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應該是以政策研究為核心、以直接或間接服務于政府為目的,并且堅持非營利的獨立研究。這樣,智庫提出的意見和結論就應該更接近事情真相,智庫的言論相對來講也會更全面、更公正。
——李劍閣

中金公司董事長李劍閣,身兼全國政協委員及多所知名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最近他又多了一個頭銜——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下稱國經中心)常務理事。
據介紹,無論過去在政府工作,還是現在到了公司任職,他與亞洲和歐美的一些著名智庫依然保持著經常性的學術交流和聯系。
記者:您曾任職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其作用是政府智囊團,它可以說是中國智庫機構的代表之一。在政府政策制定方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這樣的智庫機構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李劍閣:我想,我是比較適合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了。我研究生剛畢業就分配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當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是由老一輩德高望重的經濟學家薛暮橋和馬洪領導的。后來我離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先后在計委、經貿委(生產辦、經貿辦)、證監會(國務院證券辦)、國家體改委等機構工作。我到國家體改委工作時,剛剛改為國務院體改辦,那是典型的政策研究機構。我在其他部委時,也主要在政策研究部門,它們實質上都是政府的智庫。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是由最初的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中心、價格研究中心合并而成,曾經分別由薛暮橋和馬洪領銜。那時,咨詢機構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當時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高層對到底怎么進行改革開放,怎么進行經濟建設的經驗不是很多。因此,當年國務院領導非常倚重咨詢機構。國務院要做的很多決定,都是先交給咨詢機構,進行調查研究,反復論證,提出意見之后,才正式通過決策程序制定政策。現在情況有了不小的變化。
記者:可能是因為時代在發展,市場經濟的觀念更普及了?
李劍閣: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各級領導更加了解市場經濟,搞經濟建設更有經驗了。但是,事實證明,如果政策制定過程中缺少一個考慮更加周全的智囊參與的話,那決策程序和結果會有很大缺陷。一個科學決策的過程,通過廣泛吸取意見,通過專家論證,我認為還是政策制定完全不可避免的過程。
記者:國經中心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有什么區別?
李劍閣:區別很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有很多專職的研究人員,工作帶有政府內部的性質和要求,人員也不太流動。研究機構和人員是拿國家財政的費用去開展研究的。這說明他們的身份毫無疑問是為國務院領導服務的公務人員。而國經中心不是政府全額撥款,資金主要是來自社會。國經中心理事會要求,籌集來的資金主要用于課題經費,而不是人員經費。研究也主要依靠社會力量。來自企業的捐款要形成一個基金,這個基金產生的利息、投資收益要用于課題研究,而不能作為工資發放。
記者:國經中心有沒有可能會聘請社科院,或者投行研究部的人員做研究?
李劍閣:國經中心聘請社科院、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員做研究,那是很自然的事情。
記者:在您看來,智庫這類機構的目標和宗旨是什么?
李劍閣:我理想中的智庫應當更多為了解事情真相努力。往往因為事情的角度和利益等原因,政府各部門看問題不那么全面,因此智庫應該是超越部門的。
我們都知道,不管哪個國家,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利益總是有一定的沖突的。智庫的特點就是對某個問題提出比較超脫的、沒有部門偏見的專業分析和政策建議。因此智庫應該是以政策研究為核心、以直接或間接服務于政府為目的,并且堅持非營利的獨立研究。這樣,智庫提出的意見和結論就應該更接近事情真相,智庫的言論相對來講也會更全面、更公正。
記者:智庫的研究成果如何避免贊助商利益的滲透?
李劍閣:智庫需要具備的很重要的兩個條件是:獨立性和非營利性。
獨立性是指要獨立于公司、政府和利益集團。舉例來說,在美國幾乎所有具備一定規模的思想庫都有某種背景。或者政府背景,如蘭德公司等;或者國會背景,如威爾遜中心;或者黨派色彩,如傳統基金會、企業研究所;但是,它們都會強調以“獨善其身”的原則來保持其研究的獨立性。這就類似美國大學教授的終身制,通過一些制度來保持學者的學術獨立性。
非營利性也是智庫運作中防止贊助商利益滲透的重要原則之一。第一,研究機構的宗旨不是為了賺錢。第二,研究產品不直接轉化為財富。這些特點將會很好地保證研究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目前,很多國家的智庫在接受贊助時都有明確規定:智庫的觀點不受捐助者的約束,絕對保持機構的學術獨立性。
記者:美國的智庫人員在政、商、學術界之間經常會互相流動。您認為中國智庫在人才流動性方面與美國的機制有何不同?
李劍閣:中國智庫的人員流動客觀上也是存在的。比如目前在政府重要崗位上擔當主要領導者的一些學者型的官員,都有在國家智庫如國家體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科院、高等院校工作的經歷。也經常有官員、企業家、學者到政府智庫去工作。
但是,中國和美國兩個國家的人員流動機制不完全相同,因為美國沒有組織調動的概念。而中國的人員流動相當一部分是組織調動和安排的。當然,現在中國雙向選擇的也越來越多了。
另外,中美的政府智庫區別比較大。美國是政黨競選輪替的政治體制。總統選舉過后,政府智庫的人員也會跟著換。美國政府的智庫往往是一個非常小的機構,比如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比如美國最近成立的經濟復蘇委員會,等等,就幾個著名學者。這個委員會的負責人可能是跟總統關系密切,或者是總統欣賞的某個大學的教授。這個委員會利用社會資源,聽取各種意見,給政府做政策論證和篩選。也就是說,這個委員會就是為總統特別設立的。而中國的智庫是為政府設立的,往往并不隨著政府的換屆而改變,保持著相當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記者:中國大多數智庫是官方的,您理想中的智庫應該怎樣更好地為政府服務?
李劍閣:中國的大多數智庫的確是靠財政撥款,但是現在也出現了一些完全沒有財政撥款的智庫,比如一些民間的研究機構。中國有自己的國情和制度,完全照搬國外是不大可能的。我認為,在中國一個理想的智庫是要能提出比較獨立的意見,而不能只依照政府的意思試圖去解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就倡導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要急政府所急,想政府所未想。
記者:在全球金融危機下,智庫這類機構能起到什么作用?
李劍閣:現在經濟形勢比較復雜,智庫的責任就更大。智庫應該把各種信息進行梳理,對各種建議進行整合,最后提出自己的比較專業的、有前瞻性的意見。現在的形勢變化非常快,智庫的壓力更大,作用也更重要了。
記者:您認為在智庫的動作中,什么因素是最重要的?
李劍閣:第一,選題很重要。能不能選到一些有前瞻性的題目,并做出一流的報告是很關鍵的。歸根結底,國經中心是首先為黨中央、國務院服務的。希望能夠提供有利于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決策的意見。
第二,人才很重要。現在經濟學是顯學,從事經濟學研究的人也很多。問題是能不能把一流的人才識別出來、聚合起來,并且把一流的研究成果挑選出來。
第三,資金很重要。資金從哪里來,更重要的是怎么把錢管好。保證社會捐助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和必要的收益,這是個很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