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偉
摘要:數學生活化的教學,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第一是重組數學教學內容,包括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引人生活中的數學、組合生活現象進行教學;第二是體驗,即在學習知識的體驗中成長,包括在動手操作中體驗數學和在游戲活動中體驗數學;第三是審視,即用數學的眼光來審視生活,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世界的能力。
關鍵詞:數學生活化;教學方式;數學眼光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0-0200-02
1生活化中融入數學教學法
數學教學方法生活化是數學教學生活化的一個關鍵。因此,教學中要盡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1)運用生活化語言教學。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課堂中。師生的交往宅要是通過言語交流。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不一樣,這主要取決于教師語言的素質,尤其是數學教學中如何抽象化的數學讓學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個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實則里而蘊藏著生動有趣的東西,教師如果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是不能勝任的。鑒于此,數學教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在不影響知識的前提下,對數學語言進行加工、裝飾,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認識“<”、“>”,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順口溜。大于號、小于號,兩個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開口在前是大于,兩個數字中間站,誰大對誰開口笑。區別這兩個符號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個富有童趣的順口溜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的區分。又如把教學4長度單位”改成“長長短短”,教學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貨員”,比大小說成“排排隊”等等,學生對這些生活味十足的課題知識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學習數學很有趣。
(2)運用生活化游戲教學。學生喜歡做游戲。游戲符合他們愛玩好動的天性,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為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最佳環境,能吸引全班學生積極主動、愉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把數學。知識“蘊藏”在生活常見的游戲中,無疑是讓學生樂學、愛學的最佳途徑。因此,教學中要注意:運用生活的數學游戲,引領學生學數學,增添學習的趣味,達到相得益彰。
2以生活化的教學方式組織數學教學
強化認知和理解生活是知識之源。數學起源于生活,隱藏在抽象的數學知識背后是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生活。因此,在新知識的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將抽象的數學問題賦予生活的內涵和情境,就能引導學生通過聯想、類比,溝通從具體的感性實踐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并激發兒童思考和創造的靈感,使枯燥的數字和符號具有生命的活力,讓數學充滿情趣。以教學《O的認識》為例,為進一步加深對0的認識,我接著講“小兔采蘑菇”的故事。老四回到家什么也沒采到,媽媽嚴肅地批評了他,媽媽說:“做事三心二意是不能夠將事做好的。”小白兔可后悔了。他想明天去拔蘿卜的時候一定要改正三心二意的缺點。第二天,小朋友們,你們看看老四改掉了它的壞毛病了嗎?(出示情景圖)(改掉了!)我問到:“地上一共有多少根蘿卜?”(4個)“老四采了幾個蘿卜?”(4個)“地上還有蘿卜嗎?用什么表示?”(地上一個蘿卜也沒有了,可以用今天學的0表示)學生通過有趣的故事比較容易地掌握了0所表示的意義。又如:教學“圓的認識”,課前我就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面是圓形的,讓學生在生活中有意識地觀察,有目的地思考。在課堂上不僅舉出了很多例子,而且把找到的圓形物體帶到了課堂上,有硬幣、紐扣、車輪。學生還發現生活中圓形的物體比較多。我便問:“你們猜猜看,為什么許多東西要設計成圓形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猜想出許多理由,“人們喜歡圓形,它看起來很美。”圓形的東西便于滾動。”“圓輪的車子坐著平穩。”“為什么圓輪的車子坐著平穩呢?”于是,我和學生進一步探究有關圓的知識,課堂氣氛熱烈,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流淌著探索生活奧秘的喜悅之情。再如:學習“厘米和米的認識”,我要求學生先估計一下講臺、課桌、黑板各有多長。再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實際測量,通過討論交流,發現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得到的數不同,看來得有一個統一的測量工具,學生馬上想到尺子,這是在生活中看到和用到的,但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還不了解,一下子激起學生們的學習愿望。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與1米、1厘米長度有關的物體,如圖釘的長約1厘米;食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講臺的長大約是1米;米尺的長是1米。再讓學生估一估、量一量身邊熟悉的事物,如;文具盒、課桌、鉛筆、身高、步長有多長。通過對身邊事物的實際測量和估測,激發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數學即生活,數學教學,尤其是低年級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感知、認知的氣氛中想學、樂學、會學、學會,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3在學習知識的體驗中成長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應與一定的情景相聯系。在富有生活體驗的情景中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的學習結果不僅有利于保持,而且容易遷移。
3.1在動手操作中體驗數學
