面,目前有些地區已經把電腦、汽車等納入到家電下鄉的財政補貼中去,總之我們要力促老百姓多花錢,以此保證經濟的增長。
記者:您對于貸款井噴增長是否擔心?
鄭新立:今年以來銀行信貸的大幅增長引得各方矚目,我們認為這些新增貸款的質量是比較有保障的。因為目前的銀行基本都是上市公司或者基本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具有完善的治理結構,在風險把控和追逐利潤方面能夠把握平衡。銀行內部各級領導對于貸款質量擔負著巨大責任。從這個角度看,新增貸款的投放所帶來的風險是可以控制的。
此外,新增信貸主要投向國家的重點建設項目,比如鐵路、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以及大的節能減排工程,這些工程長遠來看肯定有效益。
但是目前貸款的結構很有問題,新增貸款投向小企業的不到5%。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情況并沒有得到改善,雖然有些銀行成立小企業貸款部,但是我認為這不解決問題,因為中小企業的信審成本高等原因,使得銀行不愿意給中小企業貸款,銀行要講效益。所以要建立滿足中小企業貸款需求的金融組織體系,要建立專門服務他們的小型貸款機構,利率要市場化。中小貸款機構可以從大銀行批發一些貸款資金,然后零售給中小企業,利率可以高一些。
美國有8000多家銀行,大部分是區域性小型金融機構。金融體系不能只有大銀行,也要有小型金融機構,建立金融體系的毛細血管,把血液送到小型、微型經濟體。比如可以滿足大學生創業的需求,這對激勵整個社會的創新發展都非常有好處。中央也要求要盡快建立現代農村金融體系,滿足小企業和農民貸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