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不僅正變得更“小”、更“扁平”,而且“更智慧”。面對世界經濟形勢,各個層面決策者的當務之急是以全新的領導力,加快人類世界智慧勃發的速度。
世界的基礎結構正在向“智慧”的方向發展

就晶體管數量而言,到2010年,全球每個人將平均占有10億個,每個晶體管約耗資十萬分之一美分。據估計,到2011年將有20 億人上網。同時,聯網對象,亦即構成“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車輛、設備、攝像頭、車道、管道——的數量正在邁向1萬億大關。2007年,全球移動電話用戶數量突破33億大關,也就是說,全球平均每兩個人就擁有一部移動電話。更重要的是,據測2009年移動互聯網用戶的數量將達到10億之多。到2010年,全球生產的射頻標識(RFID)數量可望達到300億個,產品、護照、建筑物甚至動物身上都將帶有射頻標識。盤旋在繞地軌道上的數百個衛星每天產生數百萬兆字節(TB)的數據量。
世界的智慧化也不只是實現“無所不在的連接”(pervasive connectivity)。大規模計算機集群首次具備了用于處理、建模、預測和分析任何工作負載和任務的經濟可行性:今年,IBM的走鵑超級計算機(Roadrunner)突破了每秒1000萬億次(petaflop/s)的運算速度屏障。走鵑超級計算機使用的芯片與消費者游戲控制臺所用的芯片并無二致,并且采用免費的Linux操作系統。作為一種連接和提供具有強大、大規??蓴U展后端系統的龐大最終用戶設備、傳感器和致動器陣列的方法,“云計算”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利用云計算技術可以快速開發新型應用并將其部署為網絡服務?;居嬎隳J皆谶^去20年中已經發生了變化。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個人電腦模式已被目前基于開放性、網絡、高新技術以及數字智能與工作和生活相融合的新模式所取代。
這一切都意味著,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幾乎任何東西都可以運用智慧實現數字化和互聯的現實。
智慧能源
據美國能源部的研究結果,由于電網效率低下而造成的電能損失高達總電能的67%。為此,美國德克薩斯州及丹麥、澳大利亞和意大利的公共事業公司正在建設新型數字式電網,以便對能源系統進行實時監測。這不僅有助于他們更迅速地修復供電故障,而且有助于他們更“智慧”地獲取和分配電力。消費者也能夠加強他們對能源消耗的掌控——每戶最多可減少25%的能源花費——而且“智慧能源”管理還能夠改善可靠性、服務、效率乃至法令透明度。另外還有可能合并傳統能源和新能源——風能、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太陽能等——以提供對一個社區、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的涉及所有能源形式的端到端的洞察力。
智慧金融和保險系統
即使是10年前設計和部署的最先進系統也已不能適應目前的現實。當前美國次貸危機的部分原因就在于,銀行的現有系統無法處理隨著抵押債權證券化、融資和交易而形成的錯綜復雜的相互聯系,致使銀行無法得知和管理其風險敞口:他們對市場上正在發生的事情失去了洞察力,因為這些事情是實時發生的而且復雜性過于巨大。幸運的是,“智慧金融系統”有可能成為現實,例如近期每天交易額達10萬億美元的全球貨幣市場系統。
智慧交通系統
按時間(42億小時)和燃油(29億加侖)浪費計算,美國的交通阻塞每年造成的損失高達780億美元。據一個公共交通倡議組織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紐約市一些街道上45%的交通量來自在街區間往返的人流。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在一年當中,僅在洛杉磯市一個小商業區內,轎車在尋找停車位時的車程加起來就相當于38次環球旅行的路程,同時消耗47000加侖汽油,排放730噸二氧化碳。相比之下,斯德哥爾摩的新智能收費系統使交通量減少了22%,排放物減少了12%~40%,而且每天搭乘公交系統的人數增加了40000人。
智慧的醫療保健系統
有許多人因為我們醫療保健系統的現狀而受到傷害甚至死亡。在美國,據估計電子醫療記錄每年可幫助防止100000人因為醫療失誤而死亡。
智慧的氣候系統

據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2004年的一份報告,從1980~2003年,由于氣候相關災難造成的全球經濟損失總計達1萬億美元。而同一時期新興市場上的相關保險業務僅覆蓋氣候相關災難總損失的4%。高收入國家的情況相對好一些,達到40%。但仍有5000億美元以上的損失不在保險范圍之內。
目前也有可能在方圓1~2公里范圍內進行局部的高精度天氣預報。這些技術經商業化后已應用于若干城市地區,其中包括紐約、芝加哥、堪薩斯城、亞特蘭大、巴爾的摩/華盛頓和邁阿密/勞德代爾堡。
智慧水系統
全球水用量自1900年以來增加了六倍,是人口增長速度的兩倍。據亞洲開發銀行的統計,目前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缺乏安全飲用水,半數人口沒有充足的衛生條件。聯合國的最近一份報告稱,發展中國家有一半人口患有與水有關的疾病。
據估計,為使作物產量翻番以滿足到2025年時全球食物需求,全球每年的灌溉用水量還需要在目前基礎上增加約30%。一個供水管理系統日益進入人們的視野。作為一個較早行動的例子,全球大運河合作項目(Great Rivers Partnership)正在使用新的計算機建??蚣軄砟M全球河流流域的狀態,以幫助制訂有關保護自然環境和造福當地社區的政策和管理決策。管理和技術咨詢公司博思艾倫(Booz Alllen)的研究表明,在未來25年內對全球的城市水、電和交通系統進入現代化,需要投入41萬億美元,這一數字約等于2006年全球所有股票市場上所有股票的市值。
智慧的管理
構建這種一元系統的技術現在已經出現或即將出現。但實際上,技術是比較容易的部分。更困難的是企業、政府、學校、團體和個人為了利用這個系統而必須進行的調整——也就是改變他們業務流程和工作形式,他們與外界和他人的關系以及業務模式,甚至他們的文化和行為。這種非常不同于先前時代的管理方法,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基于創新的日程表;培養一種歡迎和包容“群體智慧”以及廣泛社會生態系統的組織文化和流程;以及能夠進行持續調整和不斷發展的新技能。它要求全新的商業模式和組織架構——例如從“跨國”公司轉型成為我們稱之為“全球整合企業”的新模式。智慧管理還要求較之于過去而言,在規模上大得多的、更加多元化的、更加社會性的、更迅速的和更少預測性的協作方式。
我們是要把握這個機遇,還是被動地面對這一新的現實?它將會如何改變我們的儲蓄方式?改變我們的交易方式?改變我們的學習和教授方式?改變我們運輸和旅行方式?改變我們的能源管理方式?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它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智慧的地球”將對人類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
越來越多的領導人和學者在對相關問題上的思考不謀而合。例如,“軟實力”的概念現在已發展成為“智慧實力”(smart power)的概念。哈佛大學的約瑟夫·奈(Joseph Nye)教授和美國前副國務卿理查德·阿米蒂奇(Richard Afmitage)在他們給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enter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撰寫的一份報告中提出了這一概念?!爸腔蹖嵙确怯矊嵙?亦非軟實力,而是硬實體和軟實體的巧妙結合?!?/p>
“智慧地球”的潛力超越了人類智慧或機器智能,進入了自然王國——地球的生態系統,甚至我們自己的身體。但是,“智慧地球”的潛能不會自動釋放出來。如果沒有領導力,沒有在商業(及公司)、政府(及特定機關和官員)、大學(及各學科的學者)、社區(及其中的公民)方面的重大變化——對他們自身采取新式的領導力,輝煌的智慧世界是不會盡快出現的。
(摘編自《2009跨國公司中國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