數學問題,在學生眼中不再是簡單的數字,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東西。如教學圓錐體積計算公式,學生用橡皮泥、土豆、蘿卜等材料自制的圓柱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圓錐,發現圓柱與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的包含關系。再通過把盛滿沙子的圓錐形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圓柱形容器的反復實驗;發現規律——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容器盛的沙子總是圓錐體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則結論不成立。這樣,學生便從實際操作中發現了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又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教師引導學生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過的長方形的過程,也是重要的數學思想萌芽的過程。再引導學生重新“平移”一次,以加深理解變化前后兩種圖形的聯系、區別。同時思考什么變了,什么不變,最終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公式。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小學生學習數學確實是“聽過了就忘記了,看過了就記住了,做過了就理解了”。在設計教學時,要盡可能給他們提供認真觀察和動手操作的機會。當學生想知而不知、似懂非懂時。用學具擺一擺、動手試一試就會起到化難為易的效果。雖然學生的創新發現只是重復驗證,但對于他們自身而言,卻絕對是創造。
3.2在游戲活動中體驗數學
如:教學“元角分”。在認識了元角分之間的關系后,創設一個模擬商店:請一名小朋友當售貨員,其他小朋友是顧客,用復印的人民幣來買東西。在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里,
學生愉快地鞏固了知識,進一步認識了“元角分”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并在情景中提高了應用數學的能力。
3.3在問題解決中體驗數學
如“噸的認識”案例:
片段一:課間在教室里請人放一大袋沙子,放的時候,學生已經議論紛紛。上課時。教師一進教室看見這一堆東西,故意大聲說:“誰把這袋沙放到教室里?影響我們上課。”學生紛紛告訴老師。教師繼續說:“我們班誰力氣最大?把它搬出去。”一個學生來試搬不動,(當然是搬不動)請兩個學生搬,(還是搬不動)于是再引出下面的教學。
片段二:請學生猜一猜這袋沙子大約有多重?告訴學生這是100kg,而1t有這樣的10袋。請學生試寫:1t等于多少千克。接著,教師請學生猜一猜老師的體重有多少?抱一抱老師,估一估,大約多少個老師這樣體重的成人質量有1t?
同桌合作,先問一問同桌的體重,再背一背或互相抱一抱同桌,感受一下同桌的體重。最后再估一估或算一算多少個同桌這樣體重的小朋友質量才是1t?
片段三:交流家里每月用水情況。想一想,把1t水放在正方體里,大概有多大?然后出示邊長1m的正方體,告訴學生里面放滿水就是1t,那么1t水能流多久?教師課件演示在流水的水龍頭,告訴學生,照這樣的流速,1kg的水約7s流空,思考;1t水多長時間流空?反思;教師創設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情景,這個情景與學生的體驗是緊密相聯的,也是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生的興趣自然而然地被激發起來,注意力牢牢地被吸引住了,并且將以往枯燥的數學概念學習課變為由學生自己活動、體驗,運用多種感官參與,自己總結提煉的課。這樣注重孩子的生活體驗,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當然體驗課也應注重落實的問題,這在以上的案例中已有所體現,那就是以學生的作為基礎,去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最后將“說”作為知識外顯的手段,這樣的學習過程是符合孩子的認知、感悟、發展的。
4用數學的眼光來審視生活
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現實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意識到在他們周圍的某些事物中存在著數學問題,養成有意識地用數學的觀點觀察和認識事物的習慣,并逐步學會把簡單的實際問題表示為數學問題。
4.1看百科全書學數學
如動物中的數學家:蜜蜂蜂房是嚴格的六角柱狀體,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開口,另一端是封閉的六角菱錐形的底,由三個相同的菱形組成。蜘蛛結的“八卦”形網,是既復雜又美麗的八角形幾何圖案,人們即使用直尺、圓規也很難畫出像蜘蛛網那樣勻稱的圖案。冬天,貓睡覺時總是把身體抱成一個球形,這其間也有數學,因為球形使身體的表面積最小,從而散發的熱量也最少。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只要我們做有心人,也能學到很多數學知識。
4.2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世界的能力
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去服務生活,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審視生活。因此,在學完新課后教師要精心設計練習題,突出練習的實用性。如在教學“搭配方案”時,將這個知識跟生活實際及學生的切身感受相結合進行教學。第一步,先做一個調查,請學生寫出自己最喜歡的四種葷菜和四種素菜,然后請學生進行搭配。可以有多少種搭配方案?第二步,在上述四種菜的基礎上再加上兩種愛吃的水果,又有幾種搭配方案?第三步,出示這么一個練習:我和我的12位同學說好星期日去我家玩,結果我臨時有事,要通知他們改天去玩,請你幫助我想一想,可以怎樣打電話通知?反思:實踐證明這樣的設計是成功的,提供的內容具生活性。學生有興趣,練習設計可謂層層遞進。在日常的生活以及眾多的事物中,經常會存在一些有多種答案的問題,只是有的容易被發現,有的不易被發現,有的便于探索,有的不便于探索。練習的設計,尤其是第三步的設計,開啟了孩子們的興趣和智慧之門,又順利突破了搭配這個抽象概念理解的難點,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改變了過去課堂上學生茫然、教師一籌莫展的教學氛圍。這些練習使學生產生一種急于投入、主動參與的親切感,而且又能從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同時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了自主發展、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學生的個性在活動中得到充分發展。
教材及教學內容來源于生活,使學生倍感親切,給學生們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而教師針對學生實際創設情景、設計練習,則把學生帶到生活中,讓學生真實地